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畫”解心中的恐懼
一、恐懼病毒的男孩
亮亮(化名),9歲,小學三年級男生。放假期間,亮亮父母帶亮亮和妹妹自駕游玩,因途經新冠病毒疫情高風險地區,返回居住地時被要求隔離觀察14天。隔離期間,亮亮的情緒狀態極差,哭鬧著要回家,且食欲下降、睡眠不佳,隔離結束回到家中稍有好轉。學校復課后,亮亮的情緒再次反復,在家哭鬧、拒絕吃飯,不愿去學校上課,異常焦慮和恐懼。
經父母和班主任安撫后,亮亮最終去上學了,但變得不合群,悶悶不樂,特別敏感,經常哭泣,上課無法集中精力,成績下滑。近兩周,亮亮說自己身體不舒服,父母帶他去醫院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班主任建議亮亮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
二、評估診斷
1.心理狀態評估。
精神狀態:明顯緊張焦慮,交談時有回避行為。自知力完整,無妄想、幻覺。
生理功能:疲憊、感覺身體不舒服,但說不清是哪里不舒服,食欲下降。
心理功能:情緒不穩定,特別敏感,容易哭泣。
社會功能:學習主動性下降,遠離同學,封閉自我。
2.診斷。
亮亮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愿意接受幫助,無感知異常,無邏輯思維混亂,知情意行是統一的。亮亮表現出焦慮、恐懼、煩躁、敏感等癥狀,但仍堅持上學,社會功能沒有嚴重受損。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
我給亮亮做了心理測驗:SCL-90得分330分,10個因子中任一因子得分都超過2分,為陽性;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68分;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67分,為一般心理問題。
三、咨詢過程
第一階段:自由涂鴉,建立咨詢關系。
為了緩解亮亮的緊張情緒,我捧出一大盒畫筆對他說:“今天我們一起畫畫吧,你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只要你覺得放松就行,不需要畫的多像,畫著玩就行。”他點點頭,選了一支綠色的彩筆,在紙上畫了個蘋果。我:“你喜歡吃蘋果?”亮亮:“不,是妹妹喜歡吃。”接著亮亮講了很多爸爸媽媽照顧妹妹的事。我:“你覺得委屈?”他快速點著頭:“是的,爸媽經常批評我哭鬧,夸妹妹乖。妹妹小,不懂得新冠病毒,可我知道這病毒很厲害,我才害怕得哭。”我點頭,對他的分析表示肯定。
然后他在另一張紙上畫了些小動物、花和草等。我:“你覺得畫中哪個是你呢?”他指了指最邊上的一只動物,說它去過新冠病毒高風險地區,要和其他小動物們保持距離。接著亮亮對我傾訴隔離期間不能出門,不能找朋友玩,感覺很難受。?我拉住他的手說:“隔離結束了,你現在是安全、自由的,你身上沒有病毒,更不可能傳染給你的同學。”亮亮看著我們拉在一起的手,眼里滿是感動。
通過對亮亮第一張畫的解讀,我發現亮亮父母把關注點更多放在了年齡比較小的妹妹身上,忽略了亮亮內心的感受。第二張小動物的畫,投射出亮亮內心深處希望和同學自由玩耍,可是因為自己曾經去過高風險地區,他變得小心翼翼,不敢靠近同學,把自己隔離在外。
第二階段:開啟心扉,走進內心小世界。
這次咨詢,我讓亮亮畫他想象中的新冠病毒。他眼中充滿恐慌,把手蓋在紙上。在我多次鼓勵后,他選出黑色筆,顫顫地在紙上畫了起來。他的動作很慢,時而又表現出很急躁,用力涂抹、亂畫,最后選擇用紅色涂病毒的眼睛,看上去很恐怖。我讓他解讀一下,他說:“很恐怖,得了會死人,醫院里都是尸體,用車都拉不完。”他給我描述了很多恐怖的畫面,說這些都是從爸爸媽媽和其他人的交談中聽到的。他不斷地搓著手,聲音發抖,最后大聲哭了出來,似乎要把積壓在心中的恐懼都哭喊出來。我沒有制止他,只是輕輕安撫他,直到哭聲慢慢停止。
亮亮的父母在和周圍的成年人談話時,沒有顧及亮亮的內心承受能力,缺少對孩子正確的講解和溝通,更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關懷。突如其來的疫情持續了數月,被隔離緊閉了十幾天的亮亮在認知上出現偏差,產生太多的負面情緒,內心充斥著恐慌和焦慮。
第三階段:改變認知,解開心結。
這次咨詢,亮亮很自信地對我說他知道很多殺死病毒的方法。我提議他試著畫下來,他欣然同意。我觀察到他畫畫時傾向于選擇彩色畫筆,情緒有所好轉。畫好后,他解讀了畫中殺死病毒的各種方法,還講了好多抗擊病毒的事跡。我微笑著傾聽,時而點頭,時而對他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亮亮的聲音越大,說到動情之處,他的眼中閃淚,臉上的笑容清晰浮現。
亮亮是個心思很細膩的小男孩,他會因為暴發新冠病毒感到恐慌,也會為抗擊疫情中的英雄事跡而感動。通過繪畫,亮亮的自我覺察被運用、認知空間被打開,對防御病毒有了積極的認知,變得自信。
第四階段:自我剖析,消除恐懼。
這次咨詢,我引導亮亮圍繞“自我保護”這個主題作畫。他畫得很認真,用了思維導圖的形式(見圖1)。我感到很震驚,多么縝密的思維,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畫出了自我保護的注意事項,可見他很關注新冠病毒防護知識。我表揚了他的畫,問他能做到嗎,他特別自信地說“能”,而且還會提醒周圍的同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亮亮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畫出了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思路清晰,他在繪畫中獲得了自我疏導和自我療愈的能力。到此,亮亮的咨詢基本結束,我鼓勵他用新的認知模式面對新冠病毒,并把應對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咨詢效果評估
本案例的咨詢進度與來訪者的內心調試節奏一致,心理健康教師借助繪畫藝術療法,協助來訪者開啟心扉、解開心結、消除恐懼。在宣泄情緒、重新理解、自我心理建構的過程中,來訪者感受到了自我剖析的能力及自我成長的力量。
通過回訪了解到,亮亮目前狀態穩定,情緒得到改善,精神狀態較初訪時大有好轉:在學校回答問題積極,開始和同學正常交往,在家和父母、妹妹恢復親密關系,能和周圍人輕松談論新冠肺炎疫情,相信人類終究能戰勝病毒。
(江蘇省徐州高等師范學校??臧楠楠)
案例二??“折翼女孩”的成長之旅
一、“折翼”的女孩
小天,女,13歲,七年級學生,身材微胖,額頭上幾乎都是青春痘,常穿深色衣服。小天自述自己在班級中人緣還可以,和同學關系不錯,但是學習成績差,尤其是數學。期中考試時,小天數學沒考及格,她害怕回家后挨罵,就折斷發卡劃傷自己的手臂。
二、解析“折翼”之痛
小天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她和爸爸、媽媽、奶奶、弟弟一起生活。奶奶主要照顧弟弟,父母是三班倒的普通工人,經常加班。父親話少,與家人溝通交流少。母親脾氣暴躁,關注孩子的成績,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打罵較多。
重男輕女觀念的奶奶、動輒打罵的母親和相對疏離的父親,讓小天變得敏感、退縮,覺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是家里的累贅。進入初中,數學學習難度加大,父母期望值較高,小天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數學考試仍不及格,她只能用劃傷自己的方式從崩潰的情緒狀態中解脫出來,也希望自我懲罰后就能不再受到母親的懲罰,喚起母親內心的憐愛。同學發現小天自傷后報告給了班主任,班主任推薦她來心理咨詢室。
三、共赴成長之旅
第一階段:開啟系統支持工作。
第一次咨詢,小天聲音低,說話慢。在我介紹來訪學生知情同意書和保密原則時,談到如果發現來訪學生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會突破保密原則,她的表情有變化,表示自己可能屬于要突破保密的學生,并伴有拉袖子遮掩的動作。在收集基本資料的同時,我對小天的狀態進行評估,通過傾聽、共情等方式使她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小天的求助意愿很強,她說對媽媽的情感很矛盾,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但是對自己特別狠,從小打到大。她說比起數學不及格,她更害怕媽媽打罵,所以就悄悄在課上用折斷的發卡劃自己,當血流出來的時候心里反而輕松了許多。她讓我看了傷痕,每條傷痕約5厘米長、1厘米寬,葉片狀,共計20余條,整齊地排列著,疤痕是鮮紅色的,屬于表皮傷。評估危機情況后,我告訴小天會在小范圍內匯報給學校的領導,并保證老師們也都會遵守保密原則。當我表示想和她父母會談時,小天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小天父母就坐在了咨詢室里,他們都是夜班下班后直奔學校,可見對女兒很關心。小天的父母激情緒動,小天母親還有更多的內疚和自責。他們不能接受也不能理解女兒自傷這件事,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談這個話題。在我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后,小天父親坦言自己平時和女兒的溝通交流很少,這是他要改進的地方。小天母親說自己學歷不高,同事間經常會比孩子成績,所以她對孩子寄以厚望,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會打罵孩子。小天的父母表示要調整心態,從孩子的實際能力出發,不提過高要求,支持孩子畫畫的興趣愛好。
第二階段:探討自我照顧策略。
在第三、四次咨詢中,我和小天探討了如何自我照顧,幫助小天識別自己的情緒是第一步。她說能感受到悲傷、無助、絕望等負面情緒如波濤般洶涌而來,這時會頭腦發脹,手臂有麻木感。我問她有哪些阻止自傷的方法,她想到可以把美工刀、發卡這類工具放到遠離自己的儲物柜,命令自己忍耐一下,實在忍不住,就用套在手上的發圈彈自己幾下,或者畫一會兒畫。她還提到好朋友在心情不好時會拉著她去操場跑兩圈,趁周圍沒人大聲喊。當意識到有很多調節情緒的方法時,小天整個人變輕松了。
第三階段:直面數學學習問題。
數學成績是小天學習過程中繞不開的痛點。第五次咨詢時,我和小天討論數學學習中最困難的部分。小天說一做數學題腦子就亂,看到數學試卷會手心出汗,很緊張。我順勢運用悖論干預,問她還可以做些什么讓成績更差。小天有些意外,但還是說了一些,如上課不聽講、不做作業、和老師抬杠、老師更兇一點。講到這里,她想起六年級時被數學老師批評的事,當時她很生氣,上課故意不聽,單元練習成績一下子從80分掉到了30分。后來她和同桌一起拼命努力了兩周,又從30分回到80分。回憶起這段往事,小天眼中有了神采,她說和同學一起學習是個提高成績的好辦法。
咨詢結束后,我聯系了小天的數學老師,請她適當降低對小天的學習要求,給予小天更多鼓勵和肯定,看到她的每一點進步。數學老師表示愿意配合。
第四階段:提升自我價值感。
第六次咨詢,小天的父母和小天一起參加。父母深情地談起小天照顧弟弟,為家人做可口的點心,總是很孝順地聽奶奶的嘮叨……父母敘述的一個個日常細節,讓小天看到自己做的點點滴滴其實都被家人看到并記在心間,確定自己是家中的重要成員,家人都很愛她。小天的父母還和小天一起展望悠閑的周末時光和郊游計劃,這些活動會將這家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讓小天感受到自我價值感。
四、“展翅”的女孩
六次咨詢結束以后,班主任反映小天的精神面貌有了變化,學習勁頭足了,臉上總是掛著淡淡的微笑。數學學習成績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數學老師表揚她上課能舉手發言了,課后也愿意主動問問題。小天的父母反饋,小天在家開朗了很多,家里的歡聲笑語多了起來。
青少年自傷往往是在發出求助的信號,早期的干預和預防尤為重要。當青少年第一次出現自傷行為時,父母、心理老師、班主任、任課老師等成年人應該在第一時間形成穩固的聯盟,共同給予孩子強有力的支持和最溫暖的回應,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蘇志芳)
案例三??不懂與人交往的男生
一、不懂與人交往的男生
小曹,高一男生,憨厚老實。小曹向同學請教題目,同學們都不愿意回答,小曹為此感到很困擾。小曹和班主任溝通此事,班主任建議小曹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曹做出一些改變后,情況依舊沒有好轉。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糾結之后,小曹來到心理咨詢室。
二、不懂與人交往的背后
小曹是一個重組家庭的孩子。小學三年級時小曹的父母離異,他跟著母親和繼父組建了新的家庭,繼父有一個已經成年在外省打工的兒子。小曹的母親因為腰椎盤突出無法彎腰而沒有工作,繼父是工地上的工人,沒有穩定的收入,目前處于失業狀態,家里經濟狀況緊張。
小曹的生父對小曹非常不好,經常打罵小曹和他媽媽,而繼父對小曹態度較好。當小曹任性不懂事的時候,母親總會責怪小曹,將自己的病歸因在小曹身上,久而久之,小曹覺得是自己害了母親,心里很愧疚。母親經常說如果不聽話就把小曹送到生父那邊,他很緊張,事后母親說是跟他開玩笑的。
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理論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當人們對自己的生活事件感到有可控感時,就會表現得比較樂觀和主動,面對問題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對外界環境適應得較快,能夠更好地去探索外界環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也能更好地接納自我、融入團體,進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反之,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感到焦慮,缺乏自信,對事物產生不必要的過度擔心。同時,內心深處對自己和別人都不夠信任,對生活周圍的人和事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小曹一直缺乏比較穩定的父愛和母愛,內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當母親、同學和他開玩笑時,他特別容易當真。
三、學會與人交往
第1次咨詢:建立咨訪關系,了解具體情況。
首次咨詢,在溫暖、真誠的氛圍中,小曹慢慢地放松下來。整個咨詢過程中,我都努力跟著他的節奏,盡力去理解他的感受,同時把我理解的內容適時反饋給他。感到被接納、理解和尊重后,小曹講述的內容漸漸深入。小曹:“同學和我開的玩笑的時候,我會很容易當真,即使我知道他們是在和我開玩笑,但我就是會很當真,然后就會不受控制地說出很難聽的話罵他們。”我:“好像很容易過度當真的感覺。”小曹:“是的,我媽媽也總是這么說我。每次我讓媽媽不高興了,她就會說要把我送走,雖然事后媽媽和我解釋是開玩笑的,但是我每次都特別生氣,很當真。”我:“你的內心一定感到很生氣、很受傷。”
第2次咨詢:緊貼來訪者,探討交往策略。
再次咨詢時,我和小曹一起分析了為什么他會這么較真。我:“雖然你知道媽媽是開玩笑的,但你的內心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氣和難過。同學和你開玩笑,就像這種情況再現和重演。聽了我剛才的描述,你的感覺怎樣?”小曹:“是這種感覺。”我:“處于情緒狀態時,我們會不受控制地說出一些可能會傷害別人的話。”
接著,我和小曹一起探討同伴交往策略。我請小曹回想班級里哪些同學比較受歡迎,并分析這些同學受歡迎的原因。小曹說因為他們有的很幽默、有的很會贊美別人……在我的引導下小曹意識到,自己說話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表達,很直接,常常不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所以會很傷人。
我再請小曹回想每次和別人溝通順暢時他是如何做的。小曹總結會先思考一下再回答問題。我引導小曹意識到,遇到問題時先思考再回答,能緩沖部分情緒,不讓情緒腦占主導。越是在內心有情緒沖突的時候,越要深思熟慮;越是處于強烈的情緒體驗中,越要謹言慎行。
咨詢結束后我給小曹布置作業:記錄一周內先思考再回應的具體情況。
第3、4次咨詢:作業反饋,聚焦改變。
這兩次咨詢,通過和小曹一起梳理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幫助他覺察自己有意識的改變能帶來人際改善,進一步強化他的改變。小曹提到自己偷偷看了周同學的日記,周同學很生氣。如果是以前的話,他肯定會狡辯一番,但這回他忍住了。事后他意識到,是因為自己先看了周同學的隱私才引發矛盾,他向周同學道了歉。還有一次是某同學隨口說想要一柜子的零食,他沒有吐槽同學貪心,還幽默地調侃:“你確定一柜子夠嗎?”那個同學朝他笑了。
同時,我充分利用“此時此地”資源,每當小曹和我溝通順暢時,都給予他正向的肯定和鼓勵。來訪者的改變需要被咨詢師看見并標注出來。每一次的看見都有可能轉化為來訪者日常生活的力量。
四、咨詢效果與反思
結束咨詢前小曹反饋,面對同學的玩笑,雖然有時心里會很在意,但不受控制罵人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會試著用其他方式進行恰當的回應。現在他跟周圍同學的關系近了,同學們愿意回答他的提問。
對小曹原生家庭的探討,不是為了深挖痛苦,找出罪魁禍首,而是借著述說原生家庭這個過程小曹了解“你為什么成為今天的你”。在咨詢過程中,我引導小曹不斷覺察自己的固有模式,然后鼓勵他朝著相反的方向努力,讓問題慢慢松動。這就像給厚厚的繭敲開一條小裂縫,光、熱、空氣會自然地透進去,改變就會慢慢發生。
(?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趙蕾)
3319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