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民日報積極應對傳播格局的新變化,努力在練內功上下功夫,在重要輿論輿情熱點上積極發聲,提高重大議題的傳播力,努力突破圈層壁壘,不斷提升自身的公信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互聯網技術為每個人提供了發聲的機會,“人人都有麥克風”成為現實。每當重大突發事件來臨,輿論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意見,卻缺乏對新聞基本事實的準確全面報道。對于重大突發事件來說,受眾對核心事實的了解和需求仍然是第一位的。換言之,專業原創報道依然是彌足珍貴的新聞競爭優勢。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擔負著提供準確信息、發布基本事實、揭示事實真相的重要責任。如,2020年初武漢抗疫過程中,金銀潭醫院是首批治療新冠的定點醫院,也是最后收尾的定點醫院,收治了大量的新冠危重癥患者,是武漢抗疫斗爭的重要陣地。但由于防護要求,金銀潭醫院在大眾視野中格外神秘。醫院的防護舉措、患者的救治情況等都是廣大受眾迫切關心的現實問題。為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凝聚萬眾一心的抗疫精神,人民日報記者團隊不顧安危,利用主流媒體的采訪優勢,勇敢深入紅區連續跟拍36個日夜,拿到了一手核心事實,制作成微紀錄片《生死金銀潭》。紀錄片展現了金銀潭醫院的第一救治現場,鏡頭包括醫院紅區的病床、設備、一層層穿上防護服的大夫、躺在病床上的病人,還有大夫的救治情況,對病人的心靈安慰等。紀錄片里包含大量同期聲,每一個鏡頭都是珍貴的“史料”,真實記錄了治療的艱難和醫生的傾情付出,形成巨大的情感沖擊,給人以難以阻遏的共情效果,成為全國唯一全景式記錄武漢定點醫院隔離紅區的紀錄片。
2020年3月31日,紀錄片一經推出就在全網反響強烈,20天內,紀錄片在境內播放總量超1億次,微博話題閱讀總量超2.1億次,作品被翻譯成中文繁體、英語等多個版本向海外傳播,在推特、臉書、優兔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瀏覽總量超200萬,轉發、評論、點贊超1萬次,成為破圈傳播的現象級抗疫報道精品。這個破圈之作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根本原因在于牢牢堅守專業原創報道理念,即通過深入的調查采訪,向用戶呈現專業原創的精品內容,回應廣大受眾對新聞核心事實的迫切追問。這既是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更是其立于不敗之地的競爭法寶。
評論是人民日報旗幟和品牌產品,也是主流媒體思想力、引導力的集中體現。
當前輿論場上觀點多元、思想多變,如何強化新聞評論,提升新聞評論的影響力,成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重中之重。好的新聞評論既能彌合社會分歧,凝聚社會共識,又能提升受眾認知、增強用戶黏性。近年來,人民日報評論在每個重要節點,都通過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發聲或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有力澄清思想霧霾、扭轉輿論不良傾向,在風云際會的輿論場中拿好了黨報金話筒。
如在疫情防控報道中,在疫情最吃緊的2020年2月中旬,針對輿論場上一些質疑疫情防控中基層干部能力作用的聲音,“人民銳見”迅速及時回應,推出《疫情防控,需要什么樣的干部》,文章列舉疫情防控中許多專業敬業的好干部,指出疫情面前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的好黨員好干部是多數、占主流。同時也指出,好黨員好干部,貴在“實”字、好在“巧”字、重在“情”字。既肯定了基層干部的付出,引導廣大網友看到絕大多數基層干部的敬業奉獻,又為基層干部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指導,該評論在“人民日報評論”微博閱讀量達2272萬,登上微博熱搜。
再如,人民日報評論部從2019年11月起,連續推出“畫里有話”等圖片形式的評論,以可視化元素傳遞觀點、亮明立場,將價值觀具象化,在社會熱點話題、重大政治事件中日益發揮重要的引導效果。如2020年5月13日推出的《飯圈不能圈一切》,針對小學老師組織全班學生跳舞為某明星應援的視頻,評論指出學校是知識的殿堂,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不是圈粉助星之所。并配上一張課桌,前面貼著明星海報黑板的圖片。圖片下方的“飯圈不能圈一切,尤其是孩子的課堂”成為整個圖片的視覺中心,一圖達意、抓人眼球、觀點鮮明。該文登上微博熱搜第1名,話題閱讀高達12億次,可謂現象級的評論作品,達到了澄清謬誤、以正視聽的輿情引導之效,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倡導了文明理性的追星觀念,受到不同群體用戶的重視和肯定,實現了黨報評論的“破圈”傳播。
KOL是當今時代網絡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互聯網中的重要流量資源。KOL意味著注意力的集合。主流媒體在融合發展中要正視流量的價值,好的內容呈現與巨大的流量并不是天然對立的關系。有些在輿論場影響大的人物,尤其是一些正能量KOL,無論是傳播主流價值,還是在聚合用戶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0年以來,人民日報理論版刊發的多篇文章成為理論傳播的爆款。2020年9月17日,鐘南山在理論版頭條的署名文章《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僅在文章見報當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瀏覽量就超過140萬,留言超過3000條,#鐘南山在人民日報撰文#的微博話題閱讀超過5200萬,該話題一度進入微博熱搜前25名。10月21日,張定宇的理論版頭條文章《平凡人也能成為真英雄》,在新浪微博的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3900萬,并一度進入微博熱搜前20名;12月15日,張桂梅的文章《傳承紅色基因 培育時代新人》閱讀量破億,進入微博熱搜前7名。這些理論文章是網絡傳播的現象級精品,也是融媒環境下主流媒體理論宣傳擴大影響力的成功案例,標志著人民日報理論內容傳播的破圈效應開始顯現。
2020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文藝部推出了《兩會藝覽》系列短視頻,分別采訪高滿堂、馮遠征、阿來、成龍等文藝界知名人士,同樣引起熱烈關注。一周之內,“兩會藝覽”產品的相關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6.2億次,#央美院長談國漫創作#、#鞏漢林回憶趙麗蓉#等微博話題閱讀量單條過億、進入微博熱搜榜,形成“兩會藝覽”的過億效應。
俠客島、學習小組兩個黨報新媒體品牌的全網用戶量已經超過2500 萬。2020 年,俠客島全年貢獻60 多個微博熱點話題。以俠客島為品牌的IP 化運營是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現分眾化傳播、構建分眾社群的重要嘗試。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內容為王被奉為媒體競爭的圭臬。但是,在融合傳播環境下,內容和技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好的內容呈現越來越離不開技術支撐,這體現在新聞實踐中就是新聞產品形態在不斷地迭代更新。人民日報近年來極其重視融合報道產品的創新驅動,不斷推動新聞產品形態創新,創造了很多可視化、輕量化、沉浸式的新聞產品,優化了用戶體驗,提升了內容吸引力。如,2020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與人民日報一本政經工作室、法治頭條工作室制作推出人民日報首個純3D動畫短視頻《當哪吒遇上民法典》,以神話人物哪吒為主角,通過講述哪吒生活中遇到的“獨家招式泄密”“高空墜物傷人”等一系列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小故事,生動展現民法典對百姓生活的重大意義,介紹民法典中的重點內容,受到網友的喜愛和歡迎。報道推出3天內,僅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總閱讀播放量達1900萬、點贊7.8萬。微博平臺#當哪吒遇上民法典#話題閱讀量近7000萬,進入微博平臺熱搜榜,成為兩會報道的現象級融合產品。
此外,2020年9月25日至27日,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以“這很中國”為內核,集納科技、文化、民生等元素,以12大主題展區、6大創意互動為脈絡,精心打造推出“有間國潮館”,三天時間內,近5000名網友到現場參觀,更引發許多網友線上關注。微博話題#有間國潮館#閱讀量2.1億次,討論量19萬次,也成為人民日報新媒體傳播的爆款產品。不同于其他新聞報道產品,“這很中國”開創了線上、線下同時傳播的新形態,是一個交互式、參與式的主題報道產品,是以特定主題為中心,以廣大受眾積極參與為核心,跨界融合了演唱、科技展示等為一體的多元文化集合形態。

在推進報社整體融合發展變革過程中,人民日報還極其重視單個項目的融合發展創新,鼓勵以特定主題為中心的媒體融合品牌建設,即通過IP化運營實現分眾化全媒體矩陣發展。人民日報近年來建設了五十余個融媒體工作室,工作室打破報社原有的體制機制束縛,由編輯記者和技術人員自由組合為獨立小組,以團隊項目為依托,進行媒體融合運營實踐。有些融媒體工作室已經成為知名的IP品牌,例如:俠客島、學習小組、麻辣財經等,成為人民日報媒體融合矩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俠客島為例,自2014年創辦以來,它以獨家、原創的時政解讀,創新寫作文風,成為海內外輿論場中有名的輕騎兵。俠客島運用島叔、島妹的擬人化名稱,對一些重大時政話題進行獨辟蹊徑的解讀,塑造了島叔、島妹的可親風格。
俠客島非常注重與粉絲的互動,增強粉絲黏性、增加粉絲認同。例如每篇文章都精選大量的粉絲留言“上墻”,并對有些粉絲留言進行幽默回復,增強品牌與粉絲的共鳴;舉辦大量的線下粉絲活動,邀請粉絲拍攝視頻、開展讀書會、線下參觀等,形成較強的品牌凝聚力。這些原創內容、媒介運營和信息反饋等多方綜合后形成的抽象形象,凝聚成為“俠客島”獨特的魅力人格,使其在時政報道領域具有強烈的識別性,擁有連接粉絲、聚集流量的能力。
目前,俠客島、學習小組兩個黨報新媒體品牌的全網用戶量已經超過2500萬,在國內外輿論場有廣泛影響力。以2020年為例,俠客島、學習小組微信端共發文近900篇,總閱讀量達1.53億;微博發帖4200余條,總閱讀量超過45億。2020年在疫情最緊張的幾個月間,俠客島“島叔在武漢”系列vlog推出20多個短視頻,播放量超過1億。在涉美輿論斗爭方面,俠客島共發表涉美輿論斗爭微信稿件50余篇,微博帖文2000余條,涉及抗疫、人權、新疆、南海、軍售等,總閱讀量超過7億。在社會熱點層面,俠客島全年貢獻60多個微博熱點話題。這些數據說明,以俠客島為品牌的IP化運營是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現分眾化傳播、構建分眾社群的重要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