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與家人共享團圓幸福共敘鄉愁親情的快樂時光。每逢春節,回家、守歲、居家圍爐把盞同歡,是每位在外打拼的奮斗者都想回到溫馨之家享受的天倫之樂,對于一直為新聞奔走在路上的記者尤其如此。但作為扎根基層一線的黨報記者,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在春節期間走基層,在早春采寫了無數感動自己也感動讀者的“露珠記錄”,與基層老鄉交融出深厚的友誼,帶著真情走進他們的心中,手中掬滿了滴落在掌心的新聞“露珠”。
駐站的一線記者必須踐行“四力”深入基層切身體驗生活,用筆頭、鏡頭對準基層黨員干部和普通群眾,才能寫出鮮活新聞,才能讓自己的報道打動受眾。基于這一認知,我一直在最能體現地方人文氣息的春節期間,深入基層感知群眾冷暖,體驗干群之間的歡樂和諧。
2008年臨近春節,一場特大冰災降臨南方。山里的群眾在冰災中的生活狀況怎么樣?抗冰救災的難度大嗎?帶著這些牽掛,1月30日,我在完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兩會報道任務后,獨自駕車趕赴受災嚴重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采訪正在準備過年的山區群眾。
車到百里侗鄉雪鄉海拔800米的獨峒坡半山時,路面覆冰太厚,我只能跟縣委宣傳部的通訊員一起棄車在堅冰山道上手腳并用,跌跌撞撞進入達沙侗寨和布央茶場,了解茶農生產自救的情況和五保戶、特困戶過春節的生活安排。當晚發回災區自救圖片6幅,通訊一篇,于次日專刊頭條見報。2月1日,年關已近,一早,我雪地驅車再次進入該縣程陽八寨一帶采訪雪災群眾生產自救,中午到209國道吹風坳的風雪重點路段,采訪公路部門清理積雪保通行的情況。當日下午,又轉往融水安陲鄉采訪群眾互助抗災。此時,我患的感冒已逐漸加重,顧不上休息,當晚發回抗災消息、通訊、圖片,報道了當地干部群眾奮起抗災自救的感人事跡。
2月2日,很多人忙著為過好春節購買年貨時,我在災情最嚴重的融水苗族自治縣摩天嶺一帶冰雪線上采訪。踏冰拍攝融水電業公司的員工在吉羊坳冰原上搶修被冰凌壓斷的供電線路的圖片,報道了當地干部在雪地用鐵錘、鐵鏟破冰前行,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了解災情、指揮救災、慰問受災群眾的場景,看到鄉黨委領導解下各自御寒的圍巾裹住被凍傷小孩子雙腳的感人細節。在大苗山深處白雪皚皚摩天嶺下,當記者踏著厚厚的積雪進入嶺下的滾貝侗族鄉平浪村時,已開始殺年豬、吃“庖湯”的村民們圍著我傾訴他們心中的感激:“村里的黨員個個都是好樣的,雪災中為村里人做的好事,我們都記在心里。”
采訪中我了解到,從1月12日大雪封山開始,村里的黨員村干一直都在忙碌:到軍烈屬家中慰問,為孤寡老人和五保戶送柴送米、挑水采菜,“不讓任何群眾受凍受餓”。

▲ 2008 年2 月8 日,特大冰凌災害發生,諶貽照在融水摩天嶺下冰雪一線徒步采訪途中。(張耀華/攝)

▲ 2016 年春節,諶貽照(右)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大塘坳采訪冰凌災害情況。(龔普康/攝)

▲ 2019 年春節,諶貽照深入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高培苗寨采訪。(陳偉、朱柳融/攝)
平浪村后海拔1470米的打鳥坳,是通往大苗山深處桿洞鄉的必經之路。這次雪災,風急雪厚的打鳥坳成為途經平浪趕路回家過年的群眾難以逾越的“天塹”,每天都有人在平浪路口徘徊或者滯留。平浪村的幾名黨員,在風雪中挺身而出,義務承擔起為被困鄉親挑擔帶路過坳的“護送神”,每天都要往返好幾趟,每趟要在冰雪線上跋涉幾個小時。當晚,我在感動中完成通訊報道《風雪摩天嶺黨員勝親人》。次日報道見報后,打動了很多讀者。該報道榮獲當年全國五自治區黨報民族好新聞獎。
2月6日,我回到家中,趕上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飯。2月13日,我再次駕車進入大苗山,深入被冰封后與外界失聯一個多月的“雪中孤島”桿洞鄉。深夜到達鄉政府時,鄉黨委領導驚呆了:“除了剛剛送來救災物資的大貨車,你是第一個開轎車進山的人!”
2008年春節前后這次冰雪采訪,我真切體會到,最鮮活的新聞畫面和新聞故事在基層,越是最困難的時候越能捕捉到基層黨員干部“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色呈現。
舍棄炕頭之熱,關注百姓之暖。此后柳州轄區內的每一場雪,我都趕赴一線采訪,已經連續9年堅持新春走基層,全媒體報道春節期間當地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為群眾送溫暖保民生、脫貧攻堅的感人場景、記錄苗山侗寨雪鄉里的溫暖畫面。這些鮮活的場景中的鮮活事例,都變成了我報道中頗有感染力的新聞細節。
春節期間,遠離家鄉的奮斗者、務工人員、大學生都會回到家里,帶回發展新理念、碰撞思想新火花。這個時節,去農村基層跟他們一起暢談、感悟、記錄時代變遷,最能挖掘到生動的題材,學到生動的群眾語言。越深入基層越能找準報道的切入點著力點、越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沖動和自信。這正是我樂于春節期間到大山里采訪的動力。
2004年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召開的全區經濟工作會議做出決定,從2005年起,廣西28個貧困縣全部取消農業稅,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把桑蠶、實用菌、中藥材、香料、茶葉和煙葉等產業培育成農業經濟新增長點。
這可是“破天荒”的好消息。國計關乎民生,當時我就預感,這一政策的出臺,必將深刻地影響到社會各群體的行為選擇,甚至角色變換。作為長期在基層一線采訪的觀察者、思考者、瞭望者,我必須把準這一時代變遷的“脈搏”。
2005年春節期間,我在柳州北部的三江、融安、融水三個山區采訪時,取消農業稅的好消息猶如煦暖的春風吹遍山鄉,基層老百姓一談到這事就喜笑顏開,已經有農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開始墾荒種植茶葉、搭棚備料種植食用菌,各個鄉鎮開始發通知要求干部春節后集中報名參加各種帶領農民致富的實用技術培訓班。我開始了“取消農業稅”這一主題的醞釀和采訪。
正是有了春節期間采訪時萌發打造這一重點稿和“把握來自一線生動事例”的決定,此后我多次到農村采訪時特別留心這一選題的新聞素材收集。特別是當我到融安縣采訪時,許多鄉鎮干部都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他們告訴我,取消農業稅后,他們已經告別“催糧派款”的煩惱,一心撲在田間地頭。我認定,這正是鄉鎮干部轉變角色、實踐“三個代表”的鮮活例證。通過多次輾轉多個鄉鎮的采訪,我采訪到了大量鄉鎮干部服務“三農”、帶領農民致富的事例,通過選材,成文為簡練的消息《由“催農民交稅”到“幫農民賺錢”——融安鄉鎮干部角色轉變受歡迎》,并配發言論,刊登在廣西日報頭版頭條。這一消息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這正印證了一句話: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在新聞一線奔走的近30年歲月,我絕大部分春節都是在基層過的。春節的采訪,為我蓄積了大量新聞素材,一到報社推出涉及基層民生的重大策劃報道時,很多素材、線索、甚至人脈,我都可以“信手拈來”。2019年,廣西日報推出的新中國成立70年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壯美廣西幸福村寨”》榮獲廣西新聞獎二等獎,我一個人全程采寫的《卜令苗寨:偏僻村蝶變網紅地》《布央侗寨:風光宜人茶飄香》這兩則融媒體報道中,主要人物就是我在多年春節采訪中認識的老鄉,一些歡樂的視頻大場面也是在多次春節采訪中拍攝的。
侗寨的“多耶”、行歌坐月、琵琶歌、百家宴,苗鄉的打同年、趕坡會、芒篙節、百鳥衣節,在柳州的三江侗族自治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千百年來賡續延綿的古樸民俗,表現形式不同,但價值取向一致——都在追求和歌唱愛情、祈求共同的幸福,締結人與人、村與村之間的和諧繁榮,演繹著當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從新聞角度去挖掘,可以解讀底層百姓對未來的淳樸訴求。
腳沾泥土,越往基層深入,越能了解廣大群眾真正的所思所想,越能感受時代的強勁律動。從向貧困宣戰到決勝脫貧攻堅,這些年,春節期間苗鄉侗寨的火塘邊,鄉親們的話題不再是傳統單一的過年問候和“圍爐煮酒話桑麻”,更多地轉向如何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戰勝困苦,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從2008年開始,我每年從正月初三開始到正月十七,都到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去采訪當地的春節民俗活動和民族節慶,真切感受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年味,見證各族同胞熱熱鬧鬧過春節的幸福、脫貧致富喜悅、交通電力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山鄉巨變。
2011年至今,我已經連續多年走在“新春走基層”采訪的前沿,在基層一線滿懷深情講述春天里的故事。2019年春節前夕,我頂風冒雪驅車數百公里,進入桿洞鄉,到高培村大寨屯采訪在實施危舊房改造過程中收獲愛情的貧困戶韋慶好,當年廣西日報新春走基層專欄,我的通訊《貧困戶韋慶好的開心事》首篇推出,廣西云也同時推出我的融媒體報道。當年大年初一中午,我就趕到三江侗族自治縣老堡鄉老巴村采訪,發回通訊《脫貧戶過上幸福年》,呈現了脫貧攻堅戰帶給百姓的福祉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0年的春節在全民戰“疫”的氛圍中顯得很特別。我在做好自身防護和車輛器材消殺的前提下,義無反顧深入山區采訪當地干部和駐村隊員奮戰防控一線的圖文報道。1月29日,當我報道柳州市民宗委和融水當地醫務人員到烏英苗寨用普通話和苗語指導群眾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圖片在廣西日報頭版見報后,讀者朱德增點贊說:“這張照片好珍貴,體現了記者的精神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