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理農村垃圾是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村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工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垃圾治理出現困境。本文以張家口市為例,分析農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對策,以期推動解決張家口市日益嚴峻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關鍵詞:農村垃圾治理 ;張家口市;協同治理
一、引言
隨著我國科技進步,經濟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走上新臺階,農村也一改過去的落后、貧窮面貌,由過去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到如今消費能力不斷增強以及消費的豐富化和便利化。但與之相伴的是農村環境惡化,垃圾數量激增,“垃圾圍村”等環境問題頻頻出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著重突出鄉村環境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生態宜居”位居第二。張家口作為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城市之一,農村垃圾問題面臨嚴重困擾,亟需尋找有效治理路徑。
二、張家口市農村垃圾協同治理困境
(一)村民環保責任意識弱化、治理主體認識不足
村民環保意識薄弱,缺乏正確處理生活垃圾的良好習慣,文化素質和認識上也參差不齊。該市大部分村民對于自身處于治理主體的位置沒有明晰的認識且存在嚴重的偏差,對于所在村莊垃圾治理出錢出力存在抵制心理,就自身在農村垃圾治理的主要責任與義務認識不足。
(二)村民參與治理路徑受限、垃圾分類意識低下
村民是農村環境問題的相關者,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核心主體。傳統的按照由內而外的環保視角和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使得當地村民成了環保的對象而不是主體,更不用說讓村民參與監督和評價中去。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張家口市大多數農村村委會采用僵硬方式,在考慮村民的真實訴求方面欠缺,與村民缺少充分交流,導致相關垃圾治理方案實施常受到阻礙,落實不到位且成效不佳。就張家口市農村垃圾分類現狀來看,村民對垃圾的劃分標準認識不清且對垃圾分類本身認同度較低。
(三)村委會宣傳、監督乏力,基礎設施配置不合理
村委會在農村垃圾治理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宣傳政府政策,引導村民積極配合,監督執行效果以及配合政府合理配置當地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但當前在村委會發力這一環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監督流于形式、設施配置不合理且維護不到位等問題,導致相關資源利用不善,基礎設施壽命的縮短,從而導致治理效果不盡如人意。
(四)低回應性的負強化打擊參與行動
該市政府積極制定治理方案,各鄉鎮因地制宜細化政策并向張家口市政府反饋治理工作中的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治理任務直接責任人是農村村委會,由于資金、人員不足的問題,導致工作任務難以完成,鎮里的負責干部往往身兼數職,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垃圾治理工作中,負責監督的也會有被俘獲的風險,不利于督查工作展開。在反饋上,由于反饋渠道匱乏導致身處其中的村民就對實際需求和情況無從訴說。
(五)參與主體單一,第三方難進入
張家口市部分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協作甚少,由于我國垃圾處理技術還不成熟,造成投資費用高、收益低下,導致一些企業不愿進入。在關于引導參與機制方面,也存在明顯的不完善之處,使得很多大有所為的志愿者協會、企業、非營利環保組織等在進場過程中困難重重。管理主體、投資主體和運營主體的政府地位,嚴重阻礙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場化路徑。
三、張家口市農村垃圾治理的有效對策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強化村民治理主體意識
村民是農村垃圾的制造者,更是治理者。村委會在宣傳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結合存的實際需求和切身利益,確立村民治理主體責任意識。通過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改變單調呆板的宣傳標語、口號式宣傳,運用送戲下鄉等文藝形式豐富環保宣傳方式,讓農村環保宣傳“有血有肉”、豐富多樣。將垃圾分類知識從細小之處逐漸滲透到村民日常生活中,利用村中能人、宗族長輩等無形的聯系,不斷感染帶動身邊的人參與到垃圾分類中。
(二)實施分類積分制度,鼓勵垃圾分類
用積分激勵村民參與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是農村垃圾分類回收積分制度的目的所在。設立完善的分類回收積分線上線下平臺,辦理積分實名制賬戶,有利于村民匿名及時向村委會反饋信息。環保企業負責設立分類回收站,定期派車進展回收,按垃圾分類情況將相應獎勵錄入系統,并設立表揚榜對其進行額外獎勵,以此激發村民垃圾分類的熱情。
(三)細化相關政策法規,理清治理主體權責
我國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村環保立法,對相關政策法規制定進行精細化開展,地方政府應深入群眾、實踐,因地制宜的展開治理工作;區級政府應在宏觀政策下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有針對性的、系統的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在垃圾治理過程中具體工作步驟與標準,建立健全監督和反饋的長效機制,對治理過程進行規范;各鄉鎮農村依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村垃圾治理的實施細則,修訂村規民約。在實施過程中,多部門聯合參與,致力于農村垃圾治理,形成協同有效農村垃圾治理新格局。
(四)引入市場參與機制,多元主體協同發力
市場的有效介入為農村垃圾治理增添新鮮的血液和原動力。企業、社區或非營利組織參與到垃圾治理工作中,可極大緩解政府單一治理的壓力。政府應拓寬渠道,使得全社會都參與進來,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參與競爭的多元開放協同機制,建立多元化投資渠道,籌措垃圾治理資金,并根據各村實際,合理配置資金額度。建立專門督查組對于專項資金的運作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多環節的監督管理,確保“財盡其用”。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各種力量和資金參與農村垃圾治理建設中去,為農村垃圾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劉細良,陳敏.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與進路:一個文獻綜述[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20,40(03):39-47.
[2]范逢春:《農村公共服務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頁.
[3]杜德森. 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下農村垃圾治理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
[4]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凌復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第9頁.
[5]魯圣鵬,杜歡政,李雪芹.從碎片化到協同:中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之路[J].世界農業,2018(09):226-231.
作者簡介:
宋金津(1993-),女,河北省張家口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在讀碩士生。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宋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