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淑




摘要:木版畫是中國雕刻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傳播形式,是中國雕刻藝術長期發展進程中一個典型的藝術表現,通過闡述不同時期木版畫的發展背景與應用,可以了解木版畫的發展方向與特點。木版畫兼備的這些社會職能的同時,他本身是作為“藝術”而出現的。木版畫本身所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一刀痕。因此,本文對木版畫的形成和發展、刀法與表現進行系統的梳理,進一步探討木版畫的藝術發展過程及方向。
關鍵詞:木版畫刀法藝術表現
在藝術發展的漫長歷史中,版畫在東西方都是一種重要的繪畫形式。在世界文明史的早期,中國傳統的木刻出現了,且作為一種實用的復制品而存在。其刀法的呈現遵循了中國繪畫線條的效果。在西方版畫技術引進后,中國藝術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探索和延續。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版畫的出現,完美契合與展示了創作者對作品的表現期望。在作品從概念到模型的初期階段,雕刻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通過創作者對刀鋒對木刻的把控,從而精準的把創作者語言展示到作品中。從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到今天,一代又一代致力于光刻的藝術家探索、豐富和發展了他們的技術,創造了將古代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相結合的作品。
一、木版畫刀法的起源
最早的木版畫刻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的洞穴劃痕,刀法的起源不是基于木材,而是基于人類復制和記錄圖像的沖動。對木材切割技術的研究可以作為人類的第一次藝術活動開始。但人類早期并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去介紹或者傳承這種技術,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刀法,只能用目前留存的一些石刻來體現人類對藝術表現的記錄。
唐公元868金剛經扉頁《祗樹給孤獨園》45cmx35cm
1. 線刻
在人類早期,線條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雕刻形式。在工具的幫助下,人類可以用光滑的線條勾勒出形狀,然后雕刻點來裝飾,并表達物體的紋理。人類最早使用的雕刻工具大多是簡單而原始的工具,其中許多是堅硬的石頭,不能被稱為刀子或繪畫工具,但第一批人用它們來創作線條藝術。通過簡單的基本動作,如切割和繪畫,人通過曲線、形狀、深度、長度和線條密度的變化,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對象和活力表現出一種直觀的感覺。與此同時,不難看出,當時的人類已經輕松熟練地掌握了雕刻工具。線條簡潔的概括桕動,一個強大的語言遠不止簡單輪廓,特別是與野生動物狩獵的活動有關,如牛、鹿、雕像,甚至在“上帝”的形式描述,在動物中發現,感覺細致的觀察,并展示細節甚至能讓你感覺到呼吸的生活,通過繪畫術后的新時代,里諾,我們可以看到人類雕刻的第一行的雛。
2. 雕刻與繪畫并存
雕刻和繪畫通常共存于人物的繪畫中。第一批人在墻上畫畫,為了加深輪廓的印象,或者對平面的性能不滿意,在輪廓的位置添加標記。首先,它加強了輪廓的形狀,其次,它是顏料應用過程中的分界線。許多巖畫在被水侵蝕后呈現出清晰的線條痕跡,在許多洞穴中,在較大的巖畫旁邊往往有小的粗糙痕跡。這些粗糙的痕跡類似于沒有油漆的繪畫,是人類實際繪畫的草圖。根據形狀和條件,應用是通過吹骨管,還有一種“隨類附彩”方法。這些早期的人類繪畫大師向我們展示了雕刻和人類使用的繪畫的第一個組合方式。
3. 印痕
早期的印刷方法值得學習。手印是最常見的早期印刷形式。在原始社會,人們打印手印有兩個目的。一個用于祭祀活動,另一個用于表示領土,類似于一個人的“簽名”來表示洞穴的所有者。自舊石器時代以來,手印和石刻在巖石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涂料是一種手很大,在石頭上動物骨頭涂上不透明顏料,并用手打擊,讓其成為一個口頭形式,如西班牙足跡,另一手掌油漆直接打印在地表的巖石,也有用的兩種方法交替的巖畫,如阿根廷油漆,印痕必須是人類發明的最早的“印刷方法”之一,它是一個重要的元素,一個傳遞和復制印刷的“模板”。
石器時代的痕跡和印象是世界文化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人類痕跡,也是雕刻藝術中刀技術的起源。它代表了原始人對版畫、繪畫和印刷的本能沖動。雖然這幅畫簡單而質樸,但人類對雕刻工具的使用卻相對幼稚。但是這些標記和印象讓我們對早期人類繪畫大師的藝術智慧感到驚訝,它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人類文明的印記,而且是木雕刀具技術的源泉,為其出現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二、木版畫刀法的形成與發展
1.木版畫刀法的形成
隋唐時期,中國發明了木制印刷機。五代時期,木版印刷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宋代以后,刀法達到了頂峰,在這一時期形成并發展了刀法。1899年,斯坦在敦煌發現了《金剛經》的標題頁《釋迦牟尼》,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石刻,有可靠的文字記錄和物證。它在中外版畫歷史上的地位是無可爭議的。用來勾勒圖像輪廓的長長的衣服、絲帶和柔軟的線條是強烈而動態的,這使得畫面看起來冷靜而流暢,沒有失去味道,你可以找到“當風吹五代人”的線性美學;在雕刻的細節中,你可以看到在雕刻中使用了一把細刀,細而粗的線條交織在一起。
根據木板的不同功能分類,中國傳統木板有多種形式。本章節主要針對木刻技術作用進行展開。通過對木刻的常用的功能特性進行有效的列舉,進而提出三種不同的環境下的作用技術。針對木刻在我國的市場關鍵,提出了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時代的工藝技術。從早期隋朝的木刻工藝發現,那個時期已有大量的木刻工藝,運用在寺廟佛系建筑,伴隨著對木版畫的熱潮,木版畫從隋唐宋延續到明朝時期,一直以來成為了當時的主流工藝。明清時期,木制的新年畫也很受人們的歡迎。
2.木版畫刀法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雕刻前在中國的故事是歷史書籍,以及印刷的歷史記錄,因為切肉刀上,古老的書籍可以到達山頂拍攝、傳統技術的最高水平代表中國刀。我們可以根據一件雕刻作品的特殊版畫風格和印刷材料來判斷它的時代和起源,即使是在它的工作室。因此,當我們談到古代版畫時,我們常常覺得沒有插圖就不能說話。書中插圖平版印刷的微妙之處在于線條的微妙和意義,這應該會讓雕刻家努力用刀來打破和完善線條。線條的表達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形式,也是插畫和版畫中刀法最重要的形式。在中國繪畫中,線條不僅代表了物體的輪廓,也代表了作者的情緒、物體的紋理和繪畫風格。
新年繪畫是一種獨立于中國傳統民間繪畫的繪畫。它的名字是因為它主要在新年期間出版。嚴格地說,它是指在新年期間,在城鎮內外的門、窗、墻、爐等作坊里雕刻的繪畫;從廣義上講,由民間藝術家創作并由版畫工作室經營的繪畫,其特點是描述和反映民間傳說的世俗生活,可以被認為是新年繪畫。群體基本需求的新年是公眾的油漆,連同木是書讀錄音和描述,所以照片往往顯示新年習俗和社會習俗,這個形象很簡單,容易理解,顏色,都希望好運,所以有彩色的大繁榮顏色。
三、刀法的藝術表現力
1.刀法組織規律
刀片組織是指在雕刻創作中,一種或多種刀片方法的相互滲透、融合和協調。這些交叉點大多位于圖像的灰色部分。1964年,李華先生創作了《48種切割方法的組織》,為中國版畫的學術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這三幅圖結合了“14種刀具處理的方式”以及“黑白色調之間的比例搭配”,一直以來堪稱打開木刻知識大門的“3把金鑰匙”,具有極其重要的教學地位。它分為三種類型的點,線和組合的點和線,這是一個偉大的靈感,對初學者具有諸多啟發。
2. 刀法的黑白表現
對于木刻來說,黑白、陰陽是雕刻家在創作中要考慮的問題。黑色和白色是顏色極端,但通過組織企業訂貨,白色和黑色合并組建灰色,將黑白兩色以不同比例進行調和,帶來了各種灰色。所以黑色和白色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圖像樣式。如果一個木匠有一把刀,知道如何進行木刻,他并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家知道如何組織刀法的黑白復制品。事實上,是藝術家選擇了組織圖像的方式。
3. 刀法與造型的關系
刀法在版畫創作中是創造者對作品靈魂的核心,這個階段也是體現創作者本身的運用。通常刀刻部分都會選擇以灰色色調進行雕刻,就如同在繪畫過程中,對素描模型初期建模階段的運用。然而,正是由于不同的創作者對刀法的走向,與作者本身刀法的交匯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不同的作者,會出現不同表現力的作品。因為創作者本人刀法的習慣不同,從而給所展示作品帶來的視覺感官也是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版畫在處理作品形狀的時候,切不可對作品形態進行描邊輪廊處理。而需要結合自己對作品的表達對象,產生的總體畫面進行有效的展現。尤其是針對作品對象形體勾勒中,刀法的操作細節,成為了這一作品成敗的關鍵。通過對刀法的方向把控,結合目標的整體形象,以及作品的色調搭配,從而選擇合理的刀法走向。通常而言,刀法在走向把控,直接決定作品對象的整體結構構造。只有結合整體的結構的判斷,從而在實際刀法進行有效控制走向,方能達到作品的完整性。這一概念在著名木刻作品《女人體》中具有靈活展現,該作品是抗日趙延年大師的以最簡單的圓刀,通過最少的筆畫,簡單的黑白色調比例,活靈活現的呈現出畫中人物的特質同時,也體現了時代感與藝術境界的融合。
在雕刻中,形式的表達不僅取決于藝術家對形式的認識,而且取決于刀的方向和旋轉。表示刀片方法的部分主要位于作品的灰色部分,表示筆觸的部分主要位于灰色部分。然而,許多木雕師在處理形狀的灰色部分時,在刀具的技術方向和連接方面存在問題。刀的技術方向和內聚性將作為視覺方向,引導對圖像形狀的感知。不同的藝術家也會有不同的切割方法和個人的聯系習慣,這將導致不同的視覺體驗。首先,當雕刻者塑造身體時,他不能像剪紙一樣雕刻圖像的輪廓。刀的運動方向由雕刻家根據自己的繪畫需要來總結,這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在造型中,刀的運動方向作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為圖像提供了視覺方向,是不可忽視的創作因素。下面是如何組織刀的方向。即使物體的形狀和顏色得到很好的控制,刀鋒的混亂也會破壞整體形象。一般來說,在成型過程中,刀片的運動方向應遵循成型結構;對于一般情況,刀片運動的變化方向應在整體上統一。
4.刀法與情感的關系
版畫作為一種藝術,負責傳達圖像和表達情感。正如托爾斯泰所說,“藝術是一種人類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一個人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傳遞給理解它們的人。還有一些人經歷過并接受了它。任何形式的繪畫都可以直接反映畫家的情感內容。雕刻中的刀法將圖像劃分為不同的黑白比例,根據不同的分割方法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祥林嫂》是魯迅小說《祝福》的人物,這是一個生動的形象,古元采用大面積用刀,雕刻畫一個滄桑的臉,女人心里充滿恐懼和無助,零星的頭發和手,在追求哭訴的邪惡勢力,由這些印記,成功塑造了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社會的凄慘形象。
結語
單刀刀痕不能形成木雕,只能通過復雜的交叉、排列和組織來形成藝術的審美價值。在這個階段,藝術家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在組織中使用刀子的藝術,黑白的,情感的和可塑的表達,可以讓作品表達藝術家的藝術思想。這些因素在圖中相互加強和制約。在進行木版畫創作時,藝術家必須考慮所有的因素。夸大其中一個因素而忽略另一個因素會讓木版畫中的形象變得模糊。此外,雖然刀的組織方法不斷變化,但歸根結底還是要表達在主題上,如果沒有表達情感,再多的刀法變換都可能會變得庸俗和無趣。
參考文獻:
[1]石曄.黑白木刻版畫中刀法的黑白關系表現[J].山海經,2019(2).
[2]王燕萍.淺論圓口刀在套色木刻中的表現形式[J].明日風尚,2019(13).
[3]張璽.試論木版畫形式美的多元構成[J].美與時代旬刊,2019(6).
[4]王永禎.木刻版畫創作中線條的運用與表達探究[J].藝術評鑒,2020(3).
[5]穆華,張琪可.淺談黑白木刻版畫的藝術美[J].文淵(中學版),2019(1).
3233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