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丹
(合山市人民醫院腎內科,廣西 來賓 546500)
尿毒癥患者因腎功能喪失,無法將體內代謝所致廢物及水分排出體外,使機體內部紊亂,誘發各類疾病。研究證實,尿毒癥患者體內有200 多種物質超出正常水平,小分子毒素易于清除,大、中分子毒素清除難度較大[1]。血液透析僅能夠清除小分子毒素,不適用于頑固性高血壓、皮膚瘙癢等誘發的尿毒癥;血液灌流常被用作血液透析的補充,在尿毒癥治療中,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應用普遍,其能夠清除機體內中分子物質、甲狀旁腺素等,然而,有關血流量的控制尚存在爭議[2]。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血流量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對患者血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氮素(BUN)、全段甲狀旁腺激素(iPTH)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合山市人民醫院診治的60 例尿毒癥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41~68 歲,平均(54.58±3.71)歲;病程1~4 年,平均(2.53±0.25)年。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42~70 歲,平均(56.47±3.83)歲;病程1~5 年,平均(2.60±0.2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關于尿毒癥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具有透析治療指征者等。排除標準:原發性臟器類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伴有精神或語言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治療。應用500 mL 0.9%葡萄糖注射液于灌流器密內閉式循環30 min,之后用1 500 mL 含20 mg 肝素的生理鹽水沖洗灌流器,用輕拍、轉動灌流器與透氣器,排除氣泡,并及時清除微粒,保證全部血路、灌流器、透析器布滿液體,之后閉路循環20 min 后可上機。其中對照組患者血流量為200 mL/min,試驗組患者血流量為250 mL/min,依據凝血狀況,對肝素劑量進行調整。灌流2 h 之后,把灌流器取下,繼續透析治療2 h,2 次/周,兩組患者均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的透析器凝血情況。透析器凝血分級標準[4]:0 級:無凝血;Ⅰ級:部分凝血或者纖維凝血不足10%;Ⅱ級:透析器內纖維凝血10%~50%;Ⅲ級:透析器靜脈壓顯著增高,纖維凝血50%以上。總發生率=(Ⅰ級+Ⅱ級+Ⅲ級)例數/總例數×100%。②生化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Sysmex XS-800i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Cr、β2-MG、BUN、iPTH 水平進行測定,試劑盒、儀器及配套試劑來自希森美康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機器自動測定結果。③統計兩組患者尿素清除指數(Kt/V),Kt/V=In(R-0.008 t)+(4-3.5 R)/(UF/W),其中R=透析后BUN/透析前BUN,t 為透析時間(h)、UF 為超濾量(kg)、W 為患者透析后的體質量(kg);計算iPTH 清除率,iPTH 清除率=(治療后iPTH-治療前iPTH)/治療前iPTH×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透析器凝血發生率試驗組患者透析器凝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透析器凝血發生率比較[例(%)]
2.2 生化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后Cr、β2-MG、BUN、iPTH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的各項生化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Kt/V 值與iPTH 清除率兩組患者的Kt/V 值、iPTH 清除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 <0.05。Cr:血肌酐;β2-MG:β2-微球蛋白;BUN:血尿氮素;iPTH:全段甲狀旁腺激素。
表3 兩組患者Kt/V 值與iPTH 清除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Kt/V 值與iPTH 清除率比較()
注:Kt/V :尿素清除指數;iPTH :全段甲狀旁腺激素。
慢性腎衰竭指各類腎臟病導致腎臟功能漸進性不可逆性減退,直至功能喪失所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及代謝紊亂綜合征。尿毒癥是慢性腎衰竭終末期,其不是一種獨立疾病,而是各類晚期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誘因即腎功能喪失、體內多種代謝物質及毒素累積。臨床上,主要通過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但該治療方式無法徹底清除中、大分子,在頑固性高血壓、皮膚瘙癢等誘發的尿毒癥治療中效果不佳。
血液灌流能夠將血液引出患者體外,使其流經灌流器,依托固定的吸附劑,把體內代謝物、外源性藥物清除,繼而把凈化之后的血液再輸回患者體內。經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后,能夠對尿毒癥患者機體內中分子物質、甲狀旁腺素及其他有毒物質進行有效清除[5]。本研究中,對照組、試驗組患者分別采用200 mL/min、250 mL/min 的血液灌流血流量,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透析器凝血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應用250 mL/min 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臨床效果顯著,透析器凝血發生率顯著降低。有研究顯示,在尿毒癥治療中,200 mL/min劑量血液灌流方式效果不佳,僅能達到清除小分子量物質,不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物質;而250 mL 劑量血液透析方式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傾向,降低了患者瘙癢、嗜睡等癥狀,能夠對各類凝血風險進行有效規避,提升了大、小分子物質清除的能力[6]。終末期腎病患者之所以會發生相關性淀粉樣變問題,與β2-MG 有關,其為中分子物質,又不會受食物代謝影響。調查顯示,當尿毒癥患者β2-微球蛋白濃度為正常人群40 倍以上,會與膠原組織結合,沉淀于關節組織、骨組織等,導致該部位出現淀粉樣纖維,使患者發生淀粉樣變性,易導致患者Cr、BUN 水平升高,不利于患者預后[7]。iPTH 本質為一種多肽激素,由甲狀腺主細胞合成,為尿毒癥重要標志物,iPTH 水平升高會對機體各靶器官功能產生影響,引起皮膚瘙癢、周圍神經病變[8]。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Cr、β2-MG、BUN、iPTH 水平及Kt/V 值、iPTH 清除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不同血流量血液灌注結合血液透析對機體內毒性物質的清除作用無明顯差異。
綜上,應用200 mL/min 和250 mL/min 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均能夠有效清除機體毒素,改善臨床生化指標,但250 mL/min 血液灌流臨床效果更為突出,降低了透析器凝血發生率,然而,由于本次研究中選取的病例數據有限,研究結果普遍性有所不足,未來一段時間,將搜集更多病例素材,擴充樣本數量,再次開展同類研究,得出更加科學、準確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