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青
[摘? ?要]“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是開展幼兒勞動教育的一種創新形式,在提升幼兒綜合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增強社會角色感知三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其課程構建遵循教育性、生活性、自然性三大原則,課程編制主要包括目標引領、內容設置、跟蹤記錄、成效評價四個方面。親子種植活動課程從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等方面體現出了綜合育人價值。
[關鍵詞]幼兒勞動教育;課程構建;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
勞動是人類現實及未來生活中的一種必然生存方式,是產生人類直接經驗的主要途徑,對兒童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的一種創新嘗試,“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以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為基本遵循,以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和活動中心說為理論基礎,打破傳統的課堂中心論、學校中心論,通過開辟“家庭試驗田”,拓展豐富有意義的活動內容,輔以科學合理的個性化指導,打造了具備一定教育意義的家園環境,豐富了幼兒園活動課程內容,拓寬了幼兒園活動課堂的范圍,充實了幼兒園活動教學方式方法,促進了幼兒更加全面地發展,同時增進了家園認同,帶動形成了更為健康活潑的家園關系。但是,梳理相關研究發現,此類課程目前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對于課程的認知理解、作用地位和效果評價等,都還不夠成熟。因此,研發“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對探索構建幼兒勞動教育特色課程,推動幼兒園勞動教育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構建的意義
1.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
一種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課程具有長期性和延續性,需要幼兒與家長通過較長時間的堅持才能完成種植任務,等到“開花結果”。觀察發現,通過長期不間斷的種植體驗,幼兒經歷了“感受勞動本身的不易—體會勞動者的艱辛—認識勞動的價值意義—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吃苦耐勞品質”的身心體驗,對生活勞動的基本認知、情感體驗和意志表達等逐漸細化、深化、強化。《幼兒園“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家長觀察記錄表》顯示,通過種植,幼兒感受最深的詞包括“堅持”“吃苦”“責任心”“愛心”等,一些幼兒能夠頂著太陽或冒著風雨揮灑汗水,堅持細心呵護好“家庭實驗田”里的一草一木,堅持做好設定的課程任務,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了不畏艱辛、不怕困難、鍥而不舍的意志品格。
2.促進身心發展,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課程是一項綜合性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它可以促進幼兒大小肌肉動作反應、粗細動作把控能力的發展,使其身體發育更健康,語言表達能力、觀察模仿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等更加完善。與園區內的其他游戲活動不同,幼兒在該課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是真實的問題、自然的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都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識,需要家園共同主動探尋、研究和思考,因此,課程在提高幼兒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3.增強社會角色感知,提升幼兒人際交往能力
“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課程不僅可以促進幼兒健康發育、提升動手能力,還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即通過解決各類現實問題,增強幼兒的對于勞動職業的切身感知和體驗,深化對社會職業角色的認同,主動進行同伴交往、融入社會,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如“菜地分布圖”設計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嘗試分割、設計菜地,自然地扮演著“設計師”“施工者”的角色,通過與父母、教師的溝通探討,既幫助他們逐步意識到有計劃做事的重要性,也鍛煉了合作、溝通、協調等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的構建原則
1.教育性原則
陳鶴琴先生認為,課程應為教育目標服務,因此,教育性原則成為課程編制的必備原則之一[1]。教育性原則需要充分考慮幼兒身體、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受教育需求,幫助幼兒鍛煉健康體格、養成良好習慣、培育優秀品質等。“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的構建始終遵循這一原則,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注重以體力勞動為主,促進手腦并用,保障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幼兒親歷勞動過程,以提升育人實效性,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養成。
2.生活性原則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課程設置要考慮讓兒童掌握一些生活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認為生活即教育,提倡活動課程,支持在課程中復演社會生活中某種工作的活動方式,幫助兒童在做中學[2]。“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通過設計“我們一起來翻土”“設計種植計劃”“如何播種”“開始播種啦”等一系列貼近現實生活勞動的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回歸現實生活、體驗勞作的艱辛與樂趣,達到在生活中做、在生活中學的目的。
3.自然性原則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當遵循自然,順應兒童的天性,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回歸自然、遵從天性應當成為教育的根本原則[3]。“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感知覺特點、注意力特征等,科學合理設置勞動內容,引導幼兒們親自參與自然勞作,從作物的播種、發芽、施肥、成長、開花、結果等自然成長過程中,深刻體會大自然的奧妙與神奇,收獲對生命成長的喜悅和感動,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的設計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圍繞實現教育目標提出了學校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要點,即明確預期課程目標、實現課程目標的條件內容、實現課程目標的組織形式以及課程目標的成效評價,并提出了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步驟: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4]。“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設計以泰勒提出的四個原則為參照,確定了“目標引領、內容設置、跟蹤記錄、成效評價”四個核心步驟,推動課程科學有序地實施。
1.目標引領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及要求,課程從知識層面、技能層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設定了課程目標。一是知識層面目標:認識種植工具,了解種子的分類、種植秘密、種植方法、播種理論和基礎知識等;二是技能層面目標:學習使用鏟子、鋤頭等工具進行翻土,學習、掌握翻土的技巧,識別各類農作物,掌握基本合作交流、表達溝通的語言技巧等;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促進幼兒知情意發展,激發幼兒對自然和社會的好奇心,促進幼兒主動勞動,養成熱愛自然與生活勞動的原始興趣,逐步培養幼兒不怕苦、會合作等良好品質。
2.內容設置
課程設置分為準備種植、開始種植、種植管理、收割成果四個階段。準備種植階段包括“我們一起來翻土”“設計種植計劃”“如何播種”三個活動;開始種植階段包括“浸泡種子”“直接撒種”“種苗”三個活動;種植管理階段包括“田間管理”“澆水施肥”“抵御病蟲害”三個活動;收割成果階段包括“采摘技巧”“成果展示”“成果分享”三個活動。
3.跟蹤記錄
設計“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幼兒/家長2張觀察記錄表,包括觀察內容和具體描述兩個記錄維度,詳細記錄課程期間幼兒和家長的成長心路歷程。幼兒記錄包括天氣、澆水、松土、除蟲、除草、施肥、生長情況七個方面;家長記錄包括“您的孩子做了什么(動作發展、持續時間等)”“您的孩子說了什么”“您的孩子情緒如何(興趣、參與度)”“您的孩子進步情況”四個方面。
4.成效評價
通過記錄表對幼兒參與本課程的身心體驗進行深度分析,包括身體動作的發育、感知覺的發展、注意力的培養、情緒的變化、興趣愛好的培養、道德品質的養成等,達到對課程以評促建、持續改進的目的。
四、“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的成果
分析“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的跟蹤記錄發現,課程有力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發展,體現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是以勞樹德。調查發現,課程的實施對幼兒愛心、同情心、責任感、意志力的養成等方面效果明顯。如看到種子破土而出,幼兒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有了照顧小苗成長的愛心擔當;移栽和播種的復雜性以及種植作物的挫敗經歷,鍛煉了幼兒把菜地種好的意志力等。
二是以勞增智。課程對種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有效促進了幼兒智力的發育,使其在種植勞作中思想變得更加活躍,提出的有關種植工具、種植實施、農作物知識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散亂到聚焦等特點,使幼兒在該領域的認知開始逐步深入、細化、具體化,智慧得到深刻的啟發。
三是以勞強體。本課程實施的方式以讓幼兒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為主,在給菜地澆水、施肥、采摘果實等過程中,幼兒的身體得到健康發展、肢體動作變得更加敏捷,部分幼兒語言發展明顯,變得更加健談,整體上更加樂觀、積極。
四是以勞育美。勞動可以創造美,更能激發創造美的欲望。“家庭試驗田”親子種植活動課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注重鼓勵幼兒自由發揮、大膽創造。幼兒在動物植物、磚瓦塑料、花草蟲魚中感知美;在用圖畫的方式介紹種子的秘密和生長的過程中領悟美;在給自己的菜地插上“蔬菜標志”中欣賞美;在通過繪畫、圖示、文字的方式展示勞作體驗和成果中創造美。
參考文獻
[1]陳鶴琴.陳鶴琴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讓-雅克·盧梭.愛彌兒·論教育(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4]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
105450118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