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其商業應用的深化,網約車等共享經濟模式應運而生。網約車作為一種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城市交通新業態,一出現就得以繁榮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用戶安全、行業秩序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暴露出諸多政府監管問題。因此,本文以網約車新業態的政府監管為研究對象,從監管理念、監管手段及執行效果幾方面分析當前我國網約車行業政府監管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推動加快轉變監管思維,優化監管模式,增強監管能力,提升監管效果,以實現對共享經濟的有效監管,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網約車;政府監管
一、引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經核算2019年全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達到161927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6.3%,較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9.3%,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1]。“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如平臺經濟、零工經濟和共享經濟等都屬于經濟新業態的具體表現形式。網約車是與傳統巡游出租車相對的,運用閑置車輛通過互聯網訂單提供交通出行服務的共享經濟新業態[2],隨著網約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一新興出行方式,而由于該新市場規范、相應的監管措施也尚未跟上,各種問題隨之而來,亟需與之相適應的政府有效監管。
二、政府監管概念
政府監管是指政府借由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持續集中地對某些私營領域活動加以控制的行為。狹義上的監管是國家等公共機構通過制定、實施法律法規對社會行為進行限制;廣義上的監管可以包括政府、非政府的控制手段及措施,以及社會風俗等非正式的制度形式[3]。
三、國外網約車監管經驗
(一)新加坡:一監督,二放開
在新加坡實行的是網約車注冊備案管理制,客運市場準入放開,向政府進行報備后憑“擁車證”注冊入行,“陸路交通管理局”作為管理主體,主要針對網約車平臺、駕駛員,對行業服務質量進行相應的監管[4]。這也與新加坡政府旨在降低車輛購買需求、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推動私家車自駕共享平臺發展的目標一致。
(二)法國:高準入,嚴管控
法國政府參照出租車監管標準進行網約車行業管理,從事網約車經營必須先獲得出租汽車許可和牌照,同時在服務、價格、總體數量、司機培訓等方面都進行嚴格管控。在2015年Uber網約車服務就因缺少出租汽車牌照被全面封鎖禁止[5]。
(三)英國:“政府+企業”監管
以倫敦市為代表,英國將網約車納入約租車管理范疇,相關從業平臺公司、車輛和司機需要申請專門的約租車執照,但申請條件較為寬松,符合條件的私家車也被允許接入營運。整體由政府監管平臺,平臺管理專車車輛及司機。
四、國內網約車行業政府監管效能優化路徑
隨著網約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一新興出行方式,而由于該新市場規范、相應的監管措施也尚未跟上,各種問題隨之而來。不具備網約車許可經營三證(即經營許可證、車輛運營證和司機從業資格證)卻從事相關經營的問題車輛屢禁不止;實際從事經營的車輛、司機信息與在網約車平臺登記的車輛及司機信息不符;網約車平臺與運營商對相關車輛及司機資質的審核機制缺陷,都留下許多安全隱患。2018年以來,發生了數次例如2018年5月鄭州空姐乘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等具有社會效應的網約車安全事件。通過對政府監管手段和行為進行分析,結合現階段我國網約車市場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如下幾點監管思路:
(一)監管理念:從“管理”到“治理”
要實現科學有效監管,就必然要轉變政府固有的思維模式,加強對新業態本身特點的理解與認同,提升政府對新業態的治理能力,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6]。政府監管的導向應從規制到治理進行轉變,由人治轉向法治;由管理轉向治理;由規制轉向服務[7]。盡力打造程序規范、公平有效、流程科學、責任明確的治理型政府。
(二)監管手段:
完善規范體系。結合《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平臺公司安全運營自律規范》和《私人小客車合乘信息服務平臺公司安全運行技術規范》等政策文本,現階段網約車新業態的政府監管面臨著:準入法律指標門檻高、準入技術指標不合理、難以保障行業秩序、監管成本高、產出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了更好地維護網約車用戶、駕駛員的合法權益,鼓勵行業公平競爭秩序,規范網約車行業的有序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要從立法層面著手,建立新業態相關上位法,完善監管制度體系。
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監管體系。新經濟不僅“新”,而且參與者眾多。面對新經濟,原有的政府主導型由上而下的垂直型監管模式需要轉變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組織多元共治的扁平化治理。在市場層面,充分發揮網約車平臺企業的專業作用,鼓勵其利用核心數據優勢作為政府監管的重要補充;在社會層面,通過社會各界專業人員的參與,例如組建行業專家咨詢智庫,彌補政府監管專業性不足的缺陷。政府應明確以有效的政府職能部門監管為主體,輔之以市場和社會的監督力量,對新業態新行業進行全流程監管,保障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創新監管工具。網約車新業態的發展使得政府治理面臨挑戰,需要盡快創新監管工具,建立交通領域全流程數據網絡,對網約車進行實時精準的技術管控。政府部門可以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等新技術的有力支撐下,從網約車的準入門檻、運營過程到政策執行效果的監管進行全方位數據收集和分析處理,提高政府監管的及時性、精準性。
(三)執行效果:建設征信體系,保障監管效果
政府監管可以通過引進征信體系,增加網約車平臺、車輛、司機的違法成本,從而保障網約車的監管效果。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是信用,供需雙方通過網約車平臺,基于互相之間的信任促成了交通運輸服務。建立完善個人征信系統,追蹤司機的犯罪記錄等市場無法進行的管理路徑,政府部門可以依靠法律制度的強制力,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建立覆蓋個人和社會的征信網絡共享平臺[8]。
共享經濟作為近年來新崛起的新業態,其特有的業務模式和發展速度飛快對于我國現有的政府監管體系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而政府部門及相關監管機構應積極回應職責,主動應對新業態帶來的市場失靈。同時,基于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的特性,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可以在監管理念、模式、手段上有一定程度的創新和變革,促進新經濟、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3%.(2020-07-0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7/t20200707_1772615.html
[2] 張效羽. 試驗性規制視角下“網約車”政府規制創新[J].電子政務.2018.04.
[3] 楊炳霖. 回應性管制 以安全生產為例的管制法和社會學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04.
[4] 余璐. 網約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D].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政府管理.2019.
[5] 侯登華. “四方協議”下網約車的運營模式及其監管路徑[J].法學雜志.2016(12).
[6] 張子軒. 我國分享經濟治理中的政府監管創新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01).
[7] 張占斌,馮俏彬. 創新政府監管方式,加快發展新經濟[J].行政管理改革.2016(09).
[8] 王靜. 出租汽車平臺公司的中國法律難題[J].法治政府.2015(08).
作者簡介:
王沛予(1994—),女,上海浦東新區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級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學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王沛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