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趙巳陽

從目前掌握的俄軍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核動力巡航導彈、高超聲速滑翔彈、高超聲速航空導彈、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和激光武器等新型戰略裝備戰技性能及其研制目的、功能用途看,這些裝備在未來戰爭中的使用,將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甚至是全新的作戰概念與場景,特別是非核打擊戰略裝備(包括核動力裝備),獨立使用或與常規戰役戰術裝備配合使用,將顛覆傳統作戰方式和理念,衍生出新的作戰運用方式,引發作戰變革,迫使其他國家面臨高端戰爭挑戰。
高超聲速武器技術被譽為“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樣式”的“軍事領域第六代技術”,俄羅斯作為最早啟動研制并列裝高超聲速武器的國家,也引領著高超聲速武器作戰運用創新突破的方向。與常規武器系統相比,高超聲速武器具有飛行速度快、行動范圍廣、突防能力強、打擊精度高、毀傷程度大、效果更可控等特點,未來作戰中將呈現出戰略裝備戰役戰術運用的新形態,顛覆現有打擊方式和傳統防御體系,革新空天戰場規則,對主導作戰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無前沿基地依托的全球快速打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超聲速武器具有馬赫數5~30的飛行速度,可在約1小時內攻擊全球任何角落的目標,也可在短時間內將有效載荷運送至全球各地,甚至是近地軌道,使得戰略打擊能力從小時級向分秒級邁進,能加快己方殺傷鏈的循環速度。高超聲速武器發現難、識別難、攔截難的突出特性,可以采取“穿透式”破擊方式,實現對敵防御體系全時空突防,對敵作戰體系的高價值節點實施精準的“點穴式”破襲,使用較小規模的武器就可以獲得較大的作戰效益。研究表明,當高超聲速導彈飛行速度達到馬赫數5以上時,僅依靠速度就足以實現97%以上的突防概率,加之能夠機動變軌、智能選擇突防通道規避防空系統攔截,可以有效穿透現有空防體系。由于速度極快,高超聲速武器的運用將極大的壓縮作戰時空,將時間、空間和能量三者較完美地融合貫通,作戰距離和時間因素對作戰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小,進一步模糊了前沿部署、縱深配置的戰場空間概念,實現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快速精確打擊。

高超聲速武器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樣式

俄羅斯鋯石高超聲速巡航導彈
“反介入/區域拒止”多波次跟蹤打擊。俄羅斯KATEHON智庫曾研究提出,主用高超聲速武器區分為3個波次對企圖抵達波羅的海的敵方遠洋艦隊進行打擊。第1波打擊:敵方艦隊剛離港時。采用助推滑翔高超聲速武器,從潛藏在大西洋中部的核動力潛艇發射,當敵方艦隊開始橫渡大西洋前往歐洲時,便開始向其發起攻擊;也可采用機載型助推滑翔高超聲速武器實施打擊任務,伊爾-76MD-90A飛機最大飛行距離達6300千米,且可空中加油,可在數小時內到達大西洋中部。第2波打擊:敵方艦隊接近歐洲時。如果第1波高超聲速打擊武器未能摧毀目標,在敵方艦隊航行至距大西洋東岸1000千米時,第2波高超聲速武器將從位于巴倫支海的核潛艇或靠近北極圈白海的普列茨克戰略導彈基地發射,再次對敵方艦隊發起攻擊。第3波打擊:敵方艦隊進入歐洲時。采用射程較近的鋯石高超聲速巡航導彈,設想北約從波羅的海對俄羅斯發起攻擊,敵方艦隊穿越北海向波羅的海航行,當海軍艦隊行至斯卡格拉克海峽時對其發起打擊;如果敵方艦隊企圖前往黑海,將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對敵方艦隊發起打擊。
密集飽和聯合火力打擊。從俄軍多種型號高超聲速武器研制與列裝進度看,不遠的將來通過綜合使用高超聲速導彈、常規導彈、無人機、航空兵及電子戰裝備和空射誘餌等,聯合火力打擊行動在手段運用和作戰樣式上將有新的突破。在統一的網絡信息體系支撐下使用航空兵(包括載人及無人航空兵)和導彈(包括巡航導彈、中程和短程彈道導彈、戰役戰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實施全域聯合火力打擊,將成為最具前景的作戰樣式。
密集飽和聯合火力打擊,可通過建立高超聲速系統突擊梯隊、常規導彈突擊梯隊、無人機突擊梯隊和空中突擊梯隊4個主要突擊梯隊,在偵察與電子戰梯隊支援下,實施多波次打擊。第1梯隊:高超聲速系統突擊梯隊。可通過空基、海基(適用于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陸基(適用于高超聲速彈道導彈)或天基(適用于滑翔彈頭)高超聲速系統完成發射,負責攻擊敵方最遠、最重要、最優先的目標,通過密集精確打擊,破壞敵作戰體系結構,使敵方無法及時采取有效反制措施。第2梯隊:常規導彈突擊梯隊。密集使用各類不同用途的常規導彈打擊縱深目標。第3梯隊:無人機突擊梯隊。負責壓制敵雷達系統和防空導彈系統、消滅位于地面和空中的航空兵、破壞指揮和通信系統以及封鎖機場,確保為載人航空兵遂行任務創造必要條件。第4梯隊:空中突擊梯隊。通過前3個梯隊的依次進攻,在獲得制空權基礎上,使用有人戰術航空兵群對敵未受壓制(或者重新部署)的防空系統實施補充攻擊,最終摧毀全部目標。
高超聲速導彈與核武器結合使用。隨著高超聲速導彈技術發展成熟并逐漸進入部署階段,多個核大國已經或正在考慮將高超聲速武器納入核武庫。俄羅斯在美國于2001年退出《反導條約》以來,為了抵消美國反導體系對俄戰略核打擊能力(尤其是二次核反擊能力)的削弱,一直堅持高超聲速武器核常兼備的發展定位,明確提出將高超聲速導彈作為其戰略核力量現代化的一部分,并宣稱將在近期部署第一批可搭載核彈頭的高超聲速導彈。繼俄羅斯之后,法國在2019年明確提出將發展高超聲速核巡航導彈,美國也開始評估高超聲速導彈核武化的必要性。隨著大國戰略競爭加劇,高超聲速武器核武化正呈現出擴散的苗頭。未來戰略核武器發展及作戰中,不排除采取高超聲速導彈與核武器結合使用方式,充分發揮其射程遠、高速、高機動性、高精度的優越性能,增強戰略核反擊效果。

俄羅斯宣稱將在近期部署第一批可搭載核彈頭的高超聲速導彈
攻與防是作戰活動中一對相生相伴的矛盾體。俄軍在發展高超聲速導彈的同時,也不可回避地在研究如何解決反高超聲速導彈打擊為代表的防空反導作戰問題,這也是俄軍新型戰略預警與防空反導系統發展突破的重點。綜合俄軍目前已經或即將列裝的部分新型戰略裝備,可以看出基于空天一體化的防空反導作戰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對于高超聲速導彈的攔截,需要從“看得見、跟得上、攔得住”3個方面入手考慮。“看得見”指的是天基、陸基、海基偵察平臺能夠探測到導彈發射信息,俄天基穹頂系統和系列陸基預警雷達構成的戰略預警體系能夠探測、跟蹤高超聲速導彈;“跟得上”指的是在捕獲到導彈發射后能否穩定跟蹤、形成穩定的目指信息,俄新型“集裝箱”超視距雷達可跟蹤3000千米范圍內的巡航導彈、高超聲速導彈,可在2000千米以外對馬赫數8的高超聲速導彈提供至少12分鐘的預警時間;“攔得住”指的是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的各型攔截器能夠進行有效攔截,俄軍A-235努多利河新一代戰略反導系統配備有高超聲速反導導彈,攔截彈的速度為馬赫數10,S-500防空導彈系統的最高理論攔截速度達到馬赫數20。

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模擬視頻截圖
俄軍正在測試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采用緊湊型核動力裝置,提供超過1萬千米的航行距離和深海高速航行能力,既可搭載常規彈頭,也可搭載核戰斗部。波塞冬離開母艦后即以兩種模式獨立行動:模式一,以約50千米/小時的相對低速進行隱蔽機動伺機突襲;模式二,以超過2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逃脫敵魚雷追擊。在模式一下,由于無人潛航器具有體型小、水下噪音低等特點,是一種水下“看不見的裝置”,據估計美軍最先進的聲納也只能夠在2~3千米的距離內探測到波塞冬,因此非常適于游弋待機、隱蔽接敵、發起突襲(無聲攻擊)。在被反潛系統發現的情況下,波塞冬進入緊急模式,即啟動模式二,以超過2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逃脫敵人魚雷的追擊,同時由于它在1千米的深度移動,就更加大了攔截難度(高速躲避)。目前,俄羅斯正在重點研究無人潛航器與潛艇、無人機之間的協同作戰技術,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數據融合與數據管理技術、高續航力推進技術、水下自主導航通信技術等支撐,將海底聲吶節點、無人潛航器和無人機進行分布式組網,以實現無人潛航器的自主集群作戰。另外,其核常兼備的潛伏式攻擊能力也的確非常強大,在未來作戰中可能令對手難以應對。可以預見,未來的無人潛航器也可像無人機作戰那樣采用定點式精確打擊,也可以多平臺組網協同實施蜂群戰術對敵進行集群打擊,將深刻改變未來水下作戰模式。

激光武器成為大國戰略制衡的重要手段
激光武器通過向一定方向發射強激光射束,以擊毀敵方飛機、導彈和衛星等目標,具有能量高度集中、彈道平直、命中率高、隱蔽攻擊性好、發射方向靈活、短時間內攔截或攻擊多個目標等特點,在光電對抗、防空作戰和戰略防御中可發揮獨特作用。激光武器能在大氣或真空中以很小的立體角傳輸能量,其傳輸速度等于光速,能在瞬間打中遠至幾千千米外快速運動的目標(例如洲際彈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衛星等),將其摧毀或予以識別,并可迅速再次瞄準。2018年3月,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特別展示了激光武器,在2019年5月召開的索契軍工發展會議上再次指出這種武器“在未來幾十年、幾乎整個21世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俄軍的作戰潛力”。俄戰略激光武器的作戰運用,主要是反導反衛反高超聲速武器,特別是佩列斯韋特-A空基型激光系統,相對于陸基系統而言,在載機上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小大氣的影響、可以高效前往消滅目標的最佳陣地。據預測,未來作戰中空基激光系統采取編隊作戰的運用形式,下轄1架A-100總理預警機、1架佩列斯韋特-A激光系統載機,2~4架攜帶空空導彈的蘇-57多用途隱身殲擊機,還可能包括未來的S-70獵人無人機,執行建立高度穩定的反介入拒止區域任務。A-100預警機利用強大的相控陣雷達探測敵機,為佩列斯韋特-A激光系統載機和蘇-57殲擊機提供目標指示;蘇-57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掩護預警機和佩列斯韋特-A載機;獵人無人機作為空空導彈或電子戰設備載機的角色,如果配備與蘇-57相似的雷達,也可以向敵人所在危險方向實施偵察。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