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我和爸爸已經回到老家了,你今年過年回來嗎?”
“老媽對不起,我今年春節還是留臺值班,代我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問好!”
我叫王一凡,自2007年夏天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來到廣東電視新聞中心后,這幾乎成了春節前父母與我的固定問答。我在廣東電視臺新聞中心《廣東衛視新聞》(后更名為《廣東新聞聯播》)欄目從事新聞后期制作的14年來,已經連續13個大年三十在值班中度過了,“加班狗”“熬夜黨”不在話下,“地球不爆炸 我們不放假”才是真正考驗。
2008年1月,我即將迎來參加工作以來的第一個春節。當時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極端天氣,嚴重的氣象災害引發了大面積的交通和電力系統危機,南方春運返鄉大潮與這場危機來了一次正面相遇。那時的廣州雖然沒有結冰下雪,然而廣東作為外來務工大省,當地很多外來務工者需要趕回老家過春節,災害引發的火車停運使廣州火車站迅速擠滿了人流;與此同時,北上的汽車也由于高速公路結冰造成交通堵塞,大量的車輛滯留在公路上。
我們的新聞欄目必須提升信息量,做好疏導群眾的工作,要利用新聞報道告知外來務工者實時情況,避免他們大面積涌進火車站、汽車站,引發更嚴重的事件。當時臺里很多記者被派出去采訪,大量的新聞素材不斷傳回新聞中心,駐守在后方的同事一刻也不能停歇,必須迅速將素材轉化為新聞對外放送。我們的記者曾跟隨一列火車從廣州出發,穿過當時停電的湖南省,最終抵達湖北武漢。他將一路拍攝的火車見聞第一時間傳回廣州,那時已經是大年三十了。我從收到素材的那一刻即火速開始了新聞專題的編輯,整個春節期間,我都在崗位上處理各種素材,將它們編輯成為一條條可對外播出的新聞。
那段時間的工作壓力很大。但是大家誰都沒有休息的意思,因為我們知道外面天寒地凍,很多老百姓需要第一手信息,我們知道我們很多同事冒著嚴寒跑出去采訪報道有多不容易,我們不能浪費更不能辜負。
那段時間,我們的欄目日常新聞都在全力關注冰凍災害對春運造成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對廣州火車站的情況進行現場直播。很快廣州市委、市政府乃至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廣州火車站的滯留旅客改為在當時新建好的廣州南站進行異地檢票,旅客檢票通過后再乘坐大巴車轉往廣州火車站乘車。
直到大年初七,隨著冰凍災害漸漸結束,南方交通逐步恢復正常,我們又著手整理這次災害的新聞素材,經過10多天的緊密制作,做了一條幾十分鐘的新聞專題匯報片,送領導參考,記錄這段歷史,也給媒體人一份難忘的記憶。
2008年的春節值班,是我進入電視臺的第一次春節加班,也是我進入媒體圈兒的第一次大戰,我連續工作了36天,而我的同事前輩曾廣添老師在崗位上連續奮戰了46天。這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媒體人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團體作戰的力量。
雖然一次次從家人們的假期路過,缺席了對父母的陪伴,缺位了孩子的成長,更是缺失了一個個團圓歡聚的溫馨時刻。但作為時代的記錄者,我始終堅守在電視屏幕后,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2020年春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成為我春節值守最難忘的經歷。去年我從大年二十八便開始了春節值班。雖然當時已經知道一種新型病毒性肺炎在武漢蔓延,但誰也沒有預測到這種肺炎在中國和全球會大規模暴發。隨著1月23日武漢開始封城,臺里的工作氛圍和我的心情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我們的記者迅速踏上了北上的飛機,跟隨醫療隊奔赴武漢。年三十那天,《廣東新聞聯播》開辟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特別報道”,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制作播出疫情新聞,然而到了大年初四,廣東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臺領導下達了開設《抗擊“新冠”疫情特別報道》欄目的決定,并且要求即日開播!由于正值新年期間,很多同事并不在廣州,新聞中心現有人員完全不足以應付當天18:30播出的《廣東新聞聯播》與19:30播出的《抗擊“新冠”疫情特別報道》的制作任務,我立刻聯系同事們取消休假,趕回廣州。
日常,我們制作一檔電視新聞每天需要6人的制作團隊,如今新聞欄目提升至兩檔,并且欄目間的播出間隔極短,每日需要10人來參與制作,即使所有的同事趕回廣州也不足以應對每日的播出任務!而且也不知道特別報道會持續多久。我放棄后面所有休假,加入每天的制作團隊。很快,由于疫情的嚴重性,臺領導再次決定在每天的中午時段加開《抗擊“新冠”疫情午間特別報道》,我進一步承擔了午間特別報道的制作任務。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從9點開始上班,一直到晚上9點開完選題會回家,這樣的工作狀態從1月23日持續到4月8日,整整77天。
為了我們的萬家燈火,總有人“春節不打烊”,付出著、犧牲著。而我們媒體人也是幸運的,用無限深情的鏡頭、筆頭,守護著萬家團圓。
電視不可一日無新聞播出,每一天的電視新聞都需要大量記者編輯參與其中。特別是春節期間,家家團圓,而電視新聞人必須堅守崗位,保證節目放送。考慮到自己年輕身體好,單位每年安排春節值班,我都主動要求參與,每次家人都給予了理解和支持。
有一年,組里本來安排了我春節休息,誰料另外一個組的同事家里突然發生了變故,希望我能幫他頂幾天班。我小心翼翼地跟父母商量,沒想到母親一口答應,她說兒子大了,有擔當了,他們打心里高興。母親雖然這樣安慰自己,但我知道誰的父母不期盼著大年三十吃頓團圓飯呢,誰不希望家里熱熱鬧鬧地一起看場春晚呢。但自打我工作后,父母從來沒有要求我春節必須回老家過年,那種無言的體諒和理解讓我更加無牽無掛地投入工作。奶奶上了年紀,春節時總問:“我的大孫子怎么春節也不回來看我呀?”每到那時候,爺爺總是安慰奶奶其實也在安慰自己:“大孫子在上班,他是一名黨員,得高標準要求自己。大家春節都放假回家,誰來做電視,你春節在家也看不到新聞啦。”
2010年的春節來得比較晚,我在完成春節值班以后,2月28日即奔赴北京,準備參與全國兩會報道。那天正好是元宵節,剛抵達北京機場,我就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她說:“年三十、初一你得值班,不回家吃飯就算了,元宵節總該回家吃頓團圓飯了吧?”雖然媽媽知道原委后很理解我。但我心里的愧疚卻久久不能平復。
從2008年春節南方冰凍災害到2020年春節的新冠疫情,我從一位剛畢業的毛頭小子已經鍛煉成一名老練的電視工作者,雖然一次次從家人們的假期路過,缺席了對父母的陪伴,缺位了孩子的成長,更是缺失了一個個團圓歡聚的溫馨時刻。但作為時代的記錄者,我始終堅守在電視屏幕后,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年幼的女兒驕傲地說:“如爸爸不上班,我們就沒有電視新聞看了,我還能夠在電視上看到爸爸的名字,爸爸的工作真偉大!”

□上圖 本文作者參與拍攝“海絲·粵橋”系列報道,此報道后來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下圖 本文作者參與2015 年全國兩會北京演播室日常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