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認同與信任:新中國初期中共對失業者政治文化訓練評析

2021-03-16 05:30:54高中偉蘇彥玲
江漢論壇 2021年2期

高中偉 蘇彥玲

摘要:以政治文化訓練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新中國初期的失業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思想教育與物質救濟相結合,是這一時期失業救濟的突出特點。對失業人員進行政治文化訓練的實質是思想改造,通過上政治課、開小型控訴會、訴苦會、聽廣播、讀報等方式,結合失業救濟政策以及當時各項政治運動的需要進行宣傳教育,提升了失業人員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和信任度。這一帶有社會動員、行政命令、政策宣傳式的思想教育,對掃清失業人員的心理陰霾,安定其情緒,推動失業治理,使之更好適應新生政權和新的社會經濟制度發揮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中國初期;失業;政治文化訓練

中圖分類號:K27/D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2-0089-08

新中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失業治理進行了統籌安排,并將之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加以部署。大量城鎮失業工人、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加之為數頗多的處于半失業狀態的工人、從農村涌入城市的農民的居無定所、困窘生活,使得失業問題成為建國初一個顯性社會問題,波及士農工商學兵各個界別。對此,中央果斷決策,接收和改造了原國民黨政府興辦的官方和民間救濟機構,建立了新的社會救濟體系,采取轉業訓練、以工代賑、回鄉生產、生產自救等方式推進失業問題的解決。其中,轉業訓練包括政治文化訓練和技術訓練兩個方面,本文將著重對這一時期黨對失業群體的政治文化訓練展開研究。

學界對這一時期失業治理的研究主要關注黨和政府的失業救濟活動、失業政策、失業制度以及救濟理念等,部分學者對新中國成立后新建立的救濟機構進行了剖析,也有學者觀照到了黨對舊社會的社會救濟機構的接收與改造問題。從研究范圍來講,既有對全國失業救濟治理的整體性研究,也有針對特定地區的區域性研究。從失業群體的城鄉劃分來看,主要關注城市失業救濟,農村失業救濟因留存下來的資料較少,致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從失業群體身份職業來講,學界普遍關注的職業有失業工人、失業知識分子等,也有學者將失業群體糅合進弱勢群體進行研究。整體而言,學界關于建國初的失業治理研究大多從宏觀的角度再現了其發展歷程、治理舉措、治理成效、經驗教訓以及對當今的啟示等,而從微觀的角度深入剖析各項具體的救濟舉措的研究相對較少,多屬概括介紹。① 政治文化訓練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四大舉措即轉業訓練、以工代賑、回鄉生產、生產自救中轉業訓練的一個面相被零星提及,但尚缺乏深入研究與論證。本文將探討其背后的運行邏輯和社會效應。

一、開展政治文化訓練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長期戰亂、自然災害、新舊社會的更替等影響,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員。這一群體涉及了從海員、印刷、文藝、輕工業、手工業、機器、店員、搬運、食品、紡織,到鐵路、市政、公路、教育、財經、郵電、軍需、醫務、機關等各行各業。② 1949年10月,全國城市失業人口達400萬之多,1949—1956年,年均城鎮失業人口達380萬左右,1949年城鎮待業率高達23.6%。③ 據統計,1952年底要求就業的162.2萬人中,失業工人為77.98萬人,占48.07%;家庭婦女、失學青年為43.8萬人,占27%;小商業主、行商、攤販等10.9萬人,占6.72%;失業知識分子10.4萬人,占6.41%;城市貧民、妓女、乞丐等15萬人,僧尼道士0.57萬人,共占9.6%;舊軍官、舊官吏3.4萬人,占2.1%。④ 上海作為舊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已經瀕臨崩潰,更是此次失業潮的重災區⑤。毛澤東曾專門就上海失業問題致信陳毅:“目前幾個月確實應當用大力來做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維持生產與救濟失業的艱巨工作”⑥;南京和重慶作為原國民黨政府的所在地,隨著其政權的瓦解出現了結構性斷層;廣州作為沿海城市,帝國主義的封鎖與外資的撤出使得原本繁華的市場驟然凋敝⑦;武漢作為全國交通樞紐以及大型城市,交通的破壞、城市人數的眾多以及通貨膨脹的嚴重同樣使其陷入失業潮中⑧。而東北地區由于較早完成土改并進行了工業建設,失業現象在該地區基本消失。

失業人員中有青年、學生及家庭婦女等,但總體而言整體年齡偏大、家庭負擔較重。從階級成分講,涉及歸國難僑和貧苦僑民、國民黨反動統治遺留在社會上的一大批舊軍官、舊官吏,還有知識分子、乞丐妓女、失業工人、舊職員等。他們大多數處于文盲以及私塾、小學等半文盲水平的文化程度,這就使得再就業的難度陡然上升。尤其是面對政權更替、體制變革后出現的大變化和大整合,社會規則與體制機構面臨著短暫缺失與重構,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等方方面面都使這些失業者感到無所適從。因此,解決失業問題既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鞏固新生政權的必然要求。這一時期,政府逐漸代替社會團體開始在社會救濟工作中居于主導地位,開啟了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的失業救濟模式⑨,而開展轉業訓練、關注失業人員的思想與心理,提升失業人員的文化水平,便是這一救濟模式中的重要一環。

失業群體具有多重心理,亟需開展政治教育以維護社會穩定與團結。失業人員在面對巨大的生活變故之后,容易產生自卑、不愿參與社會競爭、反社會傾向、自殺等消極心理,由此帶來的種種隱患對整個社會的穩定構成極大威脅。如上海海員失業工人吳有貴,因貧病交加自殺身亡;印刷失業工人義世英,因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癡呆失常;甚至一些失業人員因失業而離婚,將自家小孩送人以換取活命機會,失業人員的悲苦生活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⑩ 董必武曾在中國人民救濟代表會議中指出,城市的失業工人救濟在工會、工廠、學校、機關、部隊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開展,是在政府領導下人民群眾的自救自助事業,工農大眾是失業最重的群體。{11} 根據中央1950年頒布的《關于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12} 和《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13} 的規定,各地開展了針對失業群體的救濟安置工作,其主要舉措之一的轉業訓練包括提升就業能力的技術訓練和進行思想教育的政治文化訓練。對失業群體展開政治文化訓練,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教育灌輸”與“自我抒發表達”相結合。政治文化訓練的實質是進行思想改造,開展政策教育、訴苦會等,逐步消除失業群體的封建思想,使失業者提高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政治認同,認識社會主義改革運動、體制變更的意義,從而達到改造與團結各階層的目的。具體來講,政治文化訓練的開展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一)解決失業人員散漫、組織性差,情緒不穩的問題

長期以來形成的散漫、組織性差的特點使失業者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發展與建設的需要,與黨和政府的關系較為疏離,長期的熟人社會浸潤使得該群體具有強烈的熟土難離的地域觀念以及從事舊有工作的保守思想。面對政權更替,失業者存在著嚴重的變天思想,情緒低落,賣兒自殺現象頻發,甚至一些人鋌而走險參加武裝反抗與特務活動。{14} 另外,失業造成的生活難以為繼、加之社會上謠言四起,使得一些失業人員思想混亂,對黨和政府充滿不信任感,甚至一度出現反社會行為。{15} 正如中國人民救濟總會成都市分會第一生產教養院1952年的記錄所言,在教育初期一般院生對學習不夠重視,忽視紀律,隨意缺席,甚至不參加學習,部分院生還存在“我們快要死了的人還學習啥”的思想,有的院生反映管得緊了他們就要亂吵亂鬧,時常有人不假外出,散漫街頭甚至在外討錢。{16} 北京市八區三輪工人韓起龍,家中五口人,收入少又需要經常修車,直言想自殺想弄死小孩;一區某三輪車夫饑餓難忍擬到醫院去賣血;原郵局工人楊德祿,時年46歲,因肺病退休,每月領勞保金十元左右,有四個孩子,因病、貧、無工作請求復職未批準而自殺。{17} 195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關于處理群眾來信的報告》指出,在抗美援朝、土地革命、鎮壓反革命三大事件之外,收到大量“找事類”來信都是關于失業問題的,其中有50%都是失業較久的舊公教人員發來的,要求政府向其提供在新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權利,實行早先“三個人五人吃”的諾言。{18} 這些情況的出現,使中共意識到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包括組織紀律教育、勞動生產教育和社會主義前途教育,通過正面教育做到有理、有力、有節,減少不必要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出現。為此,中央發文指出:救濟安置失業人員要將政治覺悟和組織性結合起來,而不是將此看成恩賜抑或是慈善事業,要注重失業人員的自救自助和內部團結互助,提升其就業競爭力。{19}

(二)幫助失業人員認識新社會,提高其文化程度

與政權更替相伴的是新的社會結構制度的建立。一些失業者由于政治歷史問題而難以找到工作,他們迫切希望參加學習,了解新中國的制度架構和運作方式以適應新社會的需要。因此,社會的大變革大更替既是這一時期失業問題嚴重的推動因素之一,又是失業者為此愿意參加政治文化訓練、了解新政權的運作與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尤其是那些有政治問題或者不良歷史的失業人員,這種意愿更加迫切,他們希冀盡可能減少自己因身份問題所帶來的就業壁壘,中和自身的劣勢成分。另外,新中國初期失業人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盲、半文盲占失業群體的絕大部分{20},黨和政府通過開辦夜校、培訓班等形式實現失業人員的基本文化知識教育,把他們的文化水平提高到高小畢業的程度{21},使其能夠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進而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三)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強化失業人員政治認同

隨著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確立,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22} 而參與政治文化訓練的失業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舊知識分子、舊軍官、舊官吏,這一思想改造的目的就是使失業者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革命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集體主義來克服以往存在的個人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等思想作風。{23}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權更替、制度變更對整個社會的運轉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這也使部分群眾對這一新生政權充滿怨恨,把自己的失業歸罪于政府。{24} 尤其是一些失業知識分子,更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按照教育、改造、使用的方針{25},實現其思想轉變,以滿足大規模國家建設的人才需要。毛澤東曾就上海嚴重的失業問題發出指示,強調必須對失業工人和知識分子進行救濟,讓他們活下去,否則政治上對黨和國家極為不利。{26} 為了解決該群體的思想認識問題,擴大政治認同、提高政治覺悟,使得該群體能夠加強國家和集體意識,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負責社會救濟部門的管理者將政治文化訓練納入轉業訓練范疇。

二、“入腦”又“入心”:黨對失業者開展政治文化訓練

隨著全國范圍內財政經濟情況的好轉,以及生產建設的逐步恢復和發展,從1951年開始,人民政府對于失業工人就業問題的解決逐漸采取以轉業訓練為主的方針。{27} 對人數龐大的失業人員進行政治文化訓練,既要考慮到班次設置、內容、形式、場地等一系列問題,又要把握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通過思想改造實現失業人員在就業問題上的積極推進,進而提升人口素質、滿足國家發展建設的人才供給。

(一)開展政策宣講和愛國主義教育,兼顧初級文化知識學習

轉業訓練,從內容來講,主要有政治文化訓練和技術培訓,培養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和思想覺悟;從方式來講,主要有師傅帶徒弟、不同部門之間配合進行訓練、自行開辦訓練班等形式;從期限來講,一般在半年左右。政治文化訓練是失業人員正式就業之前必須參加的教育學習活動,旨在加強失業者的國家和集體觀念{28}。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首先,講明政府政策和政府、工會對失業工人的關注,失業的原因,以及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開展忠誠、老實、坦白交代運動,進行憶苦思甜、階級教育以提高失業者的政治覺悟;其次,結合“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等政治運動,組織失業工人進行系統學習,開展反對美帝威脅、反對日本脅從等愛國主義教育及鎮反學習、坦白登記,提高失業工人的政治意識和生產積極性{29};另外,一些地方會講授社會發展史以及國際主義等內容,培育革命人生觀,拓展失業人員的視野和對新中國的認識{30}。文化教育主要是初級文化知識學習,開展掃盲班和速成文化教育進行識字與算術學習。{31} 如上海市對失業人員開展四個月的政治文化培訓之后,參訓者就能夠初步脫盲,經過一年培訓的便可以寫短文和讀書看報,甚至還能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32} 北京市為失業人員舉辦的文化訓練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正規的學習班,主城區大都開辦了此類學習班來組織失業者進行文化學習;一種是每周定期的晚間自習,這種文化訓練班舉辦的區較少,多是進行政治學習。以上兩種訓練班的教員大多是從失業人員中選拔的,學員的文化程度也參差不齊。{33}

(二)組織教育與個人傾訴相結合,推進雙向思想交流

根據中央統一要求,各地設立了救濟失業工人委員會(以下簡稱“救委會”),其成員由當地政府指派勞動局、工務局(建設局)、民政局、總工會、工商界聯合會等有關機關團體代表組成,主任委員由市長或副市長兼任,副主任委員一至兩人,由市人民政府任命。{34} 作為各地失業救濟工作的決策機構,“救委會”下設執行機構失業救濟處,而該機構教育科的教務股具體負責失業人員的政治文化訓練事宜,各級共青團組織也作為補充人員參與進來,自辦訓練班或與各機關單位合辦訓練班。后期為緩解人手緊張問題,城市各區和各產業工會相繼成立了失業救濟分會,并自辦技術政治學校協助相關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另外,一批有專業技能、政治條件好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被選送進工人政治學校、軍政大學、革命大學進行專門的學習培訓。{35} 據統計,武漢市從1950年7月到1952年底,經過委托辦、合辦、自辦等形式,共開辦了26個轉業訓練班,參加訓練班的學員11044人,其中以政治文化訓練為主要訓練內容的9026人,進行各種技術訓練的2016人。{36} 上海市開辦了機械訓練班、化工訓練班、勞動人員訓練班,以及會計學校和失業工人夜校等多種班次來推進就業。{37} 除了組織教育外,還設置了個人傾訴環節,開展訴苦教育、階級教育,使得失業救濟機構的工作人員能夠真切了解到失業人員的求職心切心理、就業落差下的自愿失業心理、對新社會的憧憬抑或恐懼心理、享有“領導階級”地位的失業工人的不滿心理等,從而更好地解答其失業的原因、國家的失業政策、今后的就業安排、社會主義國家的方針理念等,推進失業人員心理問題的疏解,建立對新政權的信任,重拾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渴望。

(三)課程設置靈活多樣,緊密結合政治運動需要

對失業人員開展政治文化訓練的方式主要有政治課、開會、講演等正式形式,也有聽廣播、讀報紙等非正式形式,既有被動性的政策講解與學習,也有主動性的控訴會、訴苦會等,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文化教育。其中,對于已有臨時工作的戶外失業者的教育活動通常會在雨天或者工作日休息空閑時間進行。整體而言,對于已經參與以工代賑或生產自救、有事可做的失業者,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教育;對于暫時未找到工作的失業人員,進行集體教育培訓;對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識水平、且在過去工作中起到積極作用的失業人員,開展干部訓練班進行專門教育,靈活設置課程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38}

如杭州市,為了讓失業人員學習《失業工人救濟暫行辦法》以及相關政策,開辦了失業工人干部培訓班;為了推動失業人員返鄉就業參與土地改革,學習土改政策和方針,保送失業人員參加浙江干校土改訓練班{39};開展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工人收聽控訴廣播、組織小型控訴會等,培養其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40};針對文化程度過低的人員,舉辦文化教育培訓班。1951年有700余人參加了文化補習班,1952年甚至委托小學開辦21所夜校,對將近3000名失業人員進行速成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以滿足就業需要。{41} 上海市救委會充分利用各大中學校舉辦失業工人暑期學習班,一些工人在參與教育學習之后被直接派往“救委會”的賑濟工作一線。{42} 武漢市1950年至1954年共舉辦了32所不同類型的專業訓練班,共培訓13235人,其中政治文化訓練10202人、工業技術訓練1852人、服務專業訓練1181人。{43} 在實際工作當中,各單位工會根據失業人員的特點,靈活運用墻報、黑板報、漫畫、電影、文工團演出等宣傳手段,利用經常性的政治講習班、文教班、文化夜校等形式提高失業人員的政治認識。不同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的失業人員對轉業訓練的需求是不同的,國家對其定位和安置也有所差異,因此這一時期對失業群體的政治文化訓練形式是靈活多變的,但主線仍是增強他們對新政權的政治認同,宣傳黨的執政方針和指導思想,從而推動失業群體積極就業和思想穩定。

(四)兼顧理論與實踐,“干中學”與“學中干”相結合

這一時期的政治學習,打破過去“學三年幫三年”的舊傳統,實現了實習鍛煉與教育培訓的緊密結合。如成都市“救委會”召開座談會,交流生產經驗,用真人真事,以貧民教育貧民,扭轉貧民的寄生思想;通過典型發言,小組討論,獲得良好效果。再如,中國人民救濟總會成都市分會第一生產教養院,對院生結合當時的增產節約號召進行現實教育,把院生編成三個小組,每晨集中學習一個半鐘頭,并于每周六進行生活檢討會。{44} 又如,鄭州市“救委會”一面安排失業者進行政治文化學習,一面使其臨時參加各項救濟工作或其他工作,通過思想文化教育激發失業者的就業熱情。{45} 這一系列的現實教育充分體現了對失業人員進行政治文化訓練時“邊教、邊學、邊做”的特點,實現了思想教育與實際生活工作的有機融合。失業人員通過文化學習掌握了基礎知識,進而提升了其就業的可能性,如有的工人從一開始的文盲或半文盲經過三四個月的學習,已經識得一千多漢字以及簡單的數學運算,那些先前有一點文化基礎的工人甚至具備了短文寫作能力。{46}

政治文化訓練旨在從思想上對失業者進行改造,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再教育使失業人員能夠重新認識個人與政府、社會的關系,轉變傳統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明確認識新政權的社會經濟制度和執政理念,提升自身素質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社會的生產要求和政權結構。事實上,一部分失業人員在接受教育后找到了較好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階層流動和社會進步。

三、對失業者開展政治文化訓練之特征

建國初黨解決失業問題的總體策略是政府包攬,在這樣的思路下對失業群體的政治文化訓練便具有強烈的思想改造色彩,這種訓練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推進。政治文化訓練作為轉業訓練的一部分,統一于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的強力引導,通過其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快速高效的動員能力,使新政權的意識形態得以迅速灌輸至失業人員的頭腦中,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一體化,進而達到維護人民利益、鞏固新生政權的目的。這一時期對失業人員的政治文化訓練呈現出以下鮮明特征。

(一)強化對有發展前途失業人員的教育培訓,突出精英儲備和人才吸納

建國初期的政治文化訓練,基于國家發展建設的需要和培訓條件的限制,強調參加培訓的對象必須是確有培訓前途者,尤其是作為國家領導階級的失業工人。{47} 所謂“確有培養前途者”,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政治上靠得住的失業人員,對他們進行政治文化訓練使其能夠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明晰新中國的社會運作方式和發展前途,進而為之后大規模的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工人階級是我們國家工業化的主力,由于當時中國工業還不發達,工人還不多,技術工人尤為缺乏,因此,失業工人救濟不僅要幫助其渡過難關,更重要的是要為國家保存工人階級的力量。{48} 另外,對于那些有相當學識、掌握一定專業技能的知識分子,選送其進入黨的干部教育培訓系統進行專門的學習培訓,甚至少數有前途者安排其投考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繼續深造,以便適應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這種對精英的儲備和人才吸納,既是當時國家干部隊伍人員缺乏的現實需要,也是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增加機關內外階層和群體團結互助的必然要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才和科學技術的重視。

(二)作為這一時期全民泛政治化教育的縮影,旨在樹立新思想新作風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改造舊思想舊作風,軍隊、教師、學生、工人、農民、干部、廣大婦女等各行各業都接受了相應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學習,強化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下政治覺悟的提升以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的灌輸{49},使廣大人民能夠體會到新社會的好處、提高建設祖國的信心{50},全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階級與時事政策教育活動。失業人員作為人民群眾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關乎社會穩定和階級團結,是進行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社會制度變革和政權更替下對全民思想認知改進和融合的要求,通過改造舊的社會意識形態可以使老百姓“換腦筋”,改變舊思想、舊習慣,樹立新思想、新習慣。{51} 另外,通過對失業問題的治理建構新的社會風尚,從而減輕失業者對新社會的疏離感,使其積極融入到社會主義大家庭中。

(三)既有對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慣性繼承,又有新的社會救助理念下的實用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項傳統和制勝法寶,在革命時期為黨的宣傳動員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政治慣性同樣被應用于新中國初期的失業治理之中,以政治文化訓練為載體實施思想改造,延續了其訴苦教育、階級教育、政治覺悟教育的特色和風格,使得失業人員在強烈的思想改造的氛圍中實現自身的觀念轉變。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政治文化訓練兼顧了新的救濟理念中的自救自助要求,強化受訓者個人的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培養。因此,政治文化教育的內容和目的指向具有鮮明的現實觀照,突破了以往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濃厚理想色彩,更加關注失業者作為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對于失業人員中文盲、半文盲的文化知識教育,使他們能夠掌握基本的文字書寫、閱讀和數學計算能力,從而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下對就業者的基本素質要求。通過思想教育,失業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打破了以往單純依靠外界救濟的依賴思想,開始強調對生產勞動的重視,提升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增加了就業機會以及對政府的信心。

四、顯著成效中蘊含著某些缺憾

通過對失業群體進行政治文化訓練,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激發自身的階級覺悟和愛國熱情,推動了整個社會新思想新風氣的形成。與此同時,政治文化訓練作為轉業訓練的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了千篇一律、忽視擱置、形式主義等問題,使得培訓的成效和范圍受到了相應的影響。

其一,政治文化訓練有助于提高失業者的思想覺悟,但行政命令式的推行不利于差別教育的推進。新中國初期的失業治理是以國家層面的統籌安排為主導,地方進行實際執行和針對性探索,失業人員通過政治文化學習打破了以往“等、靠、要”的依附心理,開始認可勞動的價值,對黨和政府的失業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加了對新政權的信任度。一些地區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根據本地區就業需要和失業者的類別素養,探索出文化知識教育、社會主義基本知識講解、心理輔導等多種針對性舉措,有力推動了政治文化訓練的特色化發展。當然,由于人手少、經驗缺乏、行政任務的定位、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和投入不足等原因,部分縣市在執行的過程中難以做到中央“文化政治訓練不宜集中舉辦”的方針要求,較難兼顧到失業人員因職業分布、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等的差異所造成的訴求的不同,因而出現了“千篇一律”的現象,導致培訓效果參差不齊。甚至因為這一時期救濟活動的泛政治化色彩,強化用政治運動的方法來徹底消滅失業問題,在政府統辦下的政治文化訓練日益程式化和教條化。{52}

其二,提升了失業群體的勞動力素質,但受培訓人數比例較低使得思想文化教育的廣泛性受限。通過對失業人員開展政策教育和知識培訓,提升了失業者的政治文化素質,調整了勞動力結構,有效接收了長期積累的人才資源,進而造就了一批經濟建設人才。{53} 失業者經過社會主義教育的洗禮后,大多樹立了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轉變了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更好地適應新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當時,由于負責教育培訓的救濟部門人手有限,難以應付各式各樣的瑣碎事務,使得接受失業培訓的人員限定在較小的范圍之內。截至1950年9月底,全國失業人數共計1784733人,但參加轉業訓練的人員只有23157人,占比僅約1.3%。{54} 為解決該問題,城市各區和各產業工會在各地失業救濟委員會以及救濟處的指導下成立了失業救濟分會,自辦、協辦、掛靠培訓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由于政治文化訓練的舉辦與否被以下因素制約,使培訓對象的廣泛性亦受到相應的桎梏:從訓練方針來講,訓練班舉辦與否以是否有安置出路為原則,對于那些沒有把握安置的訓練班則不允許開辦;從訓練對象來說,強調訓練人員是否有前途,對于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才積極吸納;另外,政治文化訓練作為轉業訓練的內容之一,一些地方在開展轉業訓練的過程中,突出技術訓練以幫助失業者掌握技能進而提升就業競爭力,從而忽視了政治文化訓練,使其培訓人數和成效受到相應的影響。

其三,推動失業率的穩步回落進而維護了社會秩序,但培訓師資業務素養的參差不齊導致培訓效果難以保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失業救濟采取的是政府主導的高效率模式,從策劃、管理到組織實施均由各級部門統一負責,通過廣泛的社會動員聯合相關社會團體開展救濟工作,民政部、公安局、衛生局、教育局等政府部門,婦聯、工商聯、工會等各種組織團體,普通市民、工人、商人等紛紛參與其中,分別負責收容救濟、集中培訓等工作,維護了社會秩序,推進了新政權的穩定,強化了民眾的政治認同感。另外,根據中央“以人民自救自助為基礎”的指示精神,失業救濟中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實現相關救濟資源的整合分配上,并非事無巨細的大包大攬,有效提升了失業者的能力素養,使其能夠自食其力,降低了失業率,推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一失業治理模式常常以發文件、通知、指示為手段,因此培訓人員在業務操作中容易照本宣科,甚至一些從業者因為自身覺悟和素養的缺陷,出現暴力灌輸、官僚作風、敷衍不作為等不良現象。例如,成都市1954年民政工作總結就指出,生產教養工作貫徹“勞動生產與政治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針不夠,因而產生單純生產,忽視教育的偏差,以致發生逃亡和安置不穩的現象,在管教上打罵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失業軍屬反映“參加什么學習,去就是挨罵”,因而不愿參加學習。{55}

五、結語

新中國初期由于長期戰亂、自然災害、新舊政權的更替等原因,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失業者,包括家庭婦女、知識分子、舊軍官、舊官吏等,他們大多是中年群體,家庭負擔較重,思想進步較慢,甚至一些人對人民政府存在著對立情緒。因此,如何解決好失業問題、發揮失業者潛在的勞動能力以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成為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當時針對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進行轉業訓練,并將之設置為政治文化訓練和技術訓練兩個部分。對失業者進行政治文化訓練,既強調組織教育又注重受教育者個人的傾訴表達,教育內容兼顧了政治運動需要和初級文化知識的學習,課程設置上根據教育主題和人員對象不同靈活安排,強化理論教育和實踐學習相結合。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訓練其實質是思想改造,但是這一思想改造具有其鮮明特征:對失業人員的思想教育強化了精英教育和人才吸納的訴求,對失業者的思想改造是這一時期全民泛政治化教育的縮影,既突出了對訓練對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又關注了其生產生活需求,脫離了以往政治教育濃厚的革命理想色彩,具有顯著的實用性指向。整體而言,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失業人員的政治文化訓練,植根于中國共產黨強大的資源整合和組織調控能力使這一培訓得以迅速實施,有助于增強失業者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提升失業者的個人素質。但因受培訓對象占失業總人數比重較少致使這種影響的廣泛性受到限制,行政命令式的開展方式不利于差別教育的推進,培訓人員能力素養以及培訓條件的限制也使培訓成效受到一定影響。從根本上講,對失業人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廓清其思想意識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這一時期蘇聯式政黨全能主義向社會進行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其目的旨在實現黨對全社會的嚴密組織和統一管理。從最終效果看,對失業人員的政治文化培訓有效促進了失業者的思想改造、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緩解了當時因政治文化素養不達標出現的求才難和就業難的矛盾局面,鍛煉、培養了一大批管理干部,為社會提供了可用的建設人才。

注釋:

① 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高冬梅:《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1949—1956)》,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溫健:《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高中偉:《新中國初期黨對城市舊式慈善救助社團的解構》,《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張緒雄:《建國初期上海失業工人社會救濟研究(1949—1952)》,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許福海:《論1949—1956年武漢市員工失業及政府的救濟舉措》,華中師范大學碩士2008年學位論文;謝濤:《建國初期社會救助體系的構建與評析——以1949—1953年的廣州市為個案》,《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3期;蔡玉卿:《建國初期鄧小平治理大西南城市失業的實踐——以1949年—1952年的重慶為個案》,《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李光田:《試論建國初期失業工人的救濟與安置》,《北京黨史研究》1993年第2期;申秀淳、喬凌霄:《解放初期北京市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狀況及救濟工作》,《北京黨史》2003年第4期,等等。

② 張緒雄:《建國初期上海失業工人社會救濟研究(1949—1952)》,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③ 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編:《中國勞動工資統計資料(1949—1985)》,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頁。

④ 程連升:《中國反失業政策研究(1950—200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頁。

⑤ 毛齊華:《一年來救濟失業工人工作的成就》,《人民日報》1951年5月1日。

⑥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頁。

⑦{32} 袁志平:《解放初期上海對失業工人的救濟和就業安置》,《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第5期。

⑧ 謝濤:《建國初期社會救助體系的構建與評析——以1949—1953年的廣州市為個案》,《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⑨ 魏殿金:《新中國初期的失業工人救濟制度評析》,《北京黨史》2011年第2期。

⑩ 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關于失業工人救濟與轉業訓練工作情況的報告》(1952年5月25),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9—1—26—6。

{11} 董必武:《新中國的救濟福利事業》(1950年4月26日),《董必武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頁。

{12}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關于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1950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303頁。

{13}{38} 《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一九五零年六月十七日批準),《人民日報》1950年6月19日。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福利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頁。

{15} 成都市救濟分會:《1954年成都市救濟分會社會救濟工作總結》,成都市檔案館藏,檔號:85—1—197。

{16}{44} 中國人民救濟總會成都市分會:《中國人民救濟總會成都市分會第一生產教養院一九五二年全年工作總結》,成都市檔案館藏,檔號:85—2—64。

{17} 《北京市人民政府臨時救濟辦公室工作簡報》,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196—2—211。

{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關于處理群眾來信的報告》(1951年4月30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267頁。

{19}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批轉上海市委關于救濟失業工人情況的報告》(195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頁。

{20} 《成都市五年來城市救濟工作情況》,成都市檔案館藏,檔號:85—1—197.

{21}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轉發勞動部黨組關于解決城市失業問題的指示》(1956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3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74頁。

{22} 宋士昌:《科學社會主義通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頁。

{23} 張亞:《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構建(1949—1956)》,《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24} 《六年來成都市的游民改造工作》,成都市檔案館藏,檔號:85—1—267。

{2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2年7月25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頁。

{26} 《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頁。

{27} 《全國各地三年來勞動就業和失業救濟工作獲顯著成績》,《人民日報》1952年11月13日。

{28} 山東省勞動局地方志辦公室:《山東省勞動志稿 2》(內部資料),1988年刊行。

{29}{40} 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一年來失業工人救濟工作報告》,杭州市檔案館藏,檔號:109—3—155。

{30}{42} 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處文化政治教育工作報告》(1951年6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9—1—49。

{31} 中央勞動部:《關于處理失業工人辦法(初步草案)》(1952年8月),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110—001—00347。

{33} 北京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各區組織失業工人學習情況》(1952年8月1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110—001—00265。

{34} 《建國初期社會救濟文獻選載(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一月)》,《黨的文獻》2000年第4期。

{3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不要四面出擊》(1950年6月6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頁。

{36} 《武漢市失業工人中四千余人參加工賑隊,二千六百人生產自救,介紹就業者七七九人》,《長江日報》1950年10月22日。

{37} 《經濟情況初步好轉上海六萬失業工人就業》,《人民日報》1951年3月4日。

{39}{41} 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杭州市志·勞動篇》第9卷,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16、217頁。

{43} 武漢勞動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勞動史志 1991》(內部資料),1991年刊行,第194頁。

{45} 孫玉謙主編:《鄭州勞動志(1906—1987)》,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頁。

{46} 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1952年救濟工作總結》(1952年),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B129—1—26—1。

{47}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批轉勞動就業委員會等三部委關于勞動就業工作的報告》(1953年8月6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3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頁。

{48} 《認真救濟失業工人》,《人民日報》1950年6月19日。

{49} 《農民業余文化教育會議閉幕確定業余教育的方針:結合互助合作運動,在生產發展基礎上提高農民政治文化水平》,《人民日報》1954年9月1日。

{50} 《山西省建筑工人冬季訓練工作全面展開該省冬訓工作會議強調加強領導工作貫徹“政治與技術并重”的方針》,《人民日報》1953年1月13日。

{51} 李立志:《建國初期的社會問題及其治理》,《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1期。

{52} 蔡士文、朱常柏:《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濟的理論與實踐》,《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

{53} 高冬梅:《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1949—1956)》,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頁。

{54}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關于失業救濟工作的總結及指示》(1950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頁。

{55} 《成都市一九五四年民政工作總結》,成都市檔案館藏,檔號:54—1—388。

作者簡介:高中偉,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成都,610065;蘇彥玲,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5。

(責任編輯? 張衛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9re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丝袜第一页|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欧洲av毛片| 亚洲精品va|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热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91一级片| 丝袜国产一区| 欧美区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www.91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美女免费黄网站|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国产www网站|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99视频在线看|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三级|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九一九色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青青网在线国产| 激情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毛片|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成人毛片|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