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中國水墨動畫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曾在國際上享譽一時,受到國內外一致好評。中國水墨動畫的美學風格和哲思對之后的中國動畫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水墨動畫的古典美學風格和蘊藏在中國水墨動畫深處的哲學意蘊,重溫中國水墨動畫的古典美感,旨在通過挖掘中國水墨動畫的經典魅力,以期對之后的中國動畫起到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水墨動畫意境中和天人合一古典美學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一一尋中國水墨動畫的歷史
中國水墨動畫的發起時間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準備開展技術革新運動,段孝萱、徐景達、鄔強等人提出水墨動畫的構想,不久之后陳毅提出將齊白石的畫動起來的希望。在這樣的想法推動之下,加之當時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廠長特偉的支持,早期的動畫創作者們開始嘗試拍攝水墨動畫。他們開始嘗試將整個傳統水墨畫“動起來”,一開始他們嘗試拍攝一部可以放映十分鐘的《水墨動畫片段》,在這部時長僅有十分鐘的片子中有三個小片段:《魚蝦》《青蛙》《小雞》。在小片段的動畫試驗成功之后才開始創作有劇情的動畫制作。1960年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拍攝成功,成為水墨動畫開始的標志作品。緊接著1963年動畫片《牧笛》的成功預示著中國水墨動畫趨于成熟,制作者將李可染先生的名畫《牧童與?!纷鳛樗{本,將其畫中的靈韻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動畫中優美俊逸的中國風與宛轉悠揚的笛聲的完美融合讓外國人看完不禁連連稱道。一位美國觀眾在欣賞完這部作品之后留下這樣的感言:“這完全是中國式的動畫片,太美了,簡直是奇跡!”
到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水墨動畫的一個燦爛期。1982年動畫片《鹿鈴》制作完成,這部動畫的故事來源于白鹿書院的一個傳說,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和一只鹿之間溫暖的故事。導演唐澄將程十發的畫和二維手繪技術巧妙地結合起來,將水墨動畫的抒情性和寫意性充分表達出來。這部動畫在1983年7月獲得蘇聯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特別獎,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1983年,根據“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這一寓言基礎上改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完成了水墨剪紙片《鷸蚌相爭》。這是一部水墨剪紙動畫片,這部作品創造性地將水墨畫和剪紙融入到動畫片這一藝術表達形式中,相比之前的動畫片,在技術上也做了相應的改進,為了表現出逼真的水墨渲染效果,制作者們大膽嘗試了水墨拉毛技術。全片沒有一句臺詞但是整部動畫無論是敘事,畫面還是配樂都完美地融為一體,無需言語已將動畫的言情之效發揮到極致。到了1988年,上海美術制片廠完成了動畫片《山水情》,此部動畫可以說是水墨動畫史上的標桿之作,不僅在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在藝術水準上也有大幅的提升,是一部集思想美和藝術美于一體的動畫佳作。該片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思想,將天人合一、中和之美以及師法自然的哲思蘊含在自然之中。寓情于景,寄景于情,師與生的深深情感都流淌在濃濃水墨山水之間。
二、??? 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探中國水墨動畫的“源流”
談及水墨動畫不得不提及中國水墨畫,中國水墨畫作為水墨動畫的“源流”融匯了中國審美理念和哲學思想的水墨畫在中國悠久的繪畫歷史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水墨畫自漢代便開始有了萌芽,到了唐代詩歌入畫成為當時風潮,擴寬了水墨畫的表達形式,書法和繪畫相輔相成,成為水墨畫獨特的表達方式。為人熟知的吳道子在唐代創立了水墨寫意山水畫。五代時期有野逸之名的徐熙創立了水墨寫意山水畫。南北宋時期,中國水墨畫達到了新的高度,許多詩人的水墨畫自成一派擁有自己獨到的風味,至今被后人效仿。黃庭堅和蘇軾的水墨畫尤為出眾,以其清新淡遠的韻味獨樹一幟。米芾的水墨畫也在當時頗為流行,成就了米派畫風。到元代,水墨畫已到成熟時期。明代水墨畫延伸出寫意花鳥畫的新領域。直至清代水墨畫到了鼎盛時期,八大山人的畫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到了近代,也出現了許多水墨畫大師,張大千的潑墨山水寫意畫和潘天壽的大寫意花鳥畫為人們稱道。中國的水墨畫是中國藝術的寶藏,中國早期水墨動畫挖掘了中國水墨畫中的精品利用動畫藝術將其制作成新的藝術形態的動畫藝術。在當時的動畫界開掘了新的中國風格。透過早期的中國水墨動畫從中可以看到獨有的中國美學意蘊和哲學思想。
三、??? 中國水墨動畫的美學意蘊
1.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一意境之美
中國水墨動畫里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意境之美。意境屬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意境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樹立的美學理想,自唐代起,中國詩人就熱衷于對意象的捕捉和追求,追求實物之外的美感和境界,以達到心靈和外物的自然契合和完美融合。意象先于意境被提出,南朝梁·劉覷在《文心雕龍六思》中提到“意象”:“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意境理論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主要是道家學說影響所致,也有人認為應溯源佛教教義,也還有人認為與儒家思想有淵源關系。除此之外,許多學者根據考證,發現《周易》對意境理論的影響也頗為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如是言:“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梁啟超說:“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笨梢娨饩齿^之意象開始更加注重主體的感知感受,藝術不僅僅要再現或表現“象”即形,也要重視主體情感的抒發。這種感情的表達是帶有中國古典美學氣質的,是溫婉含蓄內斂蘊藉的,是將“意”藏于“象”中而生發出“意境”的。
中國水墨畫沒有過多的色彩和多度的雕琢,意境的形成是在有虛有實的情景之中,在疏密有致的筆墨之間,在黑白濃淡的神韻之中。水墨動畫正是吸收這些精髓貫穿在動畫的始終,雖然在技術上尚未成熟,但是在意境的表達上已經十分到位。以水墨動畫片《牧笛》為例,講述了牧童尋牛的故事。但是全片幾乎沒有用到語言,整個故事都是隨著畫面的變幻和笛聲的旋律展開,尤其是笛聲的運用可謂精妙,不僅為水墨動畫增添了傳統樂器的古典韻味,隨著笛聲的輕緩急徐,故事的節奏在笛聲中拿捏有度,把握得十分準確。此外,在沒有主角牧童和水牛的畫面,是大量的山水寫意畫。在濃淡相宜的水墨圖中不僅透出牧童對牛兒的深厚情誼,還開拓出中國獨有的審美意境。
2.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國人的審美理念。在中國水墨動畫中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中和之美。追溯“中”的概意。要提及孔子提出的中庸,孔子提出的中庸的觀念。不僅成為審美活動的尺度也作為中國人道德修養的尺度?!墩撜Z·雍也》中提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可見中庸是種很高的道德修養,一般人很難達到這種境界。對中庸的理解不同人持有不一致的看法,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③筆者傾向于朱熹對“中”的解釋,認為中是扣其兩端執允其中。對于中和的解釋,在儒家那里可以看到,《禮記》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地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痹诘兰夷抢镂覀円部梢园l現?!肚f子·天運》說:“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贝送饽铣纳蚣s將中和的觀念用于音樂的品評當中:“夫五色相宜,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庇纱宋覀兛梢钥吹焦湃瞬粌H將“中和”作為修身處事的圭臬也作為審美的理想。
在中國早期的水墨動畫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和的審美觀。在主題的選擇上,我們看到中國水墨動畫的主題大多圍繞人與自然的主題產生,許多生動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人和動物的相處過程中,在這一個個充滿情誼的故事中,也在探討著人和自然如何相處的命題,水墨動畫用一種溫柔有力、中和而美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人和自然的關系可以達到理想的共同棲居。動畫片《鹿鈴》為例,故事講述了一只鹿遇難后被一個小女孩救助,在和小女孩相處的日子里建立了難舍難分深厚的情誼,后來這只鹿的父母找到了它,小女孩雖然難以割舍對鹿深厚的感情,但最后還是送別了它,讓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在這部動畫中,我們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同時也體會到水墨動畫在表達上展現出的中和之美,小女孩對鹿的感情是全片著力的敘事點和情感的集中點,全片在表達這份濃濃深情的時候,十分恰當地踐行了《論語·八佾》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觀念。在喜樂的時候沒有過度,在感傷的時候有所節制。做到了樂有節哀有度,將樂與哀做了很好的調和,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中和之美。
3.言有盡而意味無窮一留白之美
空白的出現不是一種缺失而是構建了連接,第一種連接在文本之內,未言說部分連接已言說部分,虛與實之間讓作品生發出言不盡之味,在節奏方面也有了恰當的張馳之感不至于太緊張給人以緊迫感。第二種連接是在文本之外,即受眾和文本之間的連接,未言說的部分給予受眾充分的解讀空間。意義不確定性與意義空白存在于作品當中,它喚起讀者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去填補意義空白,給予讀者參與建構作品的權利。動畫藝術離不開圖像,但是圖像具有能指即所指的特征,某種意義上,限制的讀者想象力的發揮。如何調和這樣的矛盾,在文本中留有一定的空白便可以給受眾留有余地在第一文本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力,自主性對文本進行解讀。在中國早期水墨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文本恰當留白讓作品產生了言外之意和韻外之旨。以《山水情》為例,文本中鮮用語言去直白表達師生間的深厚感情,語言的空白讓作品解讀的空間更加廣闊。在文本中的不會見到俗套的師生分離就相擁而泣的煽情場景,畫面中大多是遠景,多是山水自然之景,山水景物之間也是留有空白制造虛處以填補情感之實。這其中所填補的情感既包含文本中師生的深情厚誼也包含文本外受眾由空白召喚起的觀賞感情。景物和語言的留白為文本留有更多的意義解讀空間,不僅延展了文本表達感情的深度和廣度也拓展了觀眾的心理審美空間。
西方哲人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提出:“確實有不能講述的東西。這是自己表明出來的;這就是神秘的東西?!?東方哲人莊子指出:“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可見,兩位智者都認為可以言說的都是表面的東西,內在微妙的東西都是不可言說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中國早期水墨動畫便做到了給不能所言之物留有余地,蘊藏在其中的召喚結構,充分尊重了受眾的審美主動性讓受眾品評到了最好的滋味就是留有余味。
四、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中國水墨動畫中體現的樸素自然清新脫俗的意境之美和陰陽相濟虛實相生的中和之美背后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理念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最早可追溯至先哲們的思想中。
《周易》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旦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丨”?
《禮記·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雹?/p>
《墨子·天志》云:“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于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也。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雹唷盾髯印ば詯骸吩疲骸吧蒲怨耪?,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管子·五行篇》云:“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狻肚f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
依據先哲們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哲學中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認為人的人性和自然的天性存在共通之處,人的欲求和自然的運行不是相悖的而是相合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來源究其根源,與生存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西方的古希臘文明誕生于海洋,在愛琴海、巴爾干半島的周圍是汪洋大海,沒有肥沃廣袤的土地,人只能走出家園出海漁獵為生,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形成了人要和自然對抗征服自然的思想。所以在西方思想中包含著強烈的自我意識。我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人靠著土地生存,依照四季氣候播種農耕,與自然形成了相依相存的緊密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悠久的農耕文明。在農耕文明下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的哲思影響了中國藝術表達,在中國早期的水墨動畫中凝練表達了這一思想,在代表作動畫《鹿鈴》《牧笛》《山水情》中,沒有看到人自我意識的強烈表達,所有的情感都是寄語在山水自然之間,人對自然沒有對抗沒有征服,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是和諧共生的,創作者用水墨動畫完美演繹了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巧妙傳達出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結語
回顧中國水墨動畫的歷程,我們看到中國水墨動畫因為受制于技術革新和成本壓力止步不前,使得中國水墨動畫的巔峰時刻僅僅停留在中國動畫史上的一頁,這是極為讓人扼腕嘆息的,所以在中國動畫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將技術和藝術同時重視起來,在發展藝術的同時也要推進技術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吸收水墨動畫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中國水墨動畫是20世紀60年代我國優秀的影視藝術,不僅僅是在技術上做了創新性的嘗試,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值得肯定。其蘊含著華夏大地悠久的思想文明,凝結著民族深厚的美學理想,富含中國人深厚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動畫史上動人的一頁篇章。在水墨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動畫獨有的意境之美和中和之美,這種植根于民族深處獨特的美學是值得繼續發掘和繼承的,希望中國動畫可以在中國水墨動畫的基石上再創新的輝煌。
注釋:
① 徐慎撰,徐鉉校訂.愚若注音.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② 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二聯出版社,2013.
③ 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1985.
④ 【奧】維特根斯坦,郭英譯.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⑤陳鼓應.莊了·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⑥ 黃壽褀,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⑦ 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⑧《諸了集成》之《墨了閑詁》[M].上海:上海書店,1986.
⑨ 《諸了集成)之《荀了集解》[M].上海:上海書店,1986.
⑩《諸了集成》之《管了校正》[M].上海:上海書店,1986.
?陳鼓應.莊了今注今譯中華書局[M].1983.
369350190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