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節,這段非同尋常的經歷注定將被銘記。
身處新冠肺炎疫情漩渦中心的湖北,腳下即戰場。我和報社同事們立即取消假期,回到工作崗位,義無反顧地奔向戰“疫”一線。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置身人人皆戰士的現場,我們是見證者、記錄者,更是參與者。我們用一篇篇報道、一個個鏡頭記錄下眾志成城的凡人微光,傳遞擔當的力量,傳播必勝的信心。
那個春節,我見到了許多人,我看不清他們戴著口罩的臉,但他們讓我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
臨近鼠年春節,新冠肺炎如幽靈般迅速蔓延,距離湖北武漢約200多公里的荊州,一時間,緊張、焦慮的氣氛也席卷而來。
2020年1月21日臘月二十七,這天下午,我接到采訪通知,荊州市委常委會會議將專題研究部署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懷著一顆忐忑的心,我走進會議室,和往常不同,與會人員都戴上了口罩。報道過多次市委常委會會議的我感受到這次會場氛圍前所未有地緊張而凝重。
會上,科學分析當前荊州疫情形勢及防控策略,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這是荊州第一次權威發聲!重大疫情面前,最怕不實信息的擾亂。
采訪后,我迅速撰寫報道,并立即通過荊州日報App、荊州發布雙微、荊州日報雙微發布,向全社會快速權威發聲,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
“只有讓腳步快起來,第一時間發布最新的疫情防控信息,所有人才能安心、放心。”那一天,這個聲音一直在我腦海里回蕩。
2020年1月23日10時起,武漢封城。緊接著,鄂州、仙桃、潛江等地相繼封城。1月24日上午,荊州也宣布封城。史無前例的舉措舉世震驚,帶來一個個“措手不及”。
得知當日17時,城區公交車、道路客運班線、旅游包車、農村客運車輛將全部暫時關閉停運,我馬上意識到,出租車將是城區唯一公共交通工具。跑運管部門的我知道,荊州出租車司機大多來自周邊地區,往年春節期間,不少司機會返鄉過年。
這個春節,城區有多少出租車運營、如何滿足居民出行、如何保障防疫安全?我立即聯系運管部門,前往仍在運營的幾家出租車公司探訪。
采訪結束,我站在路邊立即用手機寫稿編輯。寒風中,冰冷的雙手有些僵硬,但心里有團火,想著快點再快點把信息發出去,告訴市民不要擔心,城區出租車正常運營。
接下來的幾天,我的筆頭、鏡頭始終對準出租車行業:為方便醫護人員上下班出行和無車市民緊急外出就醫,采寫城區200輛出租車提供應急保障的報道稿件,并發布相關電話號碼,方便預約;因應急出租車車輛有限,采寫報道呼吁無緊急需求的市民謹慎預約車輛,把更多出租車資源留給有需要的市民和醫護人員。除了及時發布相關信息,我還報道了到高速公路口接送逆行回荊醫護人員、司機大哥、堅持接送尿毒癥患者就醫的愛心義舉、堅決不收醫護人員車費的出租車司機,傳遞一個個凡人溫暖。
除夕夜里,父母孩子幾番催促“吃完團年飯再寫稿”,我再三拖延“等一會,再等一會,稿子馬上發出去。”
那個春節,采訪、寫稿幾乎占據了我除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為什么馬不停蹄卻又不知疲倦?我知道,重大突發事件面前,我們就是群眾獲取權威信息的唯一渠道,這是職業賦予的使命,輿論宣傳這個陣地必須守好。
其實我只是眾多媒體人中的一個。封城的那天起,荊州日報的所有編輯記者第一時間全部回到工作崗位,雖然紙質《荊州日報》受疫情影響無法發行,但荊州日報社所有新媒體平臺上,關于疫情防控的報道密集發布,文圖報道、視頻新聞、宣傳海報,我們窮盡手段,筑牢戰“疫”輿論場。
“媽,我出門了,今天不知道幾點回來,晚飯不用等我。”
“好吧,注意防護、注意安全啊。”
2020年2月8日正月十五一大早,和家人打完招呼,我戴上家里僅有的一個N95口罩出門了。我沒有告訴家里,今天的采訪地點是荊州高新區太湖港管理區衛生院。
基層衛生院負責當地發熱病人的篩查,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這是我第一次到醫療機構采訪,不知道能不能進院采訪?如果允許,在防護物資緊張的情況下能不能獲得一套防護服,我心里既緊張又忐忑。
“戈醫生,我到了!”“你就站到院子里,不要進門診樓,我過來跟你講情況!”撥通放射科檢驗室主任戈紅衛電話,他叫我原地別動。
不一會兒,身穿防護服的戈紅衛走出門診樓,和我隔著2米的距離,隔空喊話:“現在衛生院防護設備短缺,沒法讓你們記者全副武裝,很抱歉。”
我倆相視一笑,都放松下來。我拿出采訪本,和他隔空采訪交流起來。
戈紅衛告訴我,兩天時間里,他們對轄區密切接觸者、發熱病人和近期有過發燒史的居民共115人進行錯時分批體檢,每天從早上8點至晚上11點……
隨后,還是在院子里,醫療組、檢驗組、轉運發熱病人救護車組等醫護人員,分別為我詳細介紹了此次全面排查及發熱病人轉診情況。
“記者同志,你等會出去后一定換一個口罩,全身噴酒精,我們這里人來人往的,怕不安全。全面戰‘疫’,每個人都是戰士,哪一個都不能倒下喲。”采訪結束,檢驗組一位老醫生反復叮囑。
人人都是戰士,這句話深深扎進我的心里,讓我對記者的職責有了更深刻認識。
那些日子里,還有一群從珠江、從瓊崖千里馳援荊江的戰士,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2020年1月28日、2月10日開始,海南、廣東一批批白衣天使,披戰衣、別親人,千里“逆行”。
2月24日,我電話采訪了一位奮戰在荊州下轄監利市的廣東援荊醫療隊隊員,她是清遠市中醫院脊柱科護士長陳素欣。
這天,剛巧是她兒子睿睿11歲生日,陳素欣通過視頻陪兒子線上過生日。
“對不起啊兒子,媽媽不能陪在身邊,這個時候病人更需要媽媽……有國才有家。”視頻里,陳素欣希望兒子做堅強的男子漢。
懂事的睿睿點了點頭,許下生日愿望:“希望媽媽早日平安歸來,可以陪我寫作業……”
聽著母子倆樸實的話語,我淚如泉涌。我也是個媽媽,那些天,每天我采訪完回家,不敢接觸年幼的女兒,不敢和她同桌吃飯。我知道:疫情當前,每個人都要貢獻一份力,只有萬眾一心,才能早日迎來勝利。
“2月29日,廣東清遠的百噸冬瓜、千箱雞蛋抵達荊州。這些物資是怎樣送來荊州人民手里的?請看荊州日報主播最新發出的vlog。”這條新聞的背后,正是廣東省清遠日報社與荊州日報社攜手組織開展黨報公益行活動。

▲ 2020年2月29日8時,5輛載著百噸清遠冬瓜和千箱雞蛋的廣東清遠大貨車抵達荊州。

▲ 2020年2月29日,荊州工作人員正在搬運分發來自廣東清遠的冬瓜和雞蛋。
“我們清遠這邊有冬瓜、雞蛋,想支援你們荊州,吃好了,才有精神對抗疫情!”2月22日,接到清遠日報同行的電話,讓我心中激動萬分。
千里情緣一線牽。很快,清遠日報社聯合荊州日報社發起“藍絲帶”抗疫公益行動。
清遠那邊,積極籌備滯銷冬瓜、雞蛋等生活物資。荊州這邊,報社安排我聯系商務等部門,確保生活物資第一時間發放到市民手中。
物資如何運輸到荊州?哪些街道社區需要?發給哪些群眾?……我多方聯系,東奔西走,將“清”菜入鄂的各項準備工作反復溝通。
商務局物資政策、交通管控手續辦理、街道社區物資咨詢、分發蔬菜路線安排……兩地、多個部門,每天幾十個電話,剛聯系好的事情,立馬又發生變化。多少次,我想放棄;多少次,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
終于一切就緒。2月29日清晨6點,我和同事們便在高速公路出口等著。太陽躍上城市的邊際線,經過18個小時長途跋涉、5輛載著百噸清遠冬瓜和千箱清遠雞蛋的大貨車抵達荊州。
從物資集中轉運點卸完貨已是下午,我和同事兵分兩路帶領物資車送進社區,跟蹤采訪物資發放工作。
一路貨車抵達位于荊州開發區灘橋鎮的花湘村黨員服務中心,看著鎮里工作人員將一米多長的冬瓜切塊,物資全部打包成份,并送到居民家中,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從清遠到荊州、從方案到落地、從晨曦微光到夕陽西下,這短短的7天,有太多困難、太多不易,但是當物資送到居民手中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這是來自祖國大家庭的愛,這是媒體人的一份責任,我是這份愛的傳遞者。
庚子春節,必將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個春節。我們記錄故事,我們也是故事里的人,這些故事給予更多人溫暖和力量,讓我們更加堅定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