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雪亮工程”是“互聯網+”環境下,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現在,越來越多的省市加入到“雪亮工程”建設的隊伍。隨著城市視頻監控體系不斷鞏固和延伸,涉及到信息安全、資源管理、設備運維等方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通過借鑒國內外經驗,從明確責任主體、統一資源管理、規范數據共享、完善配套法制等方面,為解決現實問題、確保城市監控體系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提供方案。
關鍵詞:視頻監控;城市管理;運行維護
一、引言
為全面提升城市治安管理能力,公安部于2005年牽頭開展“3111”工程建設。根據部署要求,各省市紛紛投資構建視頻監控系統。隨后,該項目納入平安城市監控架構下予以推行。2016年,國家九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工作的若干意見》,在全國相關重點城市中又掀起了新一輪視頻監控建設的浪潮。視頻監控的功能也從治安防控向社會治理轉變。但隨著城市視頻監控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其運行管理中,主體不明、權責不清、投資高昂、運行低效、信息泄露等問題逐步顯現。公眾對城市視頻監控侵犯隱私權的擔憂與日俱增。深度解讀國內外城市視頻監體系運作模式,立足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為確保城市治安防控體系平穩,保障人民生活和諧有序提供解決方案。
二、城市視頻監控概念
城市視頻監控是指通過視頻攝像頭、儲存設備、通信網絡等設備以及管理軟件構成的綜合系統,對城市的公共區域、重點事件實施全時段、全過程的視頻拍攝,并通過信息系統加以儲存,以備相關人員在未來某一時間通過查詢、調閱、刻錄、復制等方式還原當時情況的措施。
三、國內外視頻監控系統管理的現狀
(一)英國:市場化運行
英國在城市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與管理方面起步最早,積累了非常寶貴的實踐經驗。經長期探索,當前英國的視頻監控體系建設模式是,由警察局根據實戰提出項目需求,市政相關部門則主導開展建設[1]。同時,將公眾自建的監控聯入統一的平臺進行集中管理。所有設備、系統的日常管理和運維均由第三方負責,工作人員在上崗工作前,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其他西方國家也紛紛借鑒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政府在項目建設和設備運維上的資金,視頻監控的管理更為科學、嚴謹,能夠最大程度消除公眾對視頻監控侵犯隱私的擔憂。但是,作為城市視頻監控的主要需求方,警察局對于城市視頻監控并沒有直接管理的權利,導致視頻資源難以直接作用于社會治安、重點區域防控等諸多城市治理方面,缺乏安全的管理,精細化無從談起。
(二)中國重慶:公司化運作
在我國,城市視頻監控體系一般由公安機關牽頭開展建設。以重慶市為例,公安機關會同其他政府部門的實際需要,統籌規劃建設點位,并采用“BOT”模式,與電信運營商訂立合同,將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與維護交由第三方負責,投入運行后,建立公司化的服務團隊,由政府部門對服務人員開展培訓并進行考核[2]。這種模式既充分發揮了公安機關對視頻監控建設的主導作用,也有降低了政府財政投資壓力。但是,第三方的服務團隊難以準確滿足公安機關的實戰需求,并會產生因政府部門多頭管理而帶來的推諉、扯皮現象,違背了視頻監控為治安防控發揮實效的初衷。
(三)中國福州:專業化管理
而在福州,又是另一種模式。自2008年至今,福州市公安局通過建立統一的視頻監控平臺,實現資源的聯網共享,而該平臺的日常運作和管理主要由當地公安機關負責,市公安局設立故障報修專欄,各級監控中心落實專職管理員和值班人員,保證視頻監控的正常運行[3]。由此可見,這種運行模式是由公安機關負責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由公安機關統籌負責的模式,為提升城市治安防控能力和效率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但是,前期建設和后期運維的成本壓力增加。實際操作中,受限于不同地區經濟能力和資本投入的差異,項目建設和應用的水平參差不齊。
四、我國城市視頻監控運行管理對策
(一)明確管理主體,強化管理職責
在城市視頻監控運行管理中,承擔和實施管理職能的主體尤為重要。城市視頻監控數據資源已經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基石、打擊犯罪維護治安的利刃。如若管理不善,也可能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侵犯公民隱私的達摩克利斯之劍??v觀國內外管理現狀,運行模式的差異勢必有著不同的責任主體,既有社會企業也有政府機關,但集權化和專業化卻是共通的特性。因此,我國城市視頻監控運行管理的主體必須明確、統一,并且對主體所承擔的管理職責予固化和強化。
(二)加大數據共享,節約運行成本
國內外城市視頻監控體系在建設理念上明顯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國外民眾普遍具有安全防范意識,自覺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并加以維護。而國內則以政府為主導,確保視頻監控系統運行平穩。不過,近年來隨著我國群眾安全防范意識不斷增強,商場店鋪、商務樓宇乃至智能家居等場景下,自建監控的數量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因此,探索和制定公共區域自建視頻監控聯網整合機制迫在眉睫,全量匯聚、統一管理、規范使用不僅有利于信息安全的管控,更可提升資源使用的效率從而避免重復建設、降低政府運營成本。
(三)建設統一平臺,提高運維效率
目前城市視頻監控系統運行管理以人工為主,通過嚴格的培訓[4],提高專職管理員和值班人員的技能,從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運維的效能。隨著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斷提檔升級,配套的視頻監控體系建設不斷加快、設備類型和數量日益增長,傳統的“人工化+工具化”組合的運維模式,已無法承載現實保障所帶來的運維壓力。管理、維護人員的不斷增加,也為信息安全管控留下了巨大的隱患。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實時監測視頻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態,自動推送設備故障信息[5]。通過引入“互聯網+智能化”的運維理念,搭建統一的平臺,實現監控自動化、支撐精準化、運營高效化、處置流程化和管理規范化,從而降低運維時間成本、減少人工任務,提升運維質量和效率,降低隱私外泄風險。從而降低城市視頻監控體系的管理成本,提高運行效率。
(四)完善法治體系,保護公民隱私
公共監控權與公民隱私權的這對現實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視頻監控體系發展的步伐。城市視頻監控無論在法理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具備存在的合理性和發展的必要性[6]。視頻監控作為前端視頻圖像信號的采集設備,其產生的數據本身具有獨立性,一旦經系統傳輸至非安全、可控的場景下,則會產生一定危害性,其是否會侵犯公民隱私取決于查詢、調閱、復制等行為[7]。因此,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規,在確保城市治理上兼顧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蔣瑜. 城市視頻監控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6.
[2]周立. 關于社會公共安全視頻圖像監控系統建設、管理及應用的幾點思考[J].中國安防,2009(10):18-20.
[3]唐子釗. 福州市公共視頻監控管理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7.
[4]寧鴻雁. 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管理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16.
[5]鞏玨.智能監控運維管理緩解平安城市運營壓力[J].中國公共安全,2017(07):75-79.
[6]傅強,劉宇航.公共場所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以公共場所攝像頭的管理為視角[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04):103-109.
[7]劉清生,陳偉.隱私權保護下公共視頻監控的法律規制——從“雙重控制論”到“結果控制論”[J].海峽法學,2015,17(04):54-60.
作者簡介:
向臻(1990—),男,上海長寧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級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學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向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