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課程、教學、評價一體化”的思路,測評改革可以有效地撬動教學改革走向深刻,這種影響可以實現學習內容組合的創新、實現教學時空的新構、實現學習方式和評價的變革。
【關鍵詞】綠色評價;教學變革;測評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3.07 ? 【文獻標志碼】【文章編號】
【作者簡介】柳小梅,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江蘇南通,226014)副校長,高級教師。
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以下簡稱“紫瑯一小”)立足“課程、教學、評價一體化”的思路,嘗試探索,創建了綠色評價——“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測評1.0版”,努力用測評改革來達成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和評價方向的一致,繼而撬動學校教學改革。
一、綠色評價撬動課堂教學內容變革
1.學科內拓展。
紫瑯一小綠色評價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是“學科+綜合”,追求學生“學識”和“學力”的同步提升。在綠色評價工具“紫瑯一小素質報告書”中明確制定學科評價的三個維度,即“知”“智”“致”,從學科基礎、學科品格、學科生活三個不同層次去考量學生的學科素養。考查的內容和標準是調控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杠桿,這樣的測量標準正是為了讓教師拓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窗外的世界”,學以致用。
2.學科間跨界。
“綜合性的項目”測試是測評內容之一,各學科圍繞一個主題素材,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因而,每一科教師都要有“跨界”的意識,在“家常課”中有意識地由此及彼,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會跨學科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數學課上,學習分數時引導學生關注音樂中的數學,音樂中的音高、音響、節拍、樂器等都與數學有關;學習平移、對稱、黃金分割等內容時,引導學生關注美術中的數學,了解美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在美術中的作用,更加理性地鑒賞美術作品;學習周長、速度、統計等內容時,引導學生關注體育運動中的數學,理解體育賽事的安排,了解在體育運動中,無論是運動本身還是與運動有關的很多事都蘊含著數學的原理。
3.項目化聚合。
學校“三有六善”的素養目標落地,六善目標的教學內容專門體現在項目學習中。如學生的表達和思維能力培養,學校在課表設計中專設了“思維小課”和“表達小課”。各科教師都可以上有自己學科特色的表達課和思維課。對標綜合性測評的主題,學校還在教學中專設“天地人項目”,同樣以項目化聚合的方式,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主題,進行創造性開發,融合各學科元素,聚焦紫瑯文化,拓展教育時空,提升核心素養,豐育家國情懷。
二、綠色評價撬動課堂教學時空變革
1.課堂教學時長的變革:課表上的“長短課”。
通常情況下,小學階段一節課的學習時長是40分鐘。紫瑯一小設置了20分鐘的“特色小課”、40分鐘的“學科中課”和60分鐘的“主題大課”。總時長不變,但長短課的設置更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重組,讓教學目標能更聚焦地得到落實。例如,原來每周2節40分鐘的作文課,現在改為一節60分鐘作文大課和20分鐘表達小課,60分鐘讓學生能寫完作文,20分鐘進行專題點評。在保證課程開足開全的基礎上,采用長短課堂進行教學,優化的課時設置更符合了教學需求,更契合兒童學習的實際。
2.課堂教學空間的變革:校園里的“學習場”。
綠色評價的形式是“書面+現場”,書面測評成績加現場測評成績合起來為該學科的最終成績。現場測評時,學校的“四大中心”“五行園地”“六善空間”,都設置了考場,整個校園處處都是學習場。“天地為教室,萬物皆我師”是學校高品質育人的環境理念,綠色測評空間的拓展進一步推動了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各大學習場的自覺性。一是更主動地利用空間環境的課程資源。例如,紫瑯一小擁有以“金、木、水、火、土”為意象“五行園地”,園中設置豐富的書法家作品,是游園時學習的對象。二是學校專設的八大學習場使用率更高。學校設有數字化言語學習場、數字化數學學習場、數字化美術學習場、童話演繹場等八大學習場,在學習場上課更便利、更有趣,對學生也更有吸引力。
三、綠色評價撬動課堂學習樣態探索
1.構建“3S課堂”學習形態的樣式。
綠色評價追求發揮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將教學評價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激發教與學的生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養。“3S”學習形態研究,即Self-direction(自我引導)、Socialization(團組討論)、Self-surpassing(自我超越)。“3S”學習形態基于“自學—互學—自悟”的學習流程,歷經“我—我們—我”的成長樣態。學生個體首先進行自我學習,接著進入小組、班級等學習團組,討論、碰撞、思辨,最后獲得生長,超越原先的自己,成為新的自己。從“初我”到“眾我”,再到“新我”“超我”,如此螺旋遞升,提升思維品質與能力,實現持續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
2.制定“3S課堂”學習形態的標準。
為使推進過程有抓手,學校制定“3S課堂”學習形態標準。課堂的學習樣態經歷從“嘗”到“商”再到“賞”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嘗”,側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試一試”,課堂形態為“自己想,自己說,自己做”;第二階段為“商”,側重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課堂形態為“看著聽,敞著想,接著說”;第三階段為“賞”,側重于學生展示個人或小組學習成果,在小組或全班“亮一亮”,課堂形態為“欣賞聽,個性說,更好做”。這樣的學習形態標準,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和“會學”,讓深度學習持續發生,切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3.推動“3S課堂”學習形態的研討。
教師層面的推進:學校以行政力量全面推動“3S課堂”研討的推進。校長、行政、骨干教師首先下水,上先行探索課。全體教師進行現場感受,浸潤式參與。同時,進行現場錄制,后期截取片段進行專題式深度研討。從學校所有學科組到每一個班級,進行科學規劃,有序推進。
學生層面的推進:首先,從課堂的預備鈴聲開始營造氛圍。課堂鈴聲都是學生自己個性化的作品,但有意識植入“3S課堂”的“廣告”,例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五(1)班周然同學提醒大家:‘3S’精彩課堂即將開始,讓我們試一試、議一議、亮一亮,爭當課堂小主人!”其次,重視課堂的規范用語的訓練,如“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們準備這樣匯報”“你說呢”“我是這么想的”。最后重視課堂合作習慣的培養,如人人參與討論的習慣,商討時的姿勢、眼神、語氣等。“3S”課堂學習樣態讓學生入耳、入心、入腦,全體師生沉浸在真研究、真落實、真推進的研究之中。
四、綠色評價撬動課堂學習評價變革
1.學習評價: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
綠色評價測評既有學期末的終結性評價也有平時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需要教師每天進行“3S課堂”學習的“打卡”記錄,跟進記錄班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對階段性評價的情況也要隨時進行記錄匯總。綠色測評的對象既有個體也有團體,因而在日常學習中,小組評價顯得更有必要研究。例如,教師利用相關軟件,以小組為單位即時評分,不同水平層次的組員做匯報時賦不同的分數,組長匯報得分低,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同學代表匯報則可得分高。
2.教學評價:從關注“教”走向關注“學”。
學校根據課堂教學的要求及制定測評工具的原則與方法,設計了課堂教學評價表,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在這張評價表中,學生表現占70%,教師表現占20%,側重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如何探究、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等行為表現,同時也關注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如何激勵引導學生,基突出“學”的價值。
38545019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