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翔宇


如果說山西是一座瑰麗的“中國古建筑藝術宮殿”,那大同的古建無疑就是這座殿堂里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大同保留了北魏、遼、金、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各時期建筑的優秀典范以及雕塑、壁畫、油飾彩畫、碑刻書法等藝術精品,是中國地上文物最為集中和完整的城市之一。
大同現存古代宗教建筑數量眾多,特色鮮明,尤以遼金時期和明清時期的佛教建筑為典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科負責人陳穎說,遼代建筑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雄偉主基調,金代建筑普遍呈現“豪勁”風格,明清時期更是保留了云林寺、慈云寺、永安寺、荊莊大云寺等一系列佛教建筑。 道教在大同也有很大影響,現存最早的元代關帝廟便位于大同鼓樓東街,其他還有明代的帝君廟、純陽宮、清代的龍王廟、玄真觀、東岳廟等。此外,城內還有一座明代的伊斯蘭教寺院,即清真大寺。
若論建筑的選址之險、結構之巧,大同渾源懸空寺可謂世界一絕。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后經唐、金、元歷代維修,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重修山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修,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懸空寺充分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巧借巖力,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工藝品鑲嵌在半崖峭壁間,為我國古代懸空建筑之精品。
遼金時期佛寺建筑的代表則以華嚴寺、善化寺為典型。其中華嚴寺的大雄寶殿屋脊高聳,斗拱純樸渾厚,體現了典型的遼金建筑形制特征。善化寺建筑沿中軸線坐北朝南,漸次展開,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遼金寺院。
佛塔是佛教藝術的重要載體,大同作為歷史古都,見證了佛塔建筑形式的演變與發展,木結構或磚石仿木結構塔居多,在裝飾方面將佛教元素與傳統建筑特色有機融為一體。導游朱先生說,大同城內現存兩座塔,一是法華寺塔,又名白塔,為圓形喇嘛式磚石塔;另一座為雁塔,原位于南城墻上,為八角七層空心磚塔,現被遷移至文廟院內。市域范圍內還有多座遼金時期佛塔的代表,如禪房寺塔、渾源圓覺寺塔、覺山寺塔等。
在大同還遺存有大量明清皇家和官式建筑,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特征,其建筑形式與布局受“官”“禮”、風水等因素影響。市古城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已修復的代王府是為明太祖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明代的代王府規模宏大,坐北朝南,位于大同城中軸線東側,地位上高于大同府治。清代代王府毀,現僅存九龍壁、廣智門及部分王府蕭墻。 衙署建筑的代表為大同府衙署和總鎮署。府衙始建于明洪武九年,清順治六年重建,原為三進院,現僅存二堂和后堂。總鎮署為大同鎮總兵的衙署,現位于大同軍分區院內。文廟作為儒家思想的物質代表,帶有儒家建筑獨有的藝術特色。大同城內原有兩座文廟,一為府文廟,位于府學門街,為明代所建; 一為縣文廟,位于大十字街北側,現已不存,但留下的磚雕五龍壁仍然佇立在古城中。 大同古城南北中軸線大街上,曾經從北到南依次排列著魁星樓、四牌樓、鼓樓3座禮制建筑,鼓樓建于明代,清順治、乾隆年間重修,是一座三層樓閣式建筑;魁星樓和四牌樓則于近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