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摘要:盡管說一直以來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應用等方面成就頗豐,卻因為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還有一系列自然災害影響,使得一些古建筑文物面臨著毀壞甚至消失的危機。基于此,本文在客觀闡述我國古建筑文物的特征、保護和修繕要遵循的原則、實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上,探討現代古建筑文物科學合理性的保護和修繕措施,希望借此更好地保存、傳承我國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保護和修繕;問題;措施
古建筑文物具有不能復制、不可再生的特征,擁有深厚的經濟和文化價值,相比那些瑣碎的歷史資料,更能夠吸引人們全面、直觀地感受不同區域的文化信仰和社會發展歷程,因此它是持續傳承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媒介,是不可忽略的社會瑰寶。而為了確保在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的過程中,同步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更多人了解各個城市的變遷過程和重要精神,就需要及時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工作。
我國古建筑文物的特征
古建筑文物,顧名思義,就是由古代傳承至今的建筑設施,其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且不同時期的特征各異,不過都需要我們潛心鉆研、愛護、修繕1。透過外部構造層面審視,我國古建筑整體上包括三個層次,分別是頂層、中間層、基座。其中頂層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瓦片,梁和頂的造型則視區域習慣做出特別設計的;而中間層包括柱、枋、墻體、門窗等部分,所需原材料分別是木材和磚塊;至于基座則主要由磚塊堆砌而成,核心作用就是承重、穩固地基、保護房屋。此外,還有一些古建筑中存在斗拱結構,大部分情況下設置在房檐的立柱部位,用來支撐房屋和裝飾美化。
保護和修繕古建筑文物需遵循的準則
(一)減少干預以還原保存價值
對于古建筑文物來講,修繕活動帶有一定的干預性特征,一旦說這部分干預活動幅度過大,便會使古建筑保存價值大打折扣。古建筑文物的藝術價值頗高,屬于千百年來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所以說,對它們予以保護和修繕時,要注意還原當中的文物和歷史價值。歸根結底,就是要在保護、修繕活動中秉承原真性準則,竭力還原古建筑原有的面貌。
(二)避免遺留安全隱患
我國古建筑文物普遍擁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包括石砌和木質建筑在內,風化和走扇的程度各異,實際保護和修繕時要嚴守安全性準則,避免威脅到現場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以及古建筑主體結構的完整性。根源就在于古建筑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盡管說整體沒有坍塌,可一旦加上任何外力振動,就可能會迅速倒塌、傷人。所以說,現場工作人員若發現任何主體結構類問題,務必要盡快權衡利弊,做好必要的預防再進行修繕。
(三)修繕中沿用原有材料
古建筑文物的價值主要通過結構、材料彰顯,因此,修繕期間要確保沿用原有材料,竭力還原建筑原有的形態和承載的文化價值。如若不然,就會使古建筑文物的結構和形態完全走樣,淪為沒有研究意義的仿制品。
(四)結合實際進行適度創新
在對我國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和修繕時,不僅要遵循《威尼斯憲章》的謹慎復原準則,同時要結合實際進行靈活變通,既要優化古建筑的居住功能,又要維護其原有的文化價值。換句話說,就是要在參考《威尼斯憲章》的同時,結合我國古建筑的生活居住需要、文化傳承功能等進行適度調整創新,彰顯出更強的獨特性。
我國在進行古建筑文物保護、修繕中遺留的問題
(一)民眾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
近階段,我國基層民眾的消費能力大幅度提升,開始紛紛加入到文旅、休閑隊列之中,有更多機會見識到各地的古建筑文物,相關機構應該趁此搞好宣傳教育,引導民眾自覺保護這些文物2。然而實際生活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城市建設人員盲目忽略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必要性,進行大范圍破壞還有翻新,嚴重情況下直接使一些建筑文物毀滅。此外,還有一些游客隨意地在古建筑文物上亂涂亂畫,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和損失。總結起來,就是現代基層民眾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嚴重缺失。
(二)古建筑文物的保護理念過于陳舊
有關部門在面對那些遭受損壞的古建筑文物過程中,很少會考慮到社會背景、傳統技藝、文化底蘊等問題,而是直接引入全新的技術方法來進行翻新處理,這和整舊如故的修繕準則產生強烈的沖突。雖然說能夠令古建筑文物外表煥然一新,提升了修繕效率,拓寬了覆蓋范圍,不過很難滿足預期的保護目標,致使各類古建筑文物的特色和魅力就此煙消云散,帶來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三)給古建筑文物的整體性造成破壞
古建筑文物的整體性特征,還表現為和周邊景觀的協調統一關系。可在現代城市規劃中,經常出現古建筑文物被遷移、抹除特色印記的現象,沒有保留應有的文化底蘊,違背了修繕和保護的初衷。比如說我國初期的學校或是村級辦公室,普遍都設置在各村的祠堂之中,當時還留下了許多富有年代特色的標語,而后期修繕時,為了保留原貌,選擇調整回祠堂的格局,還把墻上的標語一并抹去,直接造成了這類古建筑文物文化韻味的消失殆盡。
(四)尚未樹立起嚴謹的管理體制
和現代建筑行業相比,我國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并沒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加上現場工作人員的技術能力不強、成本考量不足,導致較多修繕工作結果未能達標,嚴重情況下更會給古建筑文物造成巨大的損害。
現代古建筑文物科學合理的保護和修繕措施
(一)強化民眾的古文物保護意識
現代社會環境下,不少民眾沒有較強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更不會主動學習相關保護知識和技能。基于此,就需相關機構齊心協力,共同做好這方面宣傳指導工作。作為教育機構,應確保由學前到大學所有的教育階段自然地融入古建筑文物保護知識,激發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文物保護機構則要積極使用互聯網、電視等平臺搞好宣傳,強化觀眾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動力;文旅機構則要細致性規劃古建筑文物保護方案,營造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此外,要設置人性化、科學性的激勵機制,一旦發現任何人有破壞古建筑文物的行為,則立即予以適當的懲罰。歸結來講,就是要在古建筑文物保護上做到國家統一引導、上級齊發聲,維持后續保護、修繕活動的全面性。
(二)沿用合理的修繕技巧
即便是技術先進、高端,也不代表其是正確的,而判定一類古建筑文物修繕方式是否妥當,主要看其能否做到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方便后期提供可靠的防護。好比說面對屋頂幾乎坍塌的木質古建筑時,工作人員要考慮沿用相應朝代的建筑技法,秉承著由內到外的修繕準則,維持建筑外部形態和內涵的原貌,真正做到修復還原。歸結來講,就是避免對榫卯結構用鋼釘修復、盡量進行黏補加固而不要盲目推倒重蓋、竭力使用原件,定期進行適當的養護處理。
(三)貫徹科學的修繕和保護理念
我國較多城市在改造期間盲目忽略古建筑文物的價值地位,給它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如部分城市開發商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惜直接推倒古建筑而建一座新樓,并選擇在其他位置仿造類似的古城。可歸根結底,仿造不等同于修繕,修繕也不是一味地對外觀進行照搬照抄。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引以為戒,及時調查了解不同古建筑文物特殊的文化韻味,熟悉建筑結構的內外風格,多為開發商們傳道解惑,教會他們努力保留現狀,杜絕隨意推倒行為。久而久之,吸引更多人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背景。
(四)完善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政策
制定好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各個地方政府應該在保留原有合理政策內容的同時,結合實際制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行業細則3。具體方法就是對古建筑文物保護和修繕中的各個節點、代表性事件得以匯總分類,隨后基于這些來不斷健全和優化古建筑文物保護政策。
此外,還應不斷培育和留住優秀專業人才。高校要提供適當規模和高素質的師資團隊,基于教育本心來培育文物保護專業類人才;而作為行業領導,要做好榜樣示范,凈化風氣,賦予專業人才更多實踐機會,結合各階段經驗來自我創新;再就是向社會各界進行宣傳講解,闡述古建筑文物保護和修繕的現實意義,闡明國家對古建筑文物專業人才的渴求狀態和提供的豐厚待遇,從而吸引并留住這些優秀人才,以便保障后期保護、修繕活動的水準。
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直接影響到我國各地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基于此,各個機構要大力合作,通過教育領域、平臺宣傳、行業典范塑造等層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并留住更多優秀人才,激發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推出更多符合我國地域特色又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
(作者單位:濟源市王屋山文物保護研究所)
參考文獻
1.賴曉青,嶺南近代碉樓式建筑修繕技術研究[D],廣州大學,2017;
2.王堅梁,上虞區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探討[J],城市建筑,2019,18(03):P120—124;
3.趙培青,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30(17):P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