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華
摘? ? 要:討論了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林業發展當中營林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林業發展缺乏規劃、信息技術利用落后、林業機械化利用率低、綜合型林業人才匱乏等。對這些問題的深層因素進行了剖析,找到問題關鍵所在,然后形成了針對性的新時代營林造林技術應用策略,以期提升我國營林效率,實現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關鍵詞:現代營林;林業發展;營林技術;應用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2-0139-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25;F326.2? ? ? ?文獻標志碼: A
第1次森林資源調查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不足13%,而第8次調查時該指數已經上升到21.6%,證明我國森林資源正在不斷擴充,這其中離不開營林造林技術作出的貢獻。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觀察營林造林技術,發現其在林業發展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確保我國林業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關鍵。
1? ?林業發展中營造林技術的重要性
1.1? ?技術保障
不管是整地、選種、培育、防蟲防病或者大到整片土地規劃,都需要使用營林技術。營林技術在古代便有,只是到了現代隨著人類對木材需求量的提升,營林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改進。正是營林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才推動了林業的發展。
1.2? ?環保所需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林業否定了過去竭澤而漁的粗放式生產方式,開始思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這就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的平衡。
1.3? ?實現了珍稀樹種的綿延發展
目前紅木、黃花梨家具得到了高端市場的青睞,導致林木資源不斷被采伐,在市場驅動下這些珍稀樹種得到了廣泛培養,為我國樹種的多樣性作出了積極貢獻。
1.4? ?滿足經濟發展所需
若是依靠樹木自行生長到成材時都會需要大量的時間,在營林造林技術下可以通過科學改良土壤、精選樹種、密度調整、剪枝、防蟲防病,使得樹木成材時間縮短。甚至于利用骨粉催熟等手段加快樹苗生長,改變成材周期,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1.5? ?提升天然林優勢
一般來說,天然林具有自然群落組織最為穩定、生態最完備的陸地生態系統。不過隨著人們對自然的破壞,純正的天然林越來越少,天然林的群落也開始失衡,導致病蟲害增多,此時便需要營林造林技術使其恢復原生狀態。其中便是利用混成林技術來提升樹木的防病抗病能力,例如針闊混合林便是如此[1]。
1.6? ?提高風險防控作用
澳大利亞森林大火讓人們看到了營林造林當中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而具體的工作則需要專門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火險建立對應的防控措施,能夠防患于未然。
2? ?現階段我國營林造林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規劃
第一,個別地區扭曲“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政策,以該政策為由侵占農田現象偶有發生。第二,目前我國森林覆蓋面積為23.6%,在我國森林規劃當中,在2025年森林覆蓋率將會達到40.8%。在5年中提升17.2個百分點,若是缺乏規劃,恐怕會造成經濟林、自然林、果林等失衡,進而導致林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失衡。第三,森林系統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整體,除了喬木、灌木、蒿草之外,還有各類真菌以及動物。如果缺乏詳細規劃,會導致森林系統不穩定,增加森林集中患病的風險。
2.2? ?信息技術應用不足
林業發展關乎生態系統,若是缺乏信息技術,就會導致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會進一步影響整個森林系統的穩定性。或者說,需要互聯網來為營林造林提供數據參考,甚至于可以建立一種“生態—經濟”模型,來幫助林業平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來說,普通營林造林單位還不具備這樣的技術水平[2]。
2.3? ?林業機械不夠全面
主要是指在營林造林當中林業機械沒有系統化,或者只有基本的林業機械,像大型的植樹機、挖坑機、帶土球挖樹機等配備少,工作效率低。這也是因為退耕還林當中有很多林木地處交通不便地帶,植樹機械難以運作。或者當地營林造林機構礙于成本而沒有準備。
2.4? ?人才缺乏
除了規劃人才以外,專業從事林業生產人員比較缺乏,新生代大學生不愿選擇該行業就業。而營林造林機構內部培養機制跟不上,導致機構技術人才稀缺,這也導致了技術更新慢,阻礙了林業發展。
3? ?提升營林造林技術應用水平的方案
3.1? ?提高林業規劃能力
第一,宏觀規劃。需要根據當地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綜合設計林業,確保所有行業能夠和環境實現協同發展。例如,需要配合農田形成護田林、防沙林、防護林等,使林田環境優美,從而利于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第二,中觀規劃。在具體工作中需要對地形、地塊、生態狀況進行數據采集,針對不同地塊采用不同的種植技術。例如分殖造林法適用于土質好、地勢佳的地區。播種造林法則適用在自然條件好的平坦地帶。植苗造林法則是現代造林當中的常用技術,對樹苗根系健康度要求較高。另外,通過中觀規劃可以有效針對薪炭林、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展開對應的管理,確保薪炭林動態更新,采伐跡地更新補種以及火燒跡地的生態環境恢復等。第三,微觀規劃。主要針對某片森林進行規劃,例如天然林的補種維護和森林生態的完善。像通過針闊混雜林設計當中存在行間混雜、帶狀混雜、株間混雜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森林健康生長,需要管理單位具有這樣的能力。微觀規劃當中也會形成具體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在控制災情的同時,能夠降低環境影響。
3.2? ?提高信息技術利用水平
第一,林業、牧業、農業、工業彼此互相依賴,并非獨立存在發展。這就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各產業之間的信息傳遞,使林業規劃獲得參數。第二,隨著景觀林增多,從而使信息技術和林業緊密連接,這是因為景觀林在設計上都需要用到設計軟件,或者在樹冠線層次感營造上,同樣需要利用設計軟件來完成。第三,因為營林造林涉及不同部門,需要現代通信技術來實現溝通。同時利用現代信息平臺對外公布營林造林數據,力爭林業發展獲得全社會支持。尤其是在火災預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第三,混合林在未來面積會越來越大,對于林業發展的影響也會不斷提升。為了確保混合林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融入現代監測技術來對混合林生態、苗木狀態等進行監測,對常發病蟲害展開分析,盡量利用天敵法、微生物法防治病蟲害,力求治標治本,降低傳統農藥治療給環境帶來的損害。
3.3? ?提升林業機械推廣率
第一,在目前的林業機械基礎上,推出一批專門針對特殊地形地質的林業機械,配合退耕還林完成種植。既能保證勞動效率,也能提高勞動質量。第二,匹配林業機械,確保營林造林機構擁有較為完善的機械工具,提高營林造林效率。相關數據顯示,現代營林造林機械工作效率為傳統人工造林的50~100倍。第三,對于鄉鎮基層營林造林工作來說,需要農機站給予支持,在機械設備使用上提供指導,在故障維護上提供支持。
3.4? ?培養林業人才
第一,林業規劃人才。從林業高校吸引相關人才,這是因為新一代人才對于信息技術掌握水平高,能夠很快適應現代營林造林規劃工作。第二,技術人才。從內部抽調人才進行集中培養,同時可以從高職、中職吸引人才。這是因為高職、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勞品質,比較適合林業工作。第三,高級信息技術人才。主要是精通模型設計,例如林地生態模型、經濟模型、環保模型,這些必須是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才能完成。同時,這些高級信息技術人才能夠輔助林業監控系統的建立,實現大數據管理,為林業病蟲害防控提供保障[4]。
4? ?營林造林技術未來展望
4.1? ?林業循環經濟的建立
營林造林并非只是簡單地植樹造林、生態分析,還需要考慮到木材利用。目前我國木材利用水平最高不足50%,即1 m3木材會有1/2被浪費掉。這就意味著若是能夠有效提升木材利用率,就會緩解營林造林壓力。而林業循環經濟的實現,主要有木材加工邊角余料利用,包括樹皮利用;跨行業運行,圍繞林業形成規模化經營,形成產業鏈,這種產業鏈除了縱向的苗圃產業—營林造林單位—木材利用單位之外,還需要實現橫向開發,將景觀設計單位、環境保護單位等融入進來。
4.2? ?林業發展有待進一步改革
林權改革成為助推力量,集體林權改革融入市場機制已成為必然舉措,讓市場發揮資源調控作用,提升基層營林造林的積極性,也會使營林造林技術得到應用,推動林業的整體發展。
5? ?結論
新時期營林造林技術最主要的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猶如一條線將各方主體、技術融合起來,對林業形成全方位影響。人才作為第一資源,起著決定性作用,故此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而未來營林造林技術當以循環經濟為主,通過提升木材利用率緩沖營林造林壓力,提升林業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而經濟效益可以通過景觀林等其他途徑予以一定的補充。
參考文獻:
[ 1 ] 葉小華.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7):159,161.
[ 2 ] 宋宏光,于鳴,劉丹.基于WebGIS平臺的營林,造林管理信息系統[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11):111-112.
[ 3 ] 王雪芳.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J].農家科技,2019(8):172.
[ 4 ] 屈宇,于汝元,張延達,等.營林防火的理論和實踐[J].林業資源管理,2002 (4):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