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出生于山東臨沂市,1995年中國新聞學院研究生部畢業進入新華社,曾任職新華社國內部、山東分社和海南分社,現為新華社高級記者、《經濟參考報》副總編輯兼紀委書記。長期聚焦“三農”、城鎮化和宏觀經濟等重大國情問題,有上百篇調研報道引起領導機關和高層領導重視,維護了干部群眾的合法權益,并推動部分政策完善。
2020年年末,又有幾十家紙媒宣布停刊,沒能看到2021年最初的一縷陽光。這條消息并沒有泛起哪怕是很小的水花,人們對于傳統媒體在新技術賽道被淘汰的現象早習以為常。
速度領跑、短小優先、娛樂泛化,每天各種社交、新聞平臺變幻莫測的熱搜、熱榜令人眼花繚亂,媒體人的心態普遍“懸浮”。在最短的時間生產最吸引眼球的新聞,被奉為贏得注意力的基本法則。于是,越來越多的記者放棄面對面的采訪以及對文本的反復打磨,靠打電話、梳理現成材料,有的甚至不惜抄襲、洗稿,拼命滿足市場巨大的欲望溝壑。
“新聞是易碎品”,這句每個新聞學院的學生都耳熟能詳的判斷,如今需要加上一個修飾詞——“非常”。
按理說,宋振遠應該在焦慮感最強的方陣里。從業20多年的成長路線,他接受的訓練、建立的理念、實施的操作,全部是最傳統的。他曾為新華社地方分社記者,后來在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長期做深度報道,現在擔任《經濟參考報》副總編輯。
但事實上,面對劇烈變局,他卻表現出同行中少見的從容與淡定。
我理解,他的底氣來自于他的“專”。
他多年深耕三農報道,碩果累累。歷史上曾發表過大量深度調查報道,暴力拆遷、野蠻征地、賣糧難……很多具有歷史標志性的熱點話題都曾涉及,不少觸目驚心、沖突激烈的現場都曾抵達。他撰寫的《中國“一號問題”》一書一版再版。
幾十年沉淀下來,他在頭腦中構建了一座框架穩定、貯藏豐富的“三農新聞館”:其中既有歷史脈絡的四梁八柱,亦有節點與變化的關鍵構件,更有廟堂決策者、專家智囊與草根百姓的人物身影。
時至今日,這些閱歷與積累,讓他擁有比有聞必錄的“浮萍記者”更犀利的眼光、更寬廣的視野。靠時間與努力積攢的無形資產,令他的新聞生產力持續爆發。
他認為,互聯網更像一個高速公路,優質內容如高檔汽車,能跑得更快,被更多人看到。他采寫的調研報道得到中央領導批示,他帶著年輕人試水抖音播發的經濟人物訪談,多次成為爆款。他很得意:雖然視頻手段簡單,但腳本策劃、提問明顯有優勢,采訪對象反饋“確實不一樣”。
直至今日,雖然編務繁忙,但他還保持每年數次的基層調研習慣。每次“到下邊去跑”,依然讓他興奮,感覺被激活。采訪前的做功課、采訪中的交流碰撞,總是令他有獲得感。
長期主義者總是崇尚道德的力量與常識的重要性。在日趨急功近利的新聞生產環境中,宋振遠堅信優質、深度內容的寶貴價值。他愿意被眾多的普通讀者接納,但更抱有雄心,對抗新聞的易碎屬性,拓展記者的職業邊界,讓自己成為歷史的推動者。他的贏面有多大?時間將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