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哲
摘要:劉莊的《鋼琴變奏曲》是我國當代早期鋼琴變奏曲創作的代表性佳作之一,描寫的音樂情景主要是春枚、夏忙、秋收、冬敘。劉莊的《鋼琴變奏曲》主題取自山東民歌“沂蒙小調”采用自由變奏手法寫成,形成“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樂段,旋律婉轉優美,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在曲式結構上,《鋼琴變奏曲》將八個變奏和尾聲有機組合,運用變奏分組手法,與三部曲式結合一體,形成內涵豐富的變奏,以及優美的民歌音調主題旋律。《鋼琴變奏曲》是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極富民族性與藝術性,生動描述沂蒙山一年四季的美好風光,抒發對新生活的贊美,對家鄉美麗風景的贊美,歌唱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關鍵詞:劉莊鋼琴變奏曲曲式結構音樂內涵
20世紀初,西方音樂文化傳入我國,促使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30至40年代,我國青年作曲家們掌握了西方作曲技術,創作出許多世界聞名的中國風格鋼琴曲,這一初創時期,代表著我國鋼琴創作不再只是借鑒西方創作技法。50至70年代,我國的作曲家們,充分利用鋼琴創作技法,與中西方音樂文化相融合,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興盛,創作出許多中國風格鋼琴曲,帶有鮮明的民族音樂性格。創作者們廣泛運用民族音樂曲調的樂曲主題,涌現出許多相關鋼琴作品。其中包括劉莊的《鋼琴變奏曲》。劉莊作為我國培養的第一代作曲家,綜合不同地域的民歌音調,進行鋼琴曲創作。在創作中,使用西方創作技法,結合傳統的民族音樂特色,推動中國鋼琴音樂向世界的邁進。
一、劉莊《鋼琴變奏曲》的創作背景及主題分析
《沂蒙山小調》創作于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1940年,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建立后不久,當時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在沂蒙民間曲調的基礎上,團員李林加工譜成曲調,阮若珊作詞,創作《沂蒙山小調》,配合抗日軍民痛擊“黃沙會”。《沂蒙山小調》與沂蒙山的名字緊密聯系,贊頌了沂蒙山的秀麗風光,曲調悠揚婉轉,歌詞樸實生動,富有藝術感染力、生命力?。
多年來,《沂蒙山小調》激勵著人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沂蒙山小調》成為老區人民開拓進取、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1956年,作曲家劉莊根據《沂蒙山小調》的主題,創作《鋼琴變奏曲》,結合西方創作技法,充分應用自由變奏手法。劉莊一生致力于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劉莊的《鋼琴變奏曲》是中國民族音樂風格自由變奏的代表性作品,作品由八個變奏、一個主題、一個尾聲組成?。融合山東民歌小調,以及西方創作技法和器樂形
式,表現中國民族音樂的意蘊、山東民歌的樸實無華、山東沂蒙山的美麗風光。劉莊的《鋼琴變奏曲》調式為F徵調式,主題用4/4拍寫成,長度為8小節,速度為稍慢的中板。曲式結構是四句頭的樂段,描寫早春形象,屬于甜美抒情的女高音獨唱類型,旋律人聲可唱性強,音區、音域適中,是一支原有民歌旋律③。主題的結構方正,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有起承的意味,第三樂句做承接發展,第四樂句再現主題音調。主題民歌主要和聲是民族化和聲,樸素處理,在原有的民歌音調上,色彩性配置簡潔、單純,突出主題。調式上音區密集,強調縱向化和聲。突出原民歌的歌唱性特點,抒情優美。
二、??? 曲式結構分析
劉莊的《鋼琴變奏曲》體現了本來的標題意義、民歌的原始歌詞,保持民歌的音調特點。除了主題及尾聲,全曲共八個變奏。有機的組合八個變奏和尾聲,展現“春牧”“夏忙”“秋收”“冬敘”。《鋼琴變奏曲》格調明朗樸素,充分發揮主題樂意,歌唱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變奏曲式為《鋼琴變奏曲》的曲式結構④。主題與變奏一、變奏二、變奏三,音樂形象為春牧,表現春天的氣息,春光明媚,溪流潺潺,樹木蒼翠,云繞山間。整個首部有天真孩童的嬉戲場景,有春耕的場面,有冰雪融、麥草綠的景象,很好地表現了沂蒙山的美景,并且有中國音調的“牧童”形象。夏忙音樂情景為變奏四、變奏五和變奏六。秋收的音樂情景為變奏七。冬敘的音樂情景,為變奏八和尾聲。
三、??? 各變奏部分音樂內涵與創作風格綜合分析
1.變奏一
變奏一保持主題的音域、音區。演奏時,旋律聲部從一個聲部轉變為兩個聲部。每小節的第一拍和第三拍的二分音符,需要保持充分的時值。在如春風楊柳的伴奏聲部背景下,開始女聲二重唱。具有女聲“重唱”的性質。均勻的八分流動音符,為伴奏織體。低聲部連貫而流動。旋律高聲部與重唱的低聲部遙相呼應,情緒歡快,高聲部保持主題聲部的歌唱性。保持主題部分特色的純五度。同時增加純八度音程?。曲式結構改變為單二部曲式。提升單純寧靜的音樂意境。變奏一是主題段的延伸,情緒稍活躍,描寫一股暖意自心田涌出,繼承、鞏固并拓展主題。變奏一為F徵調式,旋律變奏采用簡化手法,簡化主題旋律的形式,保持樂句的落音、結構的支點音、走向。同時運用了等時值律動,進一步推進音樂,比主題呈現時更加激動。最后以F宮結束。
2. 變奏二
變奏二曲式結構回到對比式,以跳躍式進入。調式調性改變為F宮調式,音區移高,變為2/4拍。充滿生氣、速度活躍的小快板。變奏二準確刻畫“兒童”音樂形象,表現兒童的歡樂舞蹈。變奏二旋律的音調,四度音程成為發展的重點。應用主題第一樂句的動機、其他樂句一些因素。利用連續四度頓音,八度琶音,跳躍式的節奏,使音樂具有活潑朝氣。
3. 變奏三
變奏二、變奏三屬于同一兒童音樂形象。變奏三是變奏二的發展。變奏三速度再次加快,音區轉到高音區。變奏三是主題旋律的加花裝飾,織體密度增加,調式回歸到F徵調式。旋律聲部三十二分音符一氣呵成。每8小節為一段,組成單三部曲式。三段間力度存在很大的強弱對比。左手是跳躍式的伴奏,連續的和弦半分解組成。表現牧童的愉快心情。與賀綠汀《牧童短笛》的“中部-對比段”音樂類似?。和聲上由徵、羽、商組成1-3小節和弦。角、徵、羽組成5-8小節。牧童洋溢著心中的歡樂,帶著悠揚的笛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變奏三F徵調式,旋律華麗流暢,主題緊縮。情緒上更加的熱烈活躍。從主題到變奏三,調性、主題材料一致,遞進式增長,一氣呵成。
4. 變奏四
變奏四具有很強的律動感,采用男性化樸實的倒影主題。變奏四是新的派生主題,回到開始較慢的行板速度。倒影主題加強重音,改為2/4節拍,音調四度下行,抒情中添加力度。使柔和性的主題變得厚實。織體是一首“男生合唱”,合唱式和聲,音區也相應降低。曲式結構有進行曲的特點,三大句樂段和補充組成。主題經過節奏變化、倒影,表現力量從四面八方聚集,有勞動號子的特點。變奏四屮宮調式,旋律的律動比主題快了一倍,采用倒影的手法。以F音為軸,自由倒影處理旋,進一步深化主題旋律。
5. 變奏五
變奏五有典型的對比式三聲中部特點。變奏五速度加快,與變奏四主題相同,是變奏四的繼續展開。變奏五調性為兩個升號的D調。曲式結構明顯的三聲部卡農的特點。體裁上有進
110
行曲的特點。各聲部主題清晰,形成逐漸緊張的熱烈情緒⑦。用跳音與f”的力度,形成鮮明的節奏,音樂富有動力性,此起彼伏,你追我趕。變奏五D宮調式,進一步發展倒影樂句,采用三聲部自由卡農式的復調手法,情緒逐步高漲,引向下一變奏。
6. 變奏六
在緊張熱烈的勞動后,變奏六抒發出新的民歌,在調號、調性上做了派生處理,采用新對比主題。第一部分為前8小節。中前4小節為中句。后3小節為再現句。猶如詩人望著將要豐收的麥地感嘆。抒情歌唱性的主題達到全曲的高潮。全曲第二次使用分解和弦,產生搖曳的感覺,應用大山型起伏旋律。左手聲部表現音樂形象麥浪翻滾、平疇千里,分解和弦節奏均勻而清晰。右手八度旋律聲部飽滿抒情。共同表現喜悅的心情。變奏六D宮調式,與原民歌主題密切聯系。旋律為A徵調式,曲調移至主調F徵。變奏四到變奏六,與前面的變奏劃分開,運用主題倒影的變奏手法,產生對比。
7. 變奏七
變奏七G羽調式開始,C羽結束。快速的進行,頻繁變換的調性,改變音樂形象。使用裁截的手法,結合音型式的節奏與主題旋律片段。變奏七表現充滿活力的秋收勞動情景,麥粒在空中飛舞歌唱。主要旋律來自左手聲部。變奏七是和諧、跳躍的托卡塔。是全曲中的一個最大變奏。主題音調與原主題關系密切。調式為C商調式,曲式為單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22小節,表現打麥場的繁忙。第二部分10小節,每兩小節開頭慢起而快進,旋律起伏,活潑的分解音型,突出每組連續最高音的旋律,就像踏著舞步豐收的快樂。然后開始是八度的重復,進入第三部分19小節。前半部分音區降低,左手旋律雄渾有力。隨后漸強減弱力度強烈對比。突出每組三連音的第一、二個音。表現打麥過程中,打麥機的轉動聲音。
8. 變奏八
冬季或春節應是人們休閑歡娛的日子,變奏八為兒童舞曲,單三部曲式,中速、稍快,描寫兒童歡樂的歌聲。變奏八B宮調式。變奏八第一部分旋律聲部流暢,富于歌詞性,演奏時一、二拍強位休止節奏準確。為敲鑼打鼓的活躍節奏。第二部分表現兒童歡樂的心情,在節日里歡喜的戶外圖景。伴奏聲部跳音、旋律聲部具有很強的顆粒感。第三部分回歸主題,節拍為2/4拍,音樂有鑼鼓點、戲曲曲牌節奏的特點,表達農忙過后的身心放松。右手旋律模仿嗩響風趣、豪爽,或者板胡。左手為打擊樂音型。漸弱、漸慢,與結尾段銜接,表現農忙過后唱大戲的情景,有意擾未盡之感。
9. 尾聲
尾聲F徵調式,對全曲綜合概括,具有一定的描繪性,是民歌主題的再現,使主題形象樸實、安靜。伴奏背景應用持續音式的等時值律動。第18小節以倒轉的手法再現,有變奏一特點的音調與結構。13小節處,有變奏四中的音樂材料。第9小節有類似變奏七的節奏及旋律。變奏九為尾聲,曲式結構是再現的單兩部曲式結構。右手聲部再現沂蒙山小調主題。左手聲部似喃喃低語,似涓涓細流,出現十六分節奏織體。表現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織體和主題原樣平鋪直述。十六分音符節奏均勻而連貫,低聲部充分保持低音長音。句法結構方正,表現冬季圍爐親切談心,也有戶外兒童們的鑼鼓聲。為表達來自遠方的、飄忽不定的效果,兩次歌聲使用變節奏的弱性終止。描繪戶外傳來的歌聲“尾子”。尾聲部分使用春天的織體。整體上表現了一家人幸福的圍爐敘談,小調聲優美,環境安寧,春天快要來臨。變奏八與尾聲部分,有較明顯的再現意味,再現主題輪廓。
四、《鋼琴變奏曲》演奏技巧
1. 觸鍵與力度
觸鍵的技巧、力度的控制,在《鋼琴變奏曲》的各個變奏中都有不同。主題部分演奏不能過強,注意聲音圓潤,從“mf”(中強)開始。手腕提起,然后自然下落。變奏一結尾句有漸弱的處理,需要勻速減弱。變奏二漸強的處理要均勻緩慢。不能有明顯的突弱感、突強感。變奏三是強、弱、強的安排,演奏時,要有明顯對比的力度變化。變奏四開頭是“mp”(中弱)。清晰而又稍弱。演奏者指尖輕輕觸鍵,手腕慢慢提起。變奏五包含多個聲部,并且是不相同的力度。重點突出旋律聲部的高聲部⑨。抓住每個音,同時將力量放下來,把琴鍵扣住。低聲部抓住每一個音符,將手臂力量放下來。中聲部手指盡量貼鍵演奏,不能蓋過旋律聲部。變奏六左手是分解和弦,右手是柱式和弦。左手用力不能過大,每個音要彈清楚,避免突出某個音。右手保持同步,手指下力均勻。變奏七托卡塔式音型,輕盈自然,避免過于機械化,右手食指、左手大拇指力量大,突出旋律音。變奏八中,注意強弱規律,力度不能過重,左手音型出現在弱位。
2. 音色與踏板
踏板的運用十分關鍵,演奏劉莊《鋼琴變奏曲》要注意踏板合理,踏板與音色的體現直接相關。不使用踏板,無法保證音樂的流暢性,以及和聲的清晰度。演奏變奏三,保證音色清晰,踩下延音踏板后,上下迅速地移動一兩次,清除不必要的音,防止各種音糅雜在一起。變奏六音符較多,踏板使用時,注意換踏板的時機。保持整體的流暢性,避免音樂分節。在下一處連音彈奏之前換好踏板。變奏七中,突出第一拍的旋律重音,不影響跳躍性節奏。每小節第一拍處,快速的踩放踏板。變奏八中,要使旋律線條更加清晰,踏板的運用依據和聲的變化進行合理調整,避免過度疊加和弦音響,出現旋律模糊的問題。
3. 節奏與速度
節奏與速度對演奏十分重要。演奏主題部分要注意不能太慢,不能太快。標記為“Andentemoderato”。合理控制演奏的速度。變奏一標記是“Piumosso”,與主題形成合理對比,稍快的速度,同時注意避免產生突兀感,不能太過強烈。變奏二比上一個變奏速度更快一些,是一個小塊板。標記是“Allegretto”。變奏二表現活躍的氛圍,演奏時速度需要明顯變快。變奏三再次提速,是一個快板。速度標記是“Allegro”。演奏時注意整體的流暢性,以及節奏的均勻,快而不急。結尾處直到回到主題原速,速度勻速變慢,符合漸慢的標記。變奏四回到主題的速度,要與前一變奏自然過渡。做好結尾處的銜接。速度標記是“Andentemoderato”變奏五需要與變奏四形成強烈的對比,回到快板,速度標記是“Al-legro”變奏六速度變緩,但情緒上升。中速旦激動,標記是“Moderatoagitato”變奏七是全曲的高潮,為活躍的快板,標記是“Allegrovivace”。變奏七的音樂富有顆粒感,快速演奏,富有跳躍性的節奏。變奏八緩而不拖,回歸平靜的中板,標記是“Moderato”尾聲部分首尾呼應,回歸到主題的速度。尾聲安靜的行板,標記是“Andentetran-quillo”《鋼琴變奏曲》應用變奏曲的曲式,融合傳統音樂風格,充滿民族性、藝術性。《鋼琴變奏曲》織體搭配十分契合,速度安排張馳有道,具有充滿民間風情的音樂情感。融入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主題,成為民族鋼琴曲的代表之作。在演奏中需要準確把握節奏與速度、音色與踏板、觸鍵與力度,充分表達情感,完美演繹作品。
結語
劉莊《鋼琴變奏曲》充分發揮了鋼琴的特點,富于特性的個別音調,保持主題的結構輪廓,風格細膩流暢,使音樂的和聲、復調、轉調獲得極大的自由。運用嫻熟的變奏技法,將音樂從單線條變成多線條復合,從單色變成為多色,從平面變成為立體。很好的結合變奏曲式與三部曲式,發展《沂蒙山小調》的主題,描述沂蒙山一年四季的美好風光,抒發對生活的贊美。
注釋:
① 林艷.劉莊《鋼琴變奏曲》曲式分析[J].藝術科技,2019,32(7).
② 麻書豪.劉莊《鋼琴變奏曲》音樂創作分析[J].音樂創作,2016(7).
③ 潘曉玫.淺析劉莊《鋼琴變奏曲》的創作特色及曲式結構[J].北方音樂,2015(7).
④ 于紅.中兩音樂文化融匯——析山東民歌鋼琴改編曲《劉莊鋼琴變奏曲》[J].樂器,2012(2).
⑤孫洋.劉莊《變奏曲》的變奏手法研究[J].音樂時空,2014(21).
⑥ 寧勤亮.融合的情態美——析幾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變奏曲[J].藝術評論,2008(4).
⑦ 姜榕.中國鋼琴音樂及變奏曲的發展歷程管窺[J].黃河之聲,2019(19).
⑧ 袁莉.《劉莊鋼琴變奏曲》的音樂創作分析及演奏研究[J].藝術品鑒,2019(02Z).
⑨ 唐慧君.從劉莊鋼琴《變奏曲》創作技法探索沂蒙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明日風尚,2019(19).
33215019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