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信息公開連接起了政府職能部門和公眾,是新時期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通過切實保障公眾享受知情權,使公眾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監督者,對塑造政府形象、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建設;政府信息公開
我國2008年5月起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年修訂,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明確了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序、內容和渠道等,標志著我國政府信息公開走上法制化和程序化道路,是保障我國公民和社會組織等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的重要依據,符合我國向以服務型政府建設為目標的政府治理模式轉變的要求,[1]通過切實保障公眾享受知情權,使公眾能真正參與國家事務管理,最終建立服務型政府。
一、政府信息公開和建設服務型政府
(一)政府信息公開。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2],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公布,公眾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檢索、查閱、下載等。
(二)服務型政府。黨的十九大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把以人為本作為根本指導,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立足公眾利益和公共需求,通過法定程序,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3]。
(三)政府信息公開對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意義。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提高政府透明度,使民眾和政府形成良好互動并建立信任,確保政府部門在行使職責權力過程中有公信力,并最終實現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政府部門及時將掌握的信息資源采用各種方式向公眾公開,便于公眾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公眾認知度和信任感,從而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公眾獲取政府信息后,也可以更好地監督政府行為,形成良好互動,助推服務型政府建設,使政府職能更好履行,更順暢地為公眾服務。
二、當前服務型政府建設背景下政府信息公開的現狀分析
當前,隨著《條例》的頒布與修訂,公開透明已逐漸成為政府行政的原則和標準,更多部門開始習慣在公眾的視野和監督中透明行政。但總體來看,信息公開仍然存在著意識不夠強、內容不夠全面規范、公開渠道不夠安全統一、相關法規和監督考評等制度體系不夠完善等一些問題。
(一)政府信息公開意識不夠強
從行政部門來看,由于我國施行《保密法》在先,對后施行的信息公開政策理解認識不足、接受度不高,各地政府部門對信息公開制度的認知有較大差異,發達地區整體執行力度較好,但欠發達地區或涉及敏感政府項目中,政府部門在推進信息公開工作落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所欠缺,不想公開、不敢公開、不愿公開、不會公開的問題仍然在一定范圍存在[4],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末端落實;從普通群眾角度來看,大多數群眾對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標準、公開渠道和政策法規等都不夠了解,整體上缺乏參與和監督的意識,社會整體的參與程度還不夠高。
(二)政府信息公開內容不夠全面規范
在政府內部,雖然已有相關條例,但在實踐中對政府信息公開的主體范圍、公開內容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認識,在施行時有較大的隨意性,有選擇的象征性公開的現象時有發生,信息公開的效果有限。“公開的群眾不關心,群眾關心不公開”,這不僅使政府信息公開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政府部門的誠信度和公信力,使信息公開政策流于形式。
(三)政府信息公開渠道不夠安全統一
目前,隨著科技網絡的興起,政府信息公開渠道不斷拓展,在以往的政府網站、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等傳統模式中增加了政務微博、官方微信等網絡渠道。這些新型公開模式雖然在實時性上具備較強優勢,但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準確性等方面存在隱患。同時,這些公開渠道建設通常相互獨立,沒有統一標準,容易出現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
(四)政府信息公開相關法規和監督考評等制度體系不夠完善
在我國,《條例》法律級別在《保密法》和《檔案法》之下[1],保密制度容易成為政府不愿公開的理由和擋箭牌。《條例》和信息公開的地方性政府規章,法律地位不高,內容不夠統一規范,實施效果較差,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督考評還不夠完善和全面,尚未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制度體系。
三、在服務型政府建設背景下做好政府信息公開
(一)努力構建政府信息公開良好氛圍
從政府層面看,要提高服務意識,轉變行政理念。充分認清信息公開制度是加強政府公信力、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根本保證,客觀看待當前政府部門在信息公開制度施行中的差距和不足,在認真抓好政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學習和服務能力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強化為公眾服務的使命意識,[3]實現服務型政府觀念的建立和服務者角色的建立,讓政府將服務作為自身的執政理念,時刻為公眾利益考慮;從公眾層面看,要提高公眾參與程度。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針對人民群眾進行統一、規范、持續的信息公開宣傳引導,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國家關于政府信息公開的對象、內容、形式、工作程序和有關要求等,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更好地監督。
(二)準確劃分政府信息公開內容與范圍
為更好地公開政府信息,助推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對政府信息的公開范圍和公開信息的種類、內容等進行詳細的劃分和明確的界定。要從群眾和有利于政府工作開展的角度,切實根據劃分的公開內容與范圍進行公開,著眼打造真實、齊全、及時的信息公開渠道,切實把需要公開,應該公開的信息公開出來,克服隨意性。此外,在劃分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時,不得損害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在涉及到一些重要信息,特別是涉及到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的信息公開時,需要有明確的規定[3]。
(三)統一規劃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渠道
在信息公開傳統模式和新型網絡信息公開渠道基礎上,做好統籌整合,統一規范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公開信息,運用信息化手段保護好信息安全,防止保密信息的泄露。
(四)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法律法規和監督考評制度
要加快信息公開的立法進程,配套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特別是監督考評制度的建設,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讓“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變為現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公開考評制度,制定考核辦法、細則和標準,采取定期和隨機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真實地考評信息公開工作,并向全社會及時公布考核結果,接受社會公眾的評議,對整改不力的必須跟蹤問效[5]。另一方面,探索第三方評估監督、民眾常態監督、友鄰單位橫向監督的新方法,對信息公開實施情況進行全方位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推動政府服務質量效益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彩林.服務型政府背景下的地方政府信息公開研究——以巢湖市為例[J].巢湖學院學報,2018,20(0? ? ?1):21-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Z].2008-05-01.
[3]李博涵.服務性政府視角下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9):34-35.
[4]李英,顧海洲.新時代政務公開的三重邏輯[J].行政論壇,2019,26(06):56-60.
[5]袁維海.服務型政府建設視角下的政務公開創新[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7,8(06):18-20.
作者簡介:
譚敏(1981—),女,四川達州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屆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