周晴
素質教育改革地不斷深化,小學語文在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閱讀教學也是最直接的能夠掌握書面語言教學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本文就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學低段朗讀中的一些現狀和圍繞目前的學情做出的一些策略進行闡述。
一、小學語文朗讀的要求和狀況
1.朗讀的要求。對于語文這種語言類的學科在朗讀時我們通常是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流利的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文章。朗讀的要求也在小學的各個年級階段都有不同的標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感情的閱讀。閱讀時能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們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所學習的文章內容。
2.小學語文朗讀的狀況。目前有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對教材課文的教學,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會忽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的總體閱讀水平不高,課上老師留的時間根本不夠學生完成閱讀。小學生對于閱讀沒有興趣,小學生一般比較好動,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的學生很少,同時大多數學生閱讀過后也并不理解文章的內容。最突出的一個閱讀問題是,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大多是拖拖拉拉,顯得不利落。其實這一原因主要在于教學方法的不恰當。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齊”,拖音可以讓全班都讀得很齊,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其次就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差,讀得太快腦子就跟不上節奏。
二、優化小學語文朗讀的策略
1.定課文的感情基調。朗讀之前一定要對讀的內容確定感情基調,每次學課文之前,一定要結合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確定讀課文的感情基調。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這篇課文中描寫的是抗戰的場景,看到這樣的場景,內心應該是激動的,那么在朗讀前確定了這種感情基調才能更好地朗讀,帶著對強敵的毫不畏懼,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這樣,一入課文,學生就明白這篇課文朗讀時的基調是什么了。讀課文的基調定準了,朗讀的指導就有了初步的效果。
2.依據教材,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朗讀是指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強烈感情的一種方式。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前提下,是需要通過一定的技巧來展現的。但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少,對一些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比較膚淺,所以,閱讀時難免會有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章對學生進行一些朗讀技巧的訓練,如:語音的輕重、語句的變化、節奏的變化及停頓的處理等,但這些技巧都需要在學生了解之后才能進行訓練。讓學生慢慢感悟到讀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技巧,只有在學生逐步掌握這些技巧后,才能逐步提高朗讀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教學《懷念母親》一文,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在異國他鄉思念祖國與懷念母親的故事。作者在懷念時說道: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在朗讀過程中,語氣應該是難過傷感的,對于上面的“酸酸的,甜蜜的”等詞一定要理解他們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掌握閱讀技巧。
3.讀中創新,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讀的過程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朗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一句話,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讀法。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不同體會的朗讀,讓學生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感受文章,展示富有個性的色彩朗讀。
4.教師鼓勵。新教材需要認識的字比較多,語句都顯長,加上一些學生認字慢、遺忘快,于是,一些學生一開始朗讀就出現困難,甚至部分學生懼怕朗讀,從這些學生的基礎出發,我們教師需要用欣賞的眼光來肯定與激勵學生,適當的激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樹立自信。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更好的閱讀是關鍵的一步。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習語文各方面的內容都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教學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只有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魅力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