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開發國土空間,優化產業結構是貫徹落實“實現長江生態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現實基礎。國土空間開發與產業結構優化相互關聯,存在內在的協同機制,本文分析了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與產業結構的現狀并對兩者的協同優化路徑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產業結構
1.引言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新時代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戰略部署。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9省2市,面積約208.3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2%。對于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習總書記提出“實現長江生態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的新要求。
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有著密切聯系。一方面,當產業發生轉移時,勞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也會隨之轉移,生產要素的空間移動會帶來地區產業布局、產業結構變化,從而對土地利用產生新需求,進而引起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特征會影響區域產業的經濟功能和生產效率,土地利用結構決定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1],土地利用程度決定了產業規模和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因此,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結構升級絕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影響、密切關聯的。
2.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與產業結構現狀
國土開發強度是衡量一個地區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長江經濟帶的國土開發強度一直較高。2017年,長江經濟帶國土開發強度平均為7.32%, 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17%),并且依然保持高速增張的態勢。[2]長江經濟帶內部各省份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上海市和江蘇省分別高達36.90%和21.68%,遠高于上游的貴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土地供應方面,2015年長江經濟帶建設用地面積為15萬km2,占全國建設用地面積的38%,其中上、中、下游分別占比29%、31%和40%,然而上、中、下游國土面積分別占比55%,27%和18%。
長江經濟帶內部區域經濟發展特征與國土開發特征有較大程度的契合,上游地區至下游地區土地開發強度越來越高,經濟發展水平也由上游至下游呈梯級上升態勢。2018年上游地區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182.65元、38095.79元、45839.84元,中游地區的湖北省、湖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5814.54元和25240.75元,下游地區的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2460.55元、18430.18元和20084.19元。從產業分布來看,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制造業實力雄厚,2017年,江浙滬地區經濟總量為167801億元,占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的44.9%,制造業企業有75603家,占比74.6%。
3.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與產業結構協同優化路徑
(1)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引導產業承接轉移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促進地區經濟、產業協同發展。為實現這一目的,應結合長江經濟帶不同梯級地區的國土開發強度、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打破省(市)、地區之間的行政壁壘與區劃限制,圍繞經濟發展、國土開發與生態保護實現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布局一體化,構建長江經濟帶統一的空間結構體系。也要充分利用上述的一體化國土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通過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引導產業承接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發展[3]。主要思路是:下游地區應充分發揮其積攢的資本、技術優勢,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聚焦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培養優質高效的技術型企業,提高國土利用效率。中上游地區應充分發揮其勞動力和土地優勢,積極承接由下游轉移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同時也應充分利用下游地區的技術溢出效應,在產業承接轉移中不斷實現產業升級。
(2)有序開發國土空間,發揮各地比較優勢
長江經濟帶覆蓋流域廣,橫跨我國東中西部,其內部地區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稟賦、氣候條件、歷史文化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區的國土開發與產業結構并不是可以完全復制的。為確保新開發的土地能持續高效利用,需要結合區域自身條件和生態優先的理念,合理有序開發建設用地空間。上游地區平原較少,山地丘陵較多,應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在自然資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適度開發淺山丘陵地區,提高其二、三產業水平,促進產業融合。中游和下游地區平原較多,且國土開發強度較大,應充分保障其糧食主產區的生產能力,嚴守耕地紅線,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細化空間功能單元,控制開發強度。新增建設用地縮減必將影響中下游地區產業的擴張,此時可以利用好長江經濟帶的聯動功能,通過建立合理的區域分工體系,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
(3)探索資源補償機制,推動區域協同治理
長江經濟帶也是一條綠色生態帶,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踐行“實現長江生態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理念過程中,長江經濟帶的不同流域均承擔起了相應的生態保護責任。但由于處在的流域不同,不同地區承擔的生態保護責任也存在差異,上游地區的生態環保壓力更重,發展空間受限更大。為提高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效率和實現區域公平,首先應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登記、資源總量管理制度,推進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整理保護、系統修復工作。其次,明確各地國土開發和資源開發的底線,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環境要素功能,建立長江經濟帶的排污權、碳排放權等生態補償或經濟補償機制。最后,在全流域范圍內建立區域協同治理協調機制,促進行政區之間的合作,形成環境治理合力。也應積極鼓勵社會民眾參與,建立流域環境保護群眾監督機制,將流域生態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轉化為公共權利義務。
注釋:
[1]項錦雯,陳利根 《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機理及協調發展研究——以皖江示范區為例》,《農業經濟問題》2012年第6期,第61-65頁。
[2]黃賢金 《空間布局一體化 綜合管理流域化》,《中國自然資源報》,2019年12月26日。
[3]吳傳清,周西一敏 《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研究》,《區域經濟評論》2020年第2期,第112-120頁。
參考文獻:
[1]吳傳清,周西一敏.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0(02):112-120.
[2]黃賢金. 空間布局一體化 綜合管理流域化[N]. 中國自然資源報,2019-12-26(003).
[3]項錦雯,陳利根.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機理及協調發展研究——以皖江示范區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06):61-65.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曹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