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洪堯
[摘? ?要]面對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重視“讀寫結合”。為此,可以“結合讀寫”的課堂教學思路,為實現“讀寫結合”的高質量輸出打下基礎,并在教學實踐中驗證“結合讀寫”的效果,完成新舊教材的銜接,落實“讀寫結合”教學任務。
[關鍵詞]新課標;教材;結合讀寫;讀寫結合
高中英語教學正處于重大改革時期,在新高考的全面引領下,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而這一變化同時也反映在教材上。如高考中出現了“讀后續寫”的新型寫作題目,新高一開始采用新版教材等。通常,基于現實教學的需要,往往只有高一師生才更重視新教材。客觀來說,對于第三批參加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而言,2021屆高三畢業生是第一批在高考英語中完成“讀后續寫”的學生,但其在高中階段所用的大多是舊教材。那么,學生是否因為沒學過新教材而感到力不從心?接下來的新教材教學又應如何開展?諸如此類的問題應引起包括高中英語教師在內的教育界人士的重視,并勇敢面對新時期的變革可能帶來的新問題。
從實際的教學需要和教學效果來看,無論采用何種版本的教材,英語課堂教學的“輸入”都要服務于更高層次的“輸出”,而“讀寫結合”就是高層次輸出的一種直接表現。為了實現高質量的輸出,自然而形式多樣的輸入必不可少。因此,應該加大新舊教材的融合教學,從高一開始就著眼于“讀寫結合”的高階目標,同時著力于“結合讀寫”的教學現實,以“結合讀寫”的扎實基礎促進“讀寫結合”的高質量輸出。
一、“結合讀寫”的必要性
1.“結合讀寫”符合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
語言學習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先簡單后復雜的發展規律。進入高中后,一些在初中時成績較好的學生也開始在英語學習中感到吃力,此時若以“讀寫結合”的專題形式開展教學,只會讓學生更加畏難,削弱學生學習的獲得感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因此可采取“結合讀寫”的形式,即更注重基礎知識與讀寫能力的有機聯結,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為“讀寫結合”的高階輸出作好鋪墊。
2.“結合讀寫”是新舊教材銜接的必然要求
對比新舊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可以發現,有大量話題或課文內容是重合的。這說明新教材并不是對舊教材的徹底否定,相反,教師應更加注重挖掘和深化兩版教材的內核,以閱讀篇目為線索,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目的,完成教材的順利過渡,更好地實現“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3.“結合讀寫”是課堂教學的現實需要
長期以來,英語課堂被人為劃分為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語法課等,這種課型局限往往會使語言技能被割裂,而英語教師也常形成以上好閱讀課為能事的極端追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也越來越需要語言技能的交叉和融合。如果說“讀寫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均成立,那么就要承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讀寫混教”。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能力是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1]”而以上能力的排列順序顯然強調了讀寫的高階功能(可暫將“看”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讀”),如此一來,無論開展哪種課型,“結合讀寫”都應被理解為課堂教學的融合方式和重要輸出方向之一。
二、“結合讀寫”的基本思路
“結合讀寫”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讀”“寫”兩項能力的有機滲透,并不斷融合更多語言技能,為“讀寫結合”的寫作任務積累詞匯、短語、句子、段落,逐漸完成篇章寫作。在人教版新教材中,詞匯從數量到難度都較舊教材有所提高,教師需要發掘兩版教材的契合點,注意“結合讀寫”,幫助學生在高中英語學習中開好頭、起好步。以講述林巧稚醫生生平故事的同話題課文為例,舊版題為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新版改為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無論教材如何變化,“結合讀寫”都要落實“詞、句、段、篇”的各項內容,教學活動也應該圍繞這些目標開展。
1.在主題語境中夯實詞匯基礎
關于林巧稚醫生的課文,在新舊版本教材中都契合了“人與自我”的主題語境,其中涉及的內容既有“優秀品行、正確的人生態度、公民義務與社會責任”,也包括“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還涉及“未來職業發展趨勢、個人職業傾向、未來規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圍繞特定的主題語境,全面梳理了兩篇文本的關鍵詞匯,通過“聽、說、讀、看、寫”等方式,要求學生借助“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等學習工具,構建描述“人”的詞匯語義網,不斷積累和擴充詞塊,促進詞匯內化。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強主題語境中目標詞匯的復現頻率,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討論、對話中使用這些目標詞匯,從而夯實詞匯儲備,為“讀寫結合”的有效輸出奠定基礎。
2.在語言運用中滲透語法項目
細心梳理文本可以發現,這兩篇文章都反復出現了非謂語動詞、定語從句。借助原文例句,讓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無疑是“讀寫結合”的必要充分條件。從傳統課堂教學分型說來看,專門的語法課可以讓學生大致掌握并能初步運用以上語法項目,但單純的語法課也存在枯燥、脫離連續文本、課堂氣氛沉悶等缺陷。因此,應追求語法教學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語法觀。于是筆者通過板書呈現了文本語境中非謂語動詞和定語從句的語法項目,指導學生觀察其表達形式、基本意義,引導學生恰當使用這兩項語法知識進行句子仿寫,通過語言運用培養學生的語法意識和應用能力,同時通過扎實而有效的口頭和筆頭訓練,使學生避免或減少“讀寫結合”輸出中的語法錯誤。
3.在文本互鑒中培養語篇知識
語言學習和使用者在表達過程中不僅需要詞匯和語法知識,也應有將語言組織成為意義連貫的語篇的意識。英語的語篇與語言各要素存在較復雜的關系,既包括句與句、段與段、題目與文本、插圖與正文等的銜接關系,也表現為意義與邏輯、時間與事件、結果與評價等的連貫性。在關于林巧稚的課文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體結構,認識詞匯、語法、句子等語言要素之間的聯系,力求讓學生圍繞語篇,把握人物描寫類文本的基本結構和特征。通過對比,學生增進了對林巧稚的認識和了解,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受到積極影響,同時也在文本互鑒中體會到作者布局謀篇、遣詞行文的邏輯和技巧,認識到在“讀寫結合”輸出時,應該注意邏輯順序、材料取舍和筆墨鋪排。此外,在開展教學期間,《中國青年報》公眾號恰巧發布了有關林巧稚的文章,其中包括她手寫病歷單、曾為鄧穎超同志看病、是袁隆平的接生醫生等信息,筆者趁機將相關材料滲透于教學,以多模態文本的形式,讓學生廣泛涉獵連續或不連續語篇,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也符合通過“群文閱讀”豐富學生閱讀內容的發展要求。
4.在讀寫輸出中增強語用意識
如果以上三個教學步驟定位于“結合讀寫”的課堂實踐,那么“讀寫結合”的寫作輸出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以林巧稚醫生為話題的教學中,筆者始終注重語用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交際語境開展語言的有效學習和綜合運用。例如,在“讀寫結合”的呈現要求下,筆者布置了兩項分層作業:一是結合兩篇文章,用自己的話向外國朋友介紹林巧稚醫生;二是假如你是林巧稚醫生,你對將來想報考醫學的高中生有什么要求和建議?這兩項任務,意在強調學生以不同的寫作身份,鍛煉對于語言的正式程度、寫作目的和閱讀對象等方面的把握。通過寫作實踐,切實增強其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有意識地寫作引導,讓學生恰當地使用完整的語篇形式完成交流,有效實現“讀寫結合”的教學目的。
三、“結合讀寫”的教學效果
從教學效益來說,“結合讀寫”教學思路是為提高“讀寫結合”的輸出質量進行鋪墊;從高中英語課堂來看,尤其是根據使用新教材的高一年級師生的教學實際,“結合讀寫”是一種現實而必要的選擇,是當前以及往后一段時間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教學思路。
1.“結合讀寫”讓教師“教而能研”
近二十年來,高中英語教材先后經歷了北師大版、人教版、統編新人教版的更迭。在此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時俱進。教師在教材融合中尋求更多教學切入點和教學效果的生發處,堅持以教材話題篇章為“結合讀寫”教學的重要突破口,可以幫助教師沉淀教學智慧,活用教材,并在實踐中適應新教材帶來的新變化,克服職業倦怠,在推陳出新的同時,關注甚至投身于“讀寫結合”方面的教學研究,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也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多可能。
2.“結合讀寫”讓學生“學后愿寫”
寫作一向被認為是英語學習的高端要求,大部分學生存在“不愿寫、不敢寫、不會寫”的癥結,“結合讀寫”的教學思路和實踐,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最大限度地考慮到高中起始年級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實際水平,通過讓學生學以致用,從“愿寫”開始,逐步發展到“敢寫”,最終實現“會寫”。
綜上所述,“結合讀寫”無疑是英語課堂必須面對和高度重視的環節。高中英語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讀寫結合”的輸出要求,并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有所側重。同時,也不能回避“結合讀寫”這種現實的教學路徑,要選擇切合課標要求、回應高考改革、符合教材發展的教學思路和材料,促進新時代高中英語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
261550118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