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原 王鳳
摘要:古詩詞之外的各類古代文學經典與現代流行歌曲融合主要有三種方式:現代流行歌曲詮釋古代文學經典的主旨、顛覆古代文學經典的主旨、取材于古代諸子散文等文學經典。21世紀以來,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是二者融合的主要原因。從古詩詞中化用句子、詞語、意象或用作歌詞,或用作曲目,它們在新的文本環境中一般會產生新的含義。
關鍵詞:文學經典流行歌曲融合新生義影視藝術四大名著諸子散文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旦逐漸“熱潮”化,歌壇創作的“傳統文化意識”越發濃厚,學界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于古詩詞與流行歌曲關聯的研究成果。考察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流行歌曲的創作實際發現,不僅僅是古詩詞,其實一些諸如古代小說戲曲、民間傳說、古代諸子散文、史傳散文、政論散文等各類古代文學經典,亦與現代流行歌曲發生了融合,但學界鮮有關注;再者,古代文學經典融入流行歌曲之后,其原義往往不是被直接承繼,而是在新的歌詞文本中產生了新的含義,這一現象亦一直為學界所忽略。鑒于此,擬就以上兩個問題做些探討,希望對學界之前的相關研究有所補充和開拓,對流行歌曲的詞、曲作者如何通過歌曲創作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創作出更為優秀的音樂作品有所啟發。
何謂“古代文學經典”?指一直流傳至今為大多數讀者所欣賞與傳承的古代文學著作或古代文學作品,或因其表達的思想情感能引起跨時代的共鳴,或因其藝術成就具有不朽的典范性。何謂“流行歌曲”?從廣義上言,指在一定時代被大眾廣泛欣賞或傳唱的歌曲,包括流行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等各種唱法的歌曲;從狹義上言,指用流行唱法(也稱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其符合大眾的音樂審美習慣,具通俗性、時代性、流行性的特點,是一種音樂體裁,區別于原生態唱法、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戲劇唱法的歌曲。本文所論流行歌曲指前者。本文主要采用歸納法、文本解讀法為主進行研究,但由于各類流行歌曲的數量異常豐富,實難窮舉,故僅選用若干代表性的例證進行分析、論證。
一、詩詞以外各體古代文學經典與現代流行歌曲的融合
古典小說、古代民間傳說、先秦諸子散文等文學經典與現代流行歌曲融合形式與原因。
1.現代流行歌曲詮釋古代文學經典的主旨
隨著我國影視藝術的興起,從1983年電視劇《西游記》的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問世開始,以“四大名著”為代表一批古典小說先后被改編成電視劇,現代流行歌曲便應運而生地與多類古代文學經典發生了或深或淺的融合。其融合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影視藝術及影視產業發展的需求。當時處于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歷史時期,傳統文化尚未回歸,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但流行歌曲創作還處在摸索階段,因此,除影視藝術及影視產業發展需要這個因素外,不存在促成它們融合的其它因素。其實,在整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與古代文學經典等傳統文化發生的關聯都只有這個原因。
影視主題歌主要是通過對原著主題的闡釋進行融合的。它凝練了影視作品的主旨,也就是凝練了其所改編的小說的主旨,同時其旋律承載著小說的情緒。主題歌的主旨是詞曲作者在對小說原作理解基礎上對其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的產物,因此,主題歌的主旨帶有詞曲作者的主觀色彩。由于歌詞篇幅短小,涵蓋信息有限,加之其主旨囿于詞曲作者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歌曲只能表達原作主題的某一方面,也可能是核心主題,也可能是次要主題。
歌曲《敢問路在何方》以敘述為主,歌詞凝練而富有哲理。其詞云:“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風雨雷電任叱咤,一路高歌向天涯”,回答了《西游記》的主旨,即歌頌了“師徒四人”為實現“西天取經”理想,不畏艱險、勇于斗爭、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歌曲最后唱到“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是詞作者對原著主旨的新的理解,很有哲理。其實,《西游記》蘊含的主題較為豐富,如“三教合一”主題、“追求人性自由和自我價值”主題等?,主題歌是無法將其完全包含進去的。作于1984年的歌曲《枉凝眉》是電視劇《紅樓夢》的主題歌,由現代曲作家王立平先選定曹雪芹的《枉凝眉》詞再譜曲而成。據說,在確定《枉凝眉》歌詞之前,也有其它候選歌詞,他經過再三斟酌,認為《枉凝眉》最契合《紅樓夢》主題和韻味,故最終確定下來。“枉”白費,徒勞;“凝眉”眉頭緊鎖,喻哀傷。“枉凝眉”是說寶玉、黛玉為愛而產生的哀傷是徒勞的,正如歌曲所唱“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揭示出寶、黛愛情終被封建家長無情毀滅的悲劇主題。其曲調與歌詞相得益彰,如泣如訴,渲染出濃重的悲凄色彩。當然,《紅樓夢》也具有豐富的主題③,其主題歌也只唱出了其核心主題。再如,《好漢歌》詮釋了《水滸傳》的主旨,《青城山下白素貞》民間傳說《雷峰塔傳奇》或《白蛇傳》的主旨。
在上述影視歌曲的影響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取材于民間傳說、短篇白話小說的流行歌曲,或以敘事為主,或以抒情見長。如歌曲《化蝶》取材于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具備原故事的基本情節,充滿浪漫色彩。《夫妻雙雙把家還》是一首戲歌,最為人熟知,傳唱度極高,其直接選自黃梅戲《天仙配》的部分唱段,抒發了七仙女、董永擺脫勞役后返家途中無比歡喜的心情,同時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歌曲《千古絕唱》則由多種題材的多個愛情絕唱組成,依次有《孟姜女哭長城》《西廂記》《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雷峰塔傳奇》或《白蛇傳》《紅樓夢》。
2.現代流行歌曲顛覆古代文學經典的主旨
影視主題歌的主旨是詞曲作者在對小說原作理解基礎上對其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的產物,帶有主觀色彩,其實,取材于古代小說、傳說、戲劇的一般流行歌曲的主旨亦作如此觀。由于現在流行歌曲的詞曲作者或者選詞者,生活在現代文化環境中,有時難免將其主觀判斷強加于原作,造成對原作主題的誤讀,甚至顛覆性的解讀,如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尋找西門慶》就屬于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下,流行歌曲與其取材的原作之間的關聯只是淺層次的某些“材料”層次的融合,實則是對文學經典主旨的反叛。
《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顛覆原作主旨歌曲中的典型。作于1991年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主題歌。其歌詞選自明楊慎《歷代史略詞話》(《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臨江仙]《滾滾長江》④。此詞本與《三國演義》毫無關聯,清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置于卷首,首次將二者關聯起來。毛氏出于何種考慮,不得而知,也許他們認為它反映了《三國演義》的主題。1991年拍攝《三國演義》時,經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譜曲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成了其主題曲。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主旨是什么?與《三國演義》的主旨吻合嗎?其詞上片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突出一個“空”子;下片云:“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刻畫了江渚上與“秋月”“春風”“濁酒”相伴的漁、樵形象,突出了“喜”和“笑”二字。上下片形成鮮明對比。這首主題歌的意思很清楚,表達了作者無爭于“是非成敗”的人生態度,以及對漁樵閑適、隱逸、喜樂生活狀態的推崇,實則暗含了反戰思想、否定以打打殺殺建立功名的思想。很顯然,它完全顛覆了《三國演義》“對于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的主旨。其曲調氣勢雄渾,古樸蒼涼與以戰爭為主的《三國演義》原著的情緒相當吻合,但與歌詞的“喜”“笑”情感和隱逸主旨實在齟齬不合。由此觀點出發,以《滾滾長江東逝水》為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應該是一個失誤。這個失誤很可能是受毛宗崗父子誤導所致。
3.現代流行歌曲取材于先秦諸子散文等文學經典
21世紀以來,傳統文化經歷了百年的被否定之后開始回歸,重新得到認可而被傳承。2012年以后,歌曲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意識越來越濃。不僅催生了大量與古詩詞相關聯的歌曲,也催生了一定數量的與諸子散文融合的歌曲。
《厚德載物》是一首具有濃郁傳統文化色彩的流行歌曲。作者何靜在其微博中披露這首歌的創作背景與創作意圖說:“我女兒入學時……(校長)請為學校寫歌,我就寫了這首歌。希望孩子們懂得孝順父母、尊重老師、知恩圖報。”其曲目“厚德載物”和歌詞“地勢坤”均出自《易經·坤卦·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為貴”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出自《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百善之中孝為先”出自清王永彬《圍爐夜話》:“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⑧“師法天地”出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出自《易經》的哲理。歌曲《知足者常樂》中“知足常樂”與“奢望是禍”兩句歌詞,從詞語和詞義來看其最早源頭應是《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還記得他曾說》是央視“經典詠流傳”欄目推出的一首流行歌曲。其歌詞的主體取自《論語》中關于為學、盡孝、做人等方面的經典名句,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諸子散文也是哲理散文,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對啟迪智慧、修養德行最有益,但審美性稍差。建議流行歌曲的詞曲作者應加大這方面歌曲的創作。
21世紀以來,流行歌曲與古代文學經典的融合原因是多方面的⑨,其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是主要原因,此外還有提升流行歌曲審美品位的需要,后世文學對前代文學的繼承是文學發展的規律之一等。
二、古詩詞與流行歌曲融合產生的新義
有目共睹,學界對古詩詞與流行歌曲融合的形式多有討論?,如古詩詞直接譜以現代流行曲調、流行歌曲化用古詩詞的句子、詞匯或意象、流行歌曲借鑒古詩詞的創作構思(原理)、流行歌曲“古詩詞韻味”化、流行歌曲承繼古詩詞的主題、創作手法等等。這些都是對二者關聯問題的有益探討,但仍留有空白,就化用古詩詞在流行歌曲中產生的新義,以及流行歌曲曲目與古詩詞的融合問題作以簡單討論。
流行歌曲從古詩詞中化用句子、詞語、意象時,由于它們參與了新文本的構建,必須為新歌曲的主題服務,因此在新的文本環境中一般會產生新的含義。當然,也有承襲原義的情況:
歌曲《女人花》有歌詞云:“花開不多時,堪折直須折,女人如花花似夢”,其中“堪折直須折”句出自唐代杜秋娘《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此句在前文中以花喻人,表達了女人對愛情的渴望;而其在后文中是一個類比,表達的是青年人要惜時進取之意。歌曲《新鴛鴦蝴蝶夢》有歌詞云:“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其出自李白《宣州謝姚樓餞別校書叔云》的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兩者都寫人生“煩愁”之多,但前者是指人們難以知足的欲望引起的煩愁,而后者是指李白個人懷才不遇的煩憂。歌曲《濤聲依舊》有歌詞云:“帶走一盞漁火”“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流連的鐘聲”“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等,其中的“漁火”“楓橋”“鐘聲”“落月”“啼烏”“風霜”“月夜”“客船”等意象,無疑來自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唐詩中的佳品,抒寫旅人的愁緒,意境凄冷幽靜。《濤聲依舊》寫一對曾經的戀人久別重逢的故事。歌曲將這些意象敷衍成一對曾經的戀人往日約會的美好環境,但這個“依舊”的環境與現在“不見”的愛情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物是情非的惆悵情緒。這些意象由于在歌曲中承擔著敘述的功能,旦分布零散,已不能像在原作那樣形成畫面感和意境美。可以看出,這些化用在新文本中都產生了新意,不僅表情達意貼切、自然,還使現在流行歌曲帶上了淡淡的古韻美、典雅美,提高了審美層次。這種化用之妙值得提倡。有的流行歌曲歌詞就不可取了,如《東風破》“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痩”,雖然化用了古詩歌的常用意象,但這些意象在整首歌中并沒有什么含蓄的深義可言,而是給人直白、凌亂、游離之感。
一些具有傳承傳統文化使命感的詞作者為了突出歌曲的“傳統文化意識”直接用古詩詞中的詞句作流行歌曲的曲目。茲舉數例如下:
《剪不斷,理還亂》的曲目取自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剪不斷,理還亂”在前者中指對一段背叛的愛情產生的糾結情緒,在后者中指李煜內心揮之不去的無盡的亡國之痛。《愿得一人心》的曲目取自漢樂府《白頭吟》:“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二者均表達對一心一意的愛情的渴望。曲目中“一人心”沒有原作中“一心人”巧妙,因為后者強調了情感的專一。《執子之手》的曲目取自《詩經·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卷珠簾》的曲目雖與多首唐宋詩詞中的句子相同,但其取自李白《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噸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二者所言“卷珠簾”均寫女子卷起珠簾盼望情人歸來,抒發女子相思之情。用古詩詞作曲目,簡潔、凝練、典雅,使人印象深刻。
結語
綜上所論,可得出如下認識:
1. 古代各體文學經典與現代流行歌曲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現代影視流行歌曲詮釋與其關聯的古代文學經典原作的某一主旨,現代影視流行歌曲顛覆與其關聯的古代文學經典原作的主旨,現代流行歌曲取材于古代諸子散文等文學經典的部分句子、部分段落或故事梗概。其融合之因,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表現為影視藝術及影視產業發需要;21世紀以來主要表現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凡是與古代經典名著關聯的影視流行歌曲,都應忠于其主旨。
2. 現代流行歌曲的曲目取自古詩詞的句子這種融合的形式,是由詞作者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傳統文化創作意識”使然。流行歌曲從古詩詞中化用句子、詞語、意象或用作歌詞,或用作曲目,在新的文本環境中一般會產生新的含義。
3. 將古代文學經典與流行歌曲融合是詞曲作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當下,此類流行歌曲的創作應注意以下問題:流行歌曲的主旨、情感基調,應忠于文學經典,不可悖逆之;流行歌曲借鑒或化用古代文學經典的相關元素,包括構思、意境、意象、詞語、成句等,應力求自然渾成,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注釋:
①③⑥⑦黃霖,袁世碩.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1-135,306-311,23,50。
②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82.
④⑤楊慎.楊慎詞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39,239.
⑧王永彬.圍爐夜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8:84.
⑨⑩徐中原.現代流行歌曲對《詩經》的接受[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65-66,60-65.
394350058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