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高額抵押是金融商事交易中常見的擔保方式,我國法律尚未明確規定最高額的界定范圍,實務中存在債權最高限額說和本金最高限額說兩種理解。本文結合理論和實踐展開分析,認為通常應采債權最高限額說。
關鍵詞:最高額抵押;債權;本金
一、關于最高額抵押中“最高額”界定的不同理解
最高額抵押權是一種擔保物權,已經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普遍使用的擔保方式。《民法典》第420條也對其作出規定:“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對一定期間內將要連續發生的債權提供擔保財產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有權在最高債權額限度內就該擔保財產優先受償。”但現有法律規定并沒有明確界定最高額的范圍。實務中對此存在兩種不同理解,分別為債權最高限額說和本金最高限額說。
債權最高限額說認為,最高額是指主債權本金、利息、罰息、違約金等合并計算的數額,總和超過最高額的部分將無法優先受償。本金最高限額說認為,最高額的計算僅包括主債權本金的數額,因本金產生的利息、罰息、違約金等不受最高額的限制,只要本金不超出額度則均可與本金一同優先受償。實務中的觀點分歧導致了此類案件司法裁判的混亂,既危害交易安全,也嚴重影響司法權威和公信力,亟待統一界定標準。
二、債權最高限額說之合理性
筆者認為準確界定最高額的范圍應當結合合同的具體情形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應當持債權最高限額說,當事人有特別約定的則按其約定。
首先,從最高額抵押的立法本意推斷,被擔保的最高額須為確定數額。最高額抵押與普通抵押的區別在于最高額抵押具有確定的最高限額,抵押人承擔責任的最大范圍不超過該最高限額。如果認為最高限額僅包括本金,那么由本金所產生的利息、罰息、違約金等會導致擔保債權突破最高限額,缺乏上限。實質上會變成無限額擔保,抵押權人的優先受償范圍不斷擴張。這會破壞最高額抵押制度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導致后順位抵押權人或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受損,其信賴利益無法得到保護,危害交易安全,違背了最高額抵押制度的立法本意。
其次,從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物權法》第203條第1款將最高額表述為最高債權額而非最高債權本金額,《擔保法解釋》第83條的表述為債權余額而非債權本金余額,均說明最高額應當是一個寬泛的范疇,債權本金、利息、罰息、違約金等均應包含在內。
再次,從物權法定和公示公信原則的角度來看,最高額抵押權作為一種擔保物權應當遵循物權法定原則,依據法定公示方法產生公信力。《擔保法解釋》第61條規定:“抵押物登記記載的內容與抵押合同約定的內容不一致的,以登記記載的內容為準”。可見,最高額的范圍依法應當按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擔保物權的權利外觀來確定,登記的最高限額為多少,就在這個額度內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超過的部分僅作為普通債權參與分配受償。如果認為最高額僅包括本金,要求利息、罰息、違約金等不受最高額限制亦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將會突破擔保物權登記記載的最高限額范圍,屬于規避對抗抵押登記的內容,有違物權法定及公示公信原則。
最后,采用債權最高限額說更符合民事交易的公平原則。如果認為最高額僅指債權本金,不論其產生多少數額的利息、罰息、違約金等都受優先受償權保護,這會使得抵押人的擔保責任處于不確定的狀態,事實上成為無限額擔保,片面保護最高額抵押權人的利益而忽視了對抵押人、其他抵押權人和普通債權人利益的平衡保護,違背了公平原則。
所以,筆者認為通常情況下采用債權最高限額說更符合立法本意和物權法基本理論,更為恰當。
三、當事人特別約定情形下的特殊處理
實踐中的某些情形下,當事人在最高額抵押合同中將最高額明確約定為本金最高限額。筆者認為此時應當尊重合同的約定,只要本金不超過最高限額,無論本金和基于該本金而產生的利息、罰息、違約金等的總數額是否超過最高限額,抵押人仍要承擔上述全部擔保責任。原因在于我國法律對最高額擔保的債權限額約束沒有明確規定,基于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原則,應當尊重并保護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前提是當事人的約定必須明確。
四、司法動態
從司法實踐中的相關判例來看,當事人若在合同中明確約定為本金最高額,則該約定一般會被支持;但如果沒有明確約定為本金最高額或直接約定為債權最高額,則法院一般均按照債權最高額來進行判決。例如,在(2017)最高法民終230號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駁回了海口農商銀行對登記的最高限額之外的數額行使優先受償權的上訴請求。其判決理由中明確提出:最高額抵押所擔保債權的范圍,可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等,但總計不得超過已登記的預定最高限額,超過部分抵押權人不能行使抵押權。
五、立法動態
2020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擔保部分的解釋(征求意見稿)》第15條規定:“最高額擔保中的最高債權額,是指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擔保財產和實現擔保物權費用等在內的全部債權,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可見,最高人民法院也認為通常情況下最高額除本金外亦包括利息、違約金、其他費用在內的全部債權,在當事人另有明確約定時遵循合同約定,比如約定最高額為本金最高限額。
六、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最高額抵押中的最高額通常應界定為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等在內的全部債權,全部債權的數額不得超過最高額的限度,擔保權人對超出部分則不享有優先受償權。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使用本金最高限額的表述,那么應當尊重其約定,只要本金不超出最高額限度即可一同享有優先受償權。
參考文獻:
[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崔建遠.最高額抵押權的爭議問題及其解決[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25(04):19-26+171-172.
[3]魏星,丁曉雨.最高額抵押擔保中“最高額”的司法認定——基于136份案例的實證分析[J].天津法學,2018,34(03):49-54.
[4]陳光卓.最高額抵押中的最高額應為債權最高限額[J].人民司法,2019(20):62-64.
煙臺大學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