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蓉 隋長強 褚成陽
摘? 要:四川夾江是著名的“蜀紙之鄉”。夾江手工竹紙以“竹”為主要原料,制料造紙有兩種方法,一是生料生產方法,二是熟料生產方法。熟料生產方法逐漸成熟,生產工序在清代初已成為“定式”,從原料采集、備制輔料到抄撈成紙,共21道環節。當地紙農世世代代沿用這項古法舀紙的傳統手工藝,演繹著古代人們偉大的智慧和紙鄉人獨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四川夾江;傳統手工竹紙;技藝;狀元紙坊
紙的發明,在推動中國和全世界文明的發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人間事物的精華與自然界的奇藝奧妙,從古代傳至今日,從中原傳至邊疆,后人可以通過了解史料文獻而心領神會,是靠什么材料記載下來的?師徒間的傳業授教,若僅僅是靠附耳細語,又能知其多少?若有紙本,便足以說明其意。四川夾江是著名的“蜀紙之鄉”,始于唐,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于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以紙為生,以紙為利”,秉承“蔡翁碑敘”中所記載的傳統手工造紙術的21道環節,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發展至今。
夾江手工竹紙以“竹”為主要原料,制料造紙有兩種方法,一是生料生產方法,二是熟料生產方法。所謂生料,是嫩竹砍伐后,放入料池,僅使用石灰長期浸泡,而不經灰蒸堿煮這一程序,在早期的夾江制紙中多用生料,此方法雖然簡便,但是因原料纖維未能徹底腐熟,所以生產的紙張紋理雜糙,紙張發硬,紙面粗劣,后來就逐漸被熟料生產所替代。所謂熟料生產,嫩竹砍伐后,放入池中,除使用石灰和水浸泡外,還要經過灰蒸和堿煮兩道工序。熟料造紙雖然繁瑣,但原料經過蒸煮后,竹纖維變得柔軟細膩,制成的紙張紋理較為細致,手感柔和,紙面光滑,紙質較優,后被當地紙農廣泛使用。
熟料生產方法逐漸成熟,生產工序在清代初已成為“定式”,從原料采集、備制輔料到抄撈成紙,共21道環節。21道環節分別是:1.砍竹取麻(俗稱砍竹麻);2.水漚殺青(去其青);3.槌打選料;4.漿灰;5.頭鍋蒸煮;6.舂竹搗麻;7.淘洗;8.二鍋蒸煮;9.淘洗去污;10.漚料;11.打堆發酵;12.搗制紙料;13.淘料漂白;14.淘洗去氯;15.打槽加藥;16.抄撈成紙;17.壓榨脫水;18.起張打吊;19.刷壁晾曬;20.驗紙;21.切割。夾江縣清代道光年間的“蔡翁碑敘”將其概括為“砍其麻、去其青、漬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簾、刷以壁”24字。對照“蔡翁碑敘”和明代《天工開物·殺青》所記載的造紙方法,結合夾江傳統造紙的先后順序,對夾江造紙技術工序流程作如下整理。
一、砍竹取麻
砍竹取麻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的“斬竹漂塘”工序之一,清代“蔡翁碑敘”稱為“砍其麻”,民間俗稱“砍竹麻”。
夾江可供造紙的竹子有白夾竹,水竹、慈竹、苦竹、四季竹、斑竹、楠竹、刺竹、綿竹、箭竹、苦慈竹等,其中用于造紙的主要竹類有白夾竹、慈竹、水竹、斑竹等,尤以白夾竹、水竹為上等材料。
竹料有春料與冬料之分,因各種竹類生長的季節不同,所以砍竹的時間也不能一概而論。水竹、白夾竹每年春二月竹筍出土成長至五月末六月初,待主干長出四至五枝嫩葉砍伐最為合適。慈竹每年農歷六月出筍,待農歷八、九月新竹枝干長成尚未老化時砍伐最為合適。水竹、白夾竹砍伐后直接運往料池水漚。慈竹則運回放置于通風處,風干待用。由于秋季竹子還可再發一次竹筍,所以,水竹、白夾竹、慈竹再次砍伐時稱為“冬料”。砍伐嫩竹后打成捆,計數,量其輕重,作為施用石灰燒堿數量的主要依據。
二、水漚殺青
水漚殺青的目的是讓竹材軟化,以便去除竹面之青色,未經殺青的竹料所制紙張顏色呈暗綠色,不宜書寫。水漚殺青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的“斬竹漂塘”工序之一,夾江清代“蔡翁碑敘”稱為“去其青”,民間俗稱“浸塘”。
嫩竹砍伐后運回,將捆好的竹子整齊地分層平鋪于窖池內,最上方放置木條或木板,再壓以重石,以免竹子浮出水面。向窖池內注入清水,水量沒過竹子為度。夏季水漚時間20天左右,冬季40天左右,具體時間取決于竹面顏色是否全部脫青變黃,若完全脫青變黃后可進入下一工序。
三、槌打選料
槌打選料的目的,一是竹料打破體量變小,增加篁鍋的容量;二是分段選料,利于漚制和蒸煮時將老竹平鋪于篁鍋底部,使其充分受熱分解。槌打選料屬于《天工幵物·殺青》中的“斬竹漂塘”后期工序,為清代“蔡翁碑敘”中“煮以火”的準備工作,民間俗稱“槌竹麻”。
竹料經過水漚殺青后,用鐵耙梳將竹捆鉤起,并用力蕩動池水,將竹捆上附著的泥渣洗掉,竹捆被鉤出窖池后置于窖池邊沿,打開竹捆,并用竹刀將其分為多段,每段約1米左右。紙農們站在窖池內,使用木槌對其竹節和竹身進行捶打,經過水漚后的竹料已經失去硬度,使用木槌敲打至破裂。槌打竹料時,需要剔除竹料上多余的石灰塊,避免混入下一道工序而影響紙的質量。
四、漿灰
漿灰的目的,一是用石灰加快竹纖維的分解;二是使殺青后的竹子進一步脫色變白。漿灰屬于《天工幵物·殺青》中“斬竹漂塘”后期工序,清代“蔡翁碑敘”中稱為“漬以灰”,民間俗稱“漿石灰”。
在窖池底部散上石灰,將竹料橫向平鋪于窖池內,并將用篩子篩過的石灰撒在竹料之上,再將竹料豎向平鋪于窖池內,再次散上篩過的石灰,按照這種橫向和豎向的方式直至將竹料平鋪滿。然后往窖池內注水,直至沒過竹料為止,漚泡時間15天左右。
五、頭鍋蒸煮
頭鍋蒸煮的目的,一是高溫分解竹料中的蛋白質;二是使竹料脫色變白;三是使竹料中的竹纖維變軟。頭鍋蒸煮屬于《天工幵物·殺青》中的“煮篁足火”工序。“蔡翁碑敘”中稱為“煮以火”,民間俗稱“灰蒸”“頭鍋蒸煮”。
頭鍋蒸煮時將漿灰漚制的竹料從窖池中鉤起,抖去石灰,通過人工傳遞的方式將竹料傳遞至篁鍋里,篁鍋中的竹料都是橫豎交叉層層進行平鋪,篁鍋中的竹料堆滿后會繼續增加竹料,頂層的竹料高出篁鍋鍋口約40厘米,然后用麻布或蛇皮袋包好,篁鍋中注水,水量過少,則會燒壞篁鍋,竹料干焦而廢。生火后蒸煮5-6個晝夜,期間可通過篁鍋側面的3個測液管來判斷篁鍋中水量的多少,蒸煮5-6晝夜后,如果可以用手輕揉竹料便可攆開,石灰顏色變黃變干后,可熄火。
六、舂竹搗麻
舂竹搗麻的目的,一是搗碎結塊的石灰,放入窖池中清洗;二是趁高溫將竹料進一步搗碎。舂竹搗麻屬于《天工幵物·殺青》中的“煮足火”后期工序。
頭鍋蒸煮后,待蒸溫稍降,由5-6人登篁鍋頂部,手持木制舂桿,唱著竹麻號子,反復上下地敲打,將篁鍋內的竹料打碎。同時用耙梳鉤將竹料從篁鍋中鉤出,放在篁鍋旁的空地上。再由兩人一組,趁熱對竹料進行槌打,直至竹纖維分裂。槌打后的竹料會鉤入窖池中再清洗一次。從槌打到窖池清洗要一氣呵成,趁熱洗料。
七、淘洗
槌打后,將竹料鉤入窖池中用清水進行清洗,洗時要趁熱,因為冷卻后的竹料會變硬,竹料表面的石灰不易清洗。蒸煮一鍋的竹料需要6-7人用一天的時間才可清洗一遍,需要反復清洗5-6遍,需要五、六天左右,直至石灰完全洗凈。
八、二鍋蒸煮
二鍋蒸煮的目的是進一步將竹料中的膠質蛋白破壞,經過堿液的蒸煮,除去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和樹脂等雜質,纖維組織徹底分解變軟。二鍋蒸煮屬《天工幵物·殺青》中的“煮篁足火”工序,民間說法:蒸頭鍋是灰蒸,二鍋則是堿煮。
將洗去石灰的竹料用背篼背上篁鍋,層層平鋪,直至竹料全部堆滿。堆滿后將堿液從上往下倒入,堿液浸泡所有竹料,然后開始生火。二鍋蒸煮需要掌握好火候,夏季一般煮4-6晝夜,冬季需煮5-7晝夜,熄火后,需要保溫一段時間,使竹料熟透。
九、淘洗去污
淘洗去污的目的是將竹料中的堿液徹底去除。淘洗去污屬于《天工幵物·殺青》中的“蕩料入簾”的準備工序,為“蔡翁碑敘”中“舂以臼”的前期工序,民間稱為“洗料”。
二鍋蒸煮后,將篁鍋中的黑液放出,用耙梳鉤將竹料從篁鍋中鉤出,放入窖池內,此時的竹料含較多的堿液,顏色較深,需要加清水浸泡清洗,浸泡一次需要1-2天,竹料先后需清洗7-8道,期間需要更換窖池內的堿水,經過淘洗去污工序后,竹料發白,柔軟入絮,一碾即碎。
十、漚料
將清洗干凈的竹料放入窖池內,加入清水以沒過竹料為限,然后把窖池內的出水孔堵住,從而對竹料進行浸泡發酵(漚爛),夏季泡20天左右,冬季泡30天左右。
十一、打堆發酵
打堆發酵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蕩料入簾”的準備工序,為“蔡翁碑敘”中“舂以臼”的前期工序。
堆在石缸或篁桶內的竹料注入清水以至沒過竹料,進行自然發酵,發酵好壞直接關系到紙的質質量和顏色,充分發酵后紙質更為白凈柔和。夏季發酵時間一般在20天左右,冬季一般30天左右。發酵后,取出竹料在平石板上筑打成堆,用腳反復踩緊,放置4-5天便可搗制紙漿。
十二、搗制紙料
搗制紙料的目的,一是使竹纖維分解時多為撕裂,這種半粘狀半游離的打漿方法可以使竹纖維的破壞降到最低,制成的紙張柔軟而不易變形,宜長期保存;二是大大提高紙張的強度。搗制紙料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蕩料入簾”的前期工序,即“蔡翁碑敘”的“舂以臼”,民間俗稱“踩臼”。
搗料之前需要將成堆的紙料一方方割下,倒入料盆中并剔除老皮等,然后放入石碓中,腳踩木桿上的石碓頭,上下反復槌打,同時用竹桿翻動石碓中的竹料,使其槌打均勻。
十三、淘料漂白
淘洗漂白的目的是使竹料進一步脫色。淘洗漂白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蕩料入簾”的前期工序,“蔡翁碑敘”稱為“洗以水”,民間俗稱“漂料”。
將搗制后的紙料放入細孔的竹籃內,注入清水并攪拌,攪拌時將成塊的紙料打散,沖水清洗2-3次,會發現顏色變淺且形同棉絮般。上述操作會使得紙張顏色變淺,如果希望紙張更加潔白,需要在紙池中添加漂白液,攪拌均勻后浸泡24小時。
十四、淘洗去氯
將漂白后的紙漿從紙池中撈出,放掉池中的漂白液,然后用清水沖洗漂白后的紙漿,目的是去除紙漿中的氯化物,清洗后的紙漿供抄紙使用。
十五、打槽加藥
加紙藥的目的,一是增加紙漿的濃度,紙漿中的纖維懸浮且分散,抄出的紙張厚薄均勻;二是保護壓榨,避免壓紙脫水操作時出現“壓花”現象;三是阻止紙漿中的纖維相互粘連,不利于后期揭紙操作;四是增加紙漿的順滑度,抄紙時便于控制紙漿在竹簾上滑動的速度。打槽加藥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蕩料入簾”的前期工序,民間俗稱“加紙藥”。
紙漿通過軟管注入紙槽中,然后加入清水,用耙梳在紙槽內攪拌均勻,再加入紙藥,當地紙農稱為“滑子水”。再次對其進行攪拌,通過攪打,紙藥在紙纖維中均勻分布,兩者充分混合。
十六、抄撈成紙
抄撈成紙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蕩料入簾”的工序,“蔡翁碑敘”稱為“抄以簾”,民間俗稱“抄紙”。
抄撈紙張時,將紙簾放在簾床上,四處繃緊,雙手持簾床,斜著從后方浸入槽內,水平提出,由左向右平移,同時用右手抬起簾床,使紙漿由右向左流過紙簾,再由后方向前斜著浸入槽內,右上角進入漿液,再由右向左流出。此時平濾在紙簾上的紙漿即成一張濕紙。
十七、壓榨脫水
壓榨脫水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的“覆簾壓紙”工序,民間俗稱“上榨”。
壓榨的目的,一是使濕紙迅速脫水,新抄的濕紙未壓榨脫水前形同豆腐塊,其濕紙中的含水量較大,若不進行壓榨便很難干燥;二是通過壓榨使濕紙中的纖維充分結合成形,未經壓榨的紙后期是無法完成分張操作的。
十八、起張打吊
起張打吊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的“透火烘干”的準備工序,也是“蔡翁碑敘”中的“刷以壁”的準備工作,民間俗稱“起紙”。
起張打吊是為了使濕紙堆分張,便于后續工作中的揭開晾曬工作。壓榨脫水后的濕紙呈半干狀,從紙榨取下置于平整木板之上,用手將紙堆四邊推開,掀開紙角,用夾子將紙張一張張掀開,再從紙角將紙掀起。每5張為一吊,揭開后置于木凳之上,揭開一定量后背到紙壁上壁烘干。
十九、刷壁晾曬
刷壁晾曬屬于《天工開物·殺青》中的“透火烘干”的工序,也是“蔡翁碑敘”中的“刷以壁”,民間俗稱“晾紙”。
使用棕刷將清水或米湯灑于紙壁之上,掀開每張濕紙,貼于墻上,再用棕刷從上往下對其進行刷平。一吊紙需要貼在同一面墻壁之上,便于后面揭紙工作,需要在每一張紙的上邊緣預留2-3厘米的距離。晾曬的時間受天氣和季節變化的影響,夏季3-4天,冬季7-8天,連續陰雨則需10天左右的時間。
二十、驗紙
紙張晾曬干燥后從墻壁上揭下,將5張一疊的紙吊用竹桿撕開,將破損的紙張取出,同時檢查并清理剩余紙張表面附著的一些雜物。
二十一、切割
將驗紙后的紙張置于割桌之上,測量好尺寸,用壓條將紙壓好,用切刀將其邊緣切割整齊。
夾江手工造紙技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從粗到細,技藝成熟精湛,其生產流程和所用原料,與明代《天工開物·殺青》中所記載的工序相同,數百年來,夾江手工造紙正是遵循上述方法,在夾江土地上傳承了一代又一代,被人們稱之為“師承古法,一絲不茍”的典范。
參考文獻:
[1]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40-248.
[2]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185-190.
[3]潘吉星.中國造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69-379.
作者簡介:鄧倩蓉,碩士,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講師。
隋長強,碩士,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講師。
褚成陽,碩士,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