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徐華

摘? 要:我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瓷刻藝術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需要重視瓷刻藝術的發展,可以將信息技術和新的工業技術融入其中,從而促使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得到創新,這對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時代背景;大豐瓷刻;瓷刻藝術;傳統技術;傳承創新
江蘇省大豐瓷刻源起于18世紀,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也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工具的運用使得瓷刻技法不斷創新,促進了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在新時代的發展。
一、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概述
大豐瓷刻藝術,是以各種瓷器件為載體,使用鋼鑿和鐵錘,使得瓷器件產生崩瓷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使得藝術作品的物象機理再現于瓷器件的表面之上。大豐瓷刻精細的鑿刻,將深淺不一、疏密不同、長短不齊、有粗有細、有實有虛的刀法和技法結合,在瓷體表面再現書畫筆墨之韻,再傳金石雕刻之趣,風格奇異,極具魅力[1],被工藝美術專家、文化學者喻為“瓷器上的刺繡”。而且中國書法歷來講究的形、神、氣、韻與瓷雕美學有著非常多的共鳴之處,這與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具有比較高的契合度,因此大豐瓷刻可以推廣中國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魅力。
瓷刻起源于18世紀,距今已經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大豐瓷刻技藝傳承以小海鎮為基地,以當代瓷刻藝術家、省非遺“大豐瓷刻”代表性傳承人陳銀付為領軍人物,能熟練掌握瓷刻技藝的瓷刻藝人有20余人。在實際的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技藝傳承人注重基本技法的傳承和創新,注重工具和輔材的改良,使得瓷刻的作品能夠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人民群眾還是大豐瓷刻藝術自身,都已經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集中表現在各種瓷刻作品的藝術成果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注重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改革和創新[2],在確保傳統技藝傳承的前提之下,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得大豐瓷刻技藝可以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發揮其應有的魅力。
二、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發展
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所用的刀具是特制的,由高碳鋼和金剛石支撐,頂端呈現是錐形,這一形狀便于工作人員在堅硬的瓷器表面完成刻和鑿等相關操作。在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當中,刻、鑿是最為重要的亮相措施,并且可以在破壞過程中達到一定的藝術造詣,熟練的工匠能夠通過錘擊和刀鑿的不同變化,表達出所追求的效果,包括筆墨和情趣神韻等。工匠首先要在白瓷器件上用墨書寫或者繪畫,其次再依據瓷器件之上的墨稿、繪畫稿,用鉆刀進行刻劃鑿鐫[3],將墨稿的線條刻畫出來,這是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基礎部分。在實際的技藝操作過程中需要格外慎重,最后工匠進行填色操作,整體操作結束之后,既能夠將傳統的書畫古風古韻體現出來,還能夠保持瓷器件自身表面的晶瑩和光潔,呈現出與其他瓷器不同的藝術效果。
早期的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主要以單線勾勒為主,這種工藝手法的局限性也是比較大的,雖然能夠表現出清秀高雅之感,但是稍不注意就會顯得過于簡樸,也就是說不適用于比較大的瓷器件。等到20世紀70年代之后,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在新的環境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它將各類畫作的優勢吸收和融合,包括將西畫的特點,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由此更加豐富而多樣化,使得作品保持金石質感的同時,又能夠具有筆墨淋漓之感,這也是大豐瓷刻作品受到眾多人喜愛的主要原因之一[4]。
一件高雅的大豐瓷刻藝術作品的制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并且操作嚴格,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瓷刻效果,其中包括構思、擬稿、繪制草圖以及雕刻、著色等程序,每一道程序都是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大豐瓷刻藝術刻瓷工具和技法簡介
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刻瓷工具首先是一把小鐵錘,錘身的長度大概在4-5厘米,直徑為1.5厘米,錘把不僅要細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最好采用藤條制作。刻瓷所用的鋼鑿子也是十分考究的,需要用硬質合金制作刀頭,長度控制在4-5厘米左右,分為粗、細和扁幾種類型,可用劃玻璃刀改裝為筆形。還有油石,圓形或者三角形都可以。在大豐瓷刻藝術具體創作時,工匠首先需要做的是根據現有的瓷器原件進行分析和構思,將瓷器件自身的特點進行綜合考量,確保在進行刻瓷之前,就已經胸有成竹,對于使用何種刀具,用哪一種手法等都有既定的計劃。構思大致結束之后,工匠還需要進行畫稿的創作,使用復寫紙將其印在瓷器之上,然后采用鉆石刀或者鋼鑿子進行刻瓷。鉆石刀可以刻劃出細膩的線條,工匠需要注重刀鋒和腕力的控制,使得瓷器件之上的線條具有剛柔并濟和轉折頓挫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刻畫的線條最好是一刀到底,使得線條流暢且有力。為了實現這一種效果,工匠可以將鋼鑿子和鐵錘組合并用,這對于工匠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在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山石、樹木和建筑的刻畫,工匠需要根據所刻畫的內容,來調整瓷刻的遠近、虛實以及色彩和質感的變化,其中鑿痕、刻痕更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包括鑿痕的疏密、粗細都需要進行考量。
細微的部位可以使用刻刀的尖銳部分進行鑿刻,粗獷的部位則可以使用扁鑿。初學者需要特別注意,鑿頭要磨至鋒利再進行使用,避免瓷面被刻崩,刻崩造成的損失不僅是瓷器自身,還包含工匠所付出的努力。例如,在使用小鐵錘的過程中,需要用力均勻,保持輕快的節奏,切勿出現用力過猛的情況,同時為了保護工匠的安全,工匠在操作之前還需要戴上防護鏡[5]。
四、新時代背景下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分析
(一)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刀法運用特點
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刀法運用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考究的。圓鑿的刀法運用是所有刀法中比較簡單的,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可以根據畫面的需求靈活運用,主要有左右側點法、順點法和逆點法,其中跳點法是最難掌握的,這一刀法需要熟練度比較高的工匠進行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出刀法的良好效果,因此初學者最好在熟練掌握傳統技法之后,再進行跳刀法的應用。
平鑿的設計,最初其實也是為了能夠將西洋畫的特點在瓷器之上顯現出來,后來也被運用到國畫的線條處理過程當中,這能夠使得相關的書畫作品具有較強的金石之感,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創新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另外,平鑿刀法細化還包含角鑿法、捻鑿法和平鑿法,最為常用的是角鑿法和捻鑿法,因為這兩種刀法的現實表現力比較強,刀法的變化也是比較大的,需要具有實踐操作經驗的工匠才能熟練將這兩種刀法進行應用,并且將其效果體現出來[6]。
(二)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著色運用主要特點
在應用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過程中,著色主要包含兩種方式,分別是釉染和色染。
釉染方式使用的染色材料是低溫的釉色,使用的實際效果與釉上彩的效果比較類似,這容易導致瓷刻畫面真實韻味損失。而色染則不同,它主要使用的是油畫的顏料,工匠在使用的過程中,油畫顏料著色階段需要注重稀料的調配,過稀容易產生色彩濃度不夠的情況,如果過濃又容易發生干燥的情況,不易進行擦拭,工匠對于顏料的使用和控制需要熟練地掌控。在稀釋顏料方面不可使用汽油或者是香蕉水,這些材料容易破壞油畫原料的特性,最終導致光澤感消失,也就失去了藝術感。需要提及的是,國畫顏料在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中也有一定的應用,這種顏料的表現效果很好,瓷刻之后透明且澄澈,與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最終需要的效果相契合,也能夠將中國元素的精髓體現出來。
(三)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優化完善策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活實踐的歷史積淀,是無數人終身感悟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雖然這些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相去甚遠,但其包含的精神內核和文化意義卻根植在每位國人的血液里,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大地積極指導意義,需要得到傳承和發展,大豐瓷刻藝術就是其中之一。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發展在當代面臨挑戰,因此更需要我們的關注。我們可以采用新媒體宣傳的策略,將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特點和魅力進行推廣,助力其發展。為了使得瓷刻的作品能夠具有更加多樣化的表現,筆者對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中的工具、刀法和著色都進行了研究分析,后續還需要瓷刻作品吸收國畫、版畫等不同類型畫作的長處,以此使得自身得到優化和完善[7]。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需要保證其具有良好的藝術氛圍,并且不斷地進行實踐,大豐瓷刻藝術應該擺脫墨守成規的現狀,與其他的工藝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這樣才能使得瓷刻的創新變得更加豐富,使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價值和更強的生命力,由此提高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工藝,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注重這項技藝的傳承和創新,豐富瓷刻的創作,同時樹立精品化的理念,這樣才能體現出大豐瓷刻藝術傳統技法的價值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琨,陳銀付.大豐瓷刻:鐫瓷琢畫顯匠心[J].華人時刊,2020(7):84-85.
[2]李鈺娟.中國陶瓷刻花裝飾及其創新表現研究[D].長沙:湖南工業大學,2019.
[3]徐周萍.越窯青瓷裝飾技法研究與實踐[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
[4]大豐瓷刻[J].東方文化周刊,2016(22):62-63.
[5]張卉.上海瓷刻藝術[J].上海工藝美術,2015(2):42-43.
[6]陳銀付.瓷刻藝術的傳統技法與創新[J].上海工藝美術,2011(2):78-79.
[7]舟義.瓷刻工藝技法[J].上海工藝美術,2000(4):44.
作者簡介:劉勇,碩士,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美術。
徐華,碩士,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