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勤
摘 要: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下,主題式教學模式適應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需求,已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了深入的推廣,并彰顯出顯著的優(yōu)勢。文章立足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對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分析和反思。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應用
高中歷史學習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記憶,還要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形成一定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面對這一高層次的要求,傳統(tǒng)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顯然已經(jīng)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必須要對其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進而全面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目標不明。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將教學目標片面地設置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致使課堂教學出現(xiàn)偏離現(xiàn)象。其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上都是按照高考大綱隨意刪減內(nèi)容,并以此為導向開展教學。同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滿堂灌”的形式,照本宣科地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絲毫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學評價模式單一。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的反饋。目前,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常常以考試作為評價形式,以成績作為評價內(nèi)容,嚴重制約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
二、主題式教學內(nèi)涵分析
(一)內(nèi)涵界定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主題式教學模式就是諸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針對主題式教學模式這一概念,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就是對一節(jié)、一單元內(nèi)容進行整合,也可以是對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進行整合,并緊緊圍繞教學主體,借助多種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對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培養(yǎng);還有的學者認為主題式教學模式就是緊緊圍繞某一個主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借助多個文本碰撞交融,在重視過程的生成理解中,構建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模式。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對其進行總結,可將其定義為:主題式教學是以某個主題作為教學的中心,并將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對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探討和分析,進而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并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2]。
(二)特點
1.課堂整體性。主題是教學的核心,是整個課堂的靈魂。借助主題,可將零散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得歷史知識呈現(xiàn)出顯著的整體性。
2.主題建構性。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主題不僅是課堂的靈魂,也是師生雙方進行交流的媒介。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從傳統(tǒng)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橹R建構者。
3.教師主導性。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的角色中,逐漸抽身出來,成為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科學設計教學主題,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探究學習。
4.學生主體性。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真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余地,促使學生在主題材料中,通過分析、歸納、探究等,最終完成對知識的學習。
5.創(chuàng)造發(fā)展性。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實施者,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創(chuàng)造性建議等,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計劃,進而使主題式教學模式達到最優(yōu)化。
(三)必要性分析
現(xiàn)行的高中歷史教材安排,是以專題的形式呈現(xiàn)的,通過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緊緊圍繞歷史專題,對相關的教學資料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進而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拓展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升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對整個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了調整、整合,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也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了一定的歷史思維和歷史綜合能力,進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與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要求相適應。
三、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確定歷史教學主題
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合理、科學地確定歷史主題是開展教學的基礎,直接決定了主題式教學模式開展的效果。具體來說,在確定歷史教學主題時,應注意:第一,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在開展主題式教學之前,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全面的鉆研,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確定教學主題。第二,注重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由于歷史知識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在設置主題時,必須要對歷史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明確,并緊緊圍繞這一關系,設置出“一連串的主題”,進而引導學生在歷史主題中建立歷史縱橫聯(lián)系線索。第三,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設置歷史教學主題時,必須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考慮學生的學情,力求設置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的主題,否則,一旦設置的主題高于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就會因為主題難度較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設置低于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就會導致學生沒有成就感。因此,一定要確保所設置的主題難度適當,并具有一定的可探究空間。第四,關注歷史與現(xiàn)實。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歷史教學不僅僅是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而是要凸顯歷史學科的特點,為現(xiàn)實服務。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主題時,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與時代特點,科學設置教學主題,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整合教學資料
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還必須緊緊圍繞教學主題,對課內(nèi)、課外的歷史教學資料進行整合,使其更好地配合主題式教學模式。在具體整合教學材料時,教師首先應立足于歷史課本上的材料,整合教材中的教學資料。由于歷史課本上的內(nèi)容有限,對歷史事件的描述相對比較簡潔,為了更好地開展主題式教學,必須要對課外的教學資料進行整合。通過對課內(nèi)、課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可為學生開展主題式學習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料,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也促使學生在對多種學習材料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歸納和分析能力,以及材料分析和應用能力等,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三)借助多元化形式,設置主題式活動
在主題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時,必須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緊緊圍繞主題式教學的內(nèi)涵,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主題的探究學習中。
1.活躍課堂氛圍。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為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升主題式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致力于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可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主題的探究學習中。
2.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為了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開展主題教學時,必須要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結合歷史教學主題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趣味性、啟發(fā)性的教學情境,進而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積極參與到主題學習中。
3.問題探究教學。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結合歷史教學主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設置一些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并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對主題知識的探究學習。
4.互動式教學。在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帶領學生完成歷史主題的高效學習,進而全面提升高中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反思
當前,主題式教學模式雖然已經(jīng)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主題意識不強,在教學中依然以課本為綱,并未對知識點進行整合,沒有真正實現(xiàn)主題式教學;部分教師在開展主題式教學的時候,雖然準確地設置了教學主題,但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掌控力度不夠,出現(xiàn)教學過程偏離教學主題的現(xiàn)象;還有部分教師在設置主題的時候,對其內(nèi)涵理解得不夠深入,以至于設置的主題不夠科學、合理,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等。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高屋建瓴地設置學習的主題,并在教學中搜集與其相關的資料,對其進行補充和拓展。同時,只有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xiàn)歷史主題教學的價值。另一方面,在開展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還必須注重構建民主性的課堂,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角色,積極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保障主題式教學模式順利開展;最后,教師在開展主題式教學的時候,還必須結合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反思和總結,及時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進而不斷提升主題式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傳統(tǒng)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顯然已經(jīng)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教師必須要充分借助主題式教學模式,確定教學主題、整合教學資料、采用多元化的主題式教學模式等,全面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溪云. 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2]秦冰瑩.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法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