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縣級融媒體中心所依托的省級技術平臺絕不應只是冰冷的軟件和模塊,而應是內容生產、平臺運營、人才培訓等全方位的對接融合。本文以“新湖南云”省級技術平臺全面賦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實踐為觀察對象,旨在探尋二者在“建強用好”過程中彼此成就的實施路徑。
“2020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瀏陽分會場”開幕式、“秋收杯”湘贛邊革命文物講解大賽、江西銅鼓湯里之夜……2020年11月14日,湖南瀏陽市融媒體中心一天進行了3場融媒體直播,吸引百萬粉絲圍觀。一個縣級媒體平臺,如此高頻率的同步直播節奏,以前難以想象。
2019年初,湖南省委正式確定湖南日報社為服務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省級技術平臺建設單位。按照“科學建設、適用管用”的工作方向,湖南日報社充分依托原用于自身融合發展的“中央廚房”平臺,自主研發可滿足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需求的“新湖南云”省級技術平臺。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69家縣級融媒體中心入駐“新湖南云”;以“新湖南云”為依托,立足移動端的縣級融媒體生產傳播體系初步建成,省縣兩級媒體之間的相互賦能初步成型。
“新湖南云”平臺嚴格對標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建設要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和總成,堅持以“4K+5G+AI”技術為引領,以呼應縣級媒體融合需求為指向。
平臺功能日趨完善。立足國標要求的“策采編發審管效”等7大功能設定,“新湖南云”在自主研發中進一步細化為22個功能模塊、100多個功能點。結合運營需求,在融媒體客戶端上深度嵌入集成各地個人辦事、法人辦事等功能,提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線投票、答題互動、積分商城和廣告系統等功能。2020年以來,根據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的需求反饋,平臺保持每兩周一次更新迭代的節奏,開發完成了短視頻、電商和分類信息等系統,助力區縣實現“新聞+政務+服務+其他”的全功能訴求。
平臺內容互聯互通。依托省級平臺的通聯協作功能,縣級融媒體中心既可一鍵調用湖南日報社各媒體生產的優質稿件,也可將自身原創稿件投稿至省平臺,同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之間也可相互取稿。2020年初,面對新冠疫情以及全國兩會等重大新聞場景,“新湖南云”平臺每天精心篩選相關原創稿件,持續向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送,并積極采用各縣級融媒體中心生產的優質作品。
平臺響應及時有效。建設實施期間,湖南日報社制定了“線上訴求隨時回應、線下需求一天抵達”的剛性指標,確保及時響應各融媒體中心的服務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計進行技術平臺使用、內容生產和平臺推廣等線下培訓200余次,全方位、點對點地提升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實操能力,幫助其補足采編、技術、管理等短板,助力全媒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此外,還不定期前往各縣級融媒體中心進行新媒體生產和制作專題培訓。
平臺運維安全可靠。“新湖南云”平臺現擁有3個數據中心,存儲、計算、帶寬等資源儲備充足,做到了同城異地安全冗余、多副本數據保障。平臺已通過公安部三級等保備案,完成了“全國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管理服務平臺”的備案,同時完成所有入駐縣級APP的安全評估備案。
中央要求,“努力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成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服務樞紐”。湖南日報社緊緊圍繞這3個建設目標,秉承作為“方案設計者”“平臺打造者”“技術提供者”“內容輸出者”和“隊伍培訓者”這5個定位,推動“新湖南云”全面賦能各縣級融媒體中心高質量融合。運營一年來,入駐“新湖南云”的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均呈現出從“建起來”到“用起來”的良好態勢。
基層傳播力大幅提升。傳播力是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必要條件,也是融合改革的主要目標。瀏陽市融媒體中心將“掌上瀏陽”客戶端建設作為推進媒體融合的關鍵和樞紐,形成了“新媒體首發、全媒體跟進”的發布機制,構建起“全媒調度、全網傳播、全域覆蓋”的傳播體系,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大幅提升。2020年以來,創作了“10萬+”微信作品10條,“1000萬+”抖音21條,其中最多一條點擊量達1.4億次。近150萬人口的瀏陽市,其“掌上瀏陽”客戶端注冊用戶已近50萬,單日最高訪問量達247.1萬,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縣(市、區)媒體客戶端前列。
政務服務商務加速擴展。圍繞著“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客戶端服務功能迅速強化。湘鄉市融媒體中心依靠“新湖南云”的個性化開發支持,在“新湘鄉”客戶端上架511個政務許可服務事項,將服務群眾、企業的主陣地,全面切換到移動互聯網主戰場。臨武縣融媒體中心通過與銀聯和光大銀行的數據打通,實現了本地自來水繳費、電費繳費、話費繳費等服務。靖州縣融媒體中心通過與當地社保部門、圖書館和農特產品龍頭企業,共同研發小程序,探索出技術產品輸出的新路子。
運營能力穩步增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生存下來并強壯起來,是困擾很多媒體人的難題。在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邵陽縣,該縣融媒體中心摸索推出了基于直播常態化的定制化服務體系,運營體系初步完善,造血能力穩步增強:一方面,鎖定各機關單位,僅每月一次的稅務部門發票搖獎活動,全年就為融媒體中心創收近100萬元;另一方面,營銷觸角延伸至房地產、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等,2019年6月至今,先后策劃承辦70余場次大型直播活動,實現自主創收600多萬元。
面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這一時代命題,不少縣(市、區)借力省級技術平臺的加持,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建設路徑和模式。但囿于主客觀條件限制,仍存在融合意識不強、機制人才欠缺、造血功能偏弱等問題。縣級融媒體中心,既需要自身發力,也需要多方給力,促成這些問題在“建強用好”的實踐中得以改善乃至解決。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意識。綜合湖南各地情況來看,凡是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重視的,縣級融媒體中心融合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均勝于其他縣域。這就需要各縣級黨委主要領導,要有把這項工作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當中去督辦的主觀能動性,以“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為目標引領,從體制機制層面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創造最有利的條件,用融合實際效果倒逼融合責任意識。上級黨委在考核縣級黨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時,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發展可引入“效果導向”,以細化考核。
加強頂層設計,釋放改革活力。很多縣級融媒體中心負責人呼吁,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政策,希望中央和省級層面能夠細化頂層設計,指導他們按照媒體融合需求,對機構、人才、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釋放改革活力。如人才引進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從實際出發,調整對“人才”的定義,不要不切實際地以985或211高校為人才衡量標尺;可通過省級層面協調,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與眾多二本院校乃至高職院校的定向人才培養機制,為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可持續的人才補給。
加強數據賦能,提升服務效能。目前,各地“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建議逐步將各地政務服務改革成果應用到省級技術平臺,支持“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與省平臺做進一步數據對接和打通,進而賦能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將可網上申報和網上審批的事項、需網上申報線下辦理的事項等,全部整合到融媒體客戶端,實現填寫材料、申報事項、進度查詢等服務“一端解決”,更好地將政務服務改革成果惠及群眾,也更直接地幫助縣級融媒體在服務群眾中提升造血能力,形成自身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