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國進民退”,如今這一現象變得更為明顯。本文通過大量基礎數據指出“國進民退”的基本趨勢,并進一步分析得出該現象是受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政府宏觀調控、國有銀行的信貸支持等體制性因素扭曲所致。
關鍵詞:國進民退;國有企業;民營企業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非國有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增加出口、提供就業和稅收收入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國有企業在上游行業壟斷地位的增強和利潤的增長,一些國有企業重新開始在各個行業擴張。自2003年開始,逐步出現了“國進民退”的聲音,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政府的4萬億救市計劃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大型央企為主的國有企業成為了主要的受益者,占據了大部分資源,一些大型國企開始了大規模的兼并和擴張,特別是經營較好的國有企業整合行業的進程逐漸加速,“國進民退”呈現出進一步擴散的態勢,形成了局部的“國進民退”,鋼鐵、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房地產等這些國民經濟支柱行業,越漸成為“國進民退”的主戰場。
二、“國進民退”的基本趨勢
對于“國進民退”的概念,狹義上認為,就是國有經濟在某一或某些產業市場份額的擴大,以及民營經濟相關市場份額的縮小甚至退出產業,廣義的解釋是政府加強對經濟過程的干預。這一“趨勢”似乎并非空穴來風。據不完全統計,2018 年1-9月份,有 160 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其中 22 家接盤方均為國資,接盤總市值已超過 1330 億元,僅9 月上半月,便有 6 家上市公司計劃向國資轉讓股份、控制權。國資成為最積極的“接盤俠”。
(一)“國進民退”現象凸顯
我國部分行業近年來“國進民退”現象逐漸凸顯。從工業企業利潤的角度來看,2015年至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總利潤額和資產額的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總利潤的比重已達到52.02%,特別是2018年國有企業利潤占比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從地方國資接盤民企的角度來看,以來中央和地方國資接手民企的家數陡然上升。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有超過39家上市公司宣布國資入主,還有一些公司引入國資作為戰略投資者。深圳、山東、北京、湖南、河南的國資成為了接盤的主力軍。
(二)呈現出行業性特征
以我國工業產業為例,據統計,2018年國有企業在工業各行業的利潤占比已達52.02%,其中在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四個行業具有一定壟斷色彩,利潤占比超過90%,且這幾個行業大多利潤非常可觀。另外,國有企業在“煤炭開釆和洗選業”等8個行業利潤占比超過80%,在“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12個行業利潤占比超過50%。目前,國有企業除了在石油、鋼鐵、電信、航空、金融等行業試行壟斷之外,還大幅度進軍房地產業,2008年的4萬億元解困資金主要投入到國有企業和大型國家項目,各地政府還大搞采礦業重組,導致地方國有經濟市場份額擴大。
(三)地方性國有企業成為擴張主力軍
近年來,國有企業盡管在數量上大量減少,但在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出現了強勁擴張的勢頭,其中尤以地方性國有企業最為突出。在控制的國有資產方面,2018年,中央國有企業資產總額80.8萬億元,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29.6萬億元。地方性國有企業總資產占全國國企總資產的62%。
三、“國進民退”現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的國有企業在經營性質、治理結構上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化,部分企業趨向營利化。一方面,國有企業擺脫一些政策性包袱和社會化職能,變成了盈利性的經營主體;另一方面,盡管許多國有企業通過股改上市等方式實現了產權多元化,但國有股東仍占主導地位,企業的國有性質基本沒有改變,可以在信貸、市場準入、上市融資等方面繼續享受政策上的特權和優惠。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逐漸提高,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大大增強。以下從不同視角進行原因剖析:
(一)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國進民退”問題的關鍵其實在于是不是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是不是市場配置資源,產權保護是否有力,以及是不是過分地“扶大壓小”,而是當前這幾個方面都存在問題。一是國企和民企沒有平等競爭,不少時候還是“劣勝優汰”,如鋼鐵行業的山東鋼鐵并購日照鋼鐵案。二是市場無法配置資源。如房地產行業,如果真是市場配置資源,國企其實很難像當前這樣搶當“地王”。三是沒有建立完善的產權制度。如山西煤炭“國進民退”,要害就是沒有有效保護民營產權。四是盲目地“扶大壓小”。現在很多產業政策都是要進行“行業整合”,實質是鼓勵大企業吃掉小企業,其結果是把小的滅掉,大的也不思進取。因此,市場不自由競爭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國進民退”的結果。
(二)政府宏觀調控
政府的宏觀調控增強了“國進民退”的勢頭。一是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所調動起來的資源, 相當大的部分進入了國有部門。二是在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執行過程中, 政府迫使銀行發放貸款,銀行為了降低風險, 只好把貸款投向看上去比較安全的政府項目、政府擔保的項目以及國有企業。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的4 萬億投資計劃中,絕大部分是政府推動的投資項目,包括相當大比例的基建項目和工業投資項目,近90%的項目被國有大中型企業擁有,民營企業幾乎沒有參與。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每次宏觀調控和經濟低迷,都伴隨著“國進民退”現象的發生,其實都是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涉所致。
(三)國有銀行信貸支持
從存量信貸看,2016 年國企占據54%的企業貸款份額,民企占比34%的企業貸款份額;從增量信貸看,2016 年國企占據78%的新增企業貸款,而民企只占新增貸款的17%的新增企業貸款;從平均融資規模來看,國企從2015 年的7.15 億元上升到 2017 年的 22.54億元,民營企業卻從5.99 億元下降到4.6 億元。由此不難發現,受制于金融市場結構和金融機構股權結構,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存在一定所有制歧視和分層的現象,主要體現為,相對于大型企業、國有企業來說,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不容易得到金融支持;國有銀行體系更傾向于向國企貸款,并不是因為民企盈利能力差,而是因為給國企貸款更省心、政治風險更低;由于缺乏減稅、國企改革等配套推進,中央收緊貨幣政策后,銀行不是減少對僵尸企業、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對支持,而是選擇犧牲民企特別少中小企業。
參考文獻:
[1]洪倩倩.反思鋼鐵行業的“國進民退”.《決策與信息》.2019年第09期.62-66頁.
[2]葉曉秧.股份制改革中的國進民退.《財經界》.2014年第29期.105頁.
[3]楊春學、楊新銘.關于“國進民退”的思考.《經濟縱橫》.2015年第10期.35-45頁.
[4]胡梅玲.國企與民企關系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經濟研究》.2016年第06期.37--41頁.
作者簡介:
張凱悅(1994—),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級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張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