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曼良
廣西,一個民歌眷戀的地方,這里的壯族人民熱情好客,善歌善舞。每年廣西都會迎來我們自己的節日“壯族三月三”。各地熱鬧非凡,開啟了山歌模式,不僅云上邀您來唱歌,線下更是舉行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在南寧市青秀山景區主會場就舉辦了“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題活動;在大明山景區舉行了“龍母文化節”;壯族聚居地武鳴縣舉行了“三月三歌圩”;侗族苗族聚居地三江縣舉行的花炮節、龍州縣舉行的壯族情人節等。
唱山歌幾乎是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壯族歌圩起源于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歌舞。歌圩是壯族族人以唱歌為主要形式的聚會習俗,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壯族一種古老的風俗習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悠久的歷史性。“圩”意為集市。壯族人將成百上千人來參加的唱歌集會類比為趕圩。根據歷史記載,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歌圩。
對歌是歌圩中最重要的形式,而壯族人參加歌圩的主要目的是擇偶。在歌曲形式上通常有情歌、苦歌、古歌、農事歌、花歌、盤歌等。演唱者通常隨編隨唱,借景抒發情誼。演唱者通常會先唱“見面歌”“迎客歌”,試探對方來意。如果男方發現有中意的人,便會唱“求歌”或“請歌”,女方便會以“答歌”方式回應,這種以歌曲為形式的來往稱為“盤歌”。“盤歌”是帶有賽歌性質,雙方互相發問,在內容上不僅涉及日常生活勞作,還涉及天文地理、花鳥蟲魚、歷史典故等。

壯族歌謠歷史悠久,形式多樣,體裁也是多種多樣。由于壯話的音調色彩變化形成了壯族歌謠的音調,對于壯族的一些稱呼也不一樣,以致形成南路、北路、中路等不同的音樂風格。在韻律結構上也比較獨特,主要可以分為:歡、加、西、比、倫,這幾種分類其實都是山歌的意思。常用徵調式、羽調式、宮調式、商調式。朗朗上口的山歌還具有整齊嚴謹的押韻美。
傳統的壯族山歌通常有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等單聲部和多聲部唱法,如廣西馬山、上林一帶民間還流行的“扁擔歌”,就是壯族的三聲部民歌,在民間也稱為“三頓歡”,它是在二聲部“歡”的基礎上,加入一個低音聲部而形成的,這個低聲部通常只唱一個襯詞“哼”或“哪”。田陽古眉山的歌調也是頗具壯族特色的。在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時比較委婉、含蓄 是壯族人的性格特點之一,所以壯族歌謠在歌詞內容上運用比喻、比興的手法較多,旋律也令人回味無窮。例如有名的壯族歌曲《藤纏樹》就是運用了比興的修辭手法,借青藤和大樹的關系比喻自己與愛人的關系,就像青藤和大樹永遠不分開。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今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的豐富,壯族的歌圩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歌化與詩化特殊的文化形態。而民歌也從田間地頭一躍成為各電視臺、民俗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之一,民歌也邁入了現代化的長河之中。例如我們廣西近年來舉行的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就像是現代化的壯族歌圩,圍繞壯族歌曲為主題,結合其他民族的民歌和東南亞等國家的民歌,通過民歌新唱,民歌與現代音樂結合的方式來演繹。廣西每年的三月三文化藝術節、東盟博覽會、民歌藝術節都為壯族歌謠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總有一批孜孜不倦的壯族歌者在原來壯族歌謠的基調上不停地創作出新的壯族歌謠,新音樂作品。例如由廣西藝術學院創作中心主任、廣西音樂文學會副主席梁紹武作詞 、原廣西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廣西音樂家協會主席傅馨作曲,一首無伴奏混聲合唱原生態歌曲用黑衣壯的方言演唱的歌曲《山歌年年唱春光》,原唱為廣西那坡“尼的呀”合唱團,作曲家根據那坡的黑衣壯的原生態歌曲“過山腔”這個元素改編創作。風格為中速稍慢、民歌風,七字歌譜。歌曲內涵豐富、旋律優美,音樂欣賞價值高。
廣西武鳴縣的梁國坤、何億玲等作曲家也是根據武鳴縣原有壯族歌謠的元素創作了很多新作品。下面筆者將會對武鳴“三月三”歌圩上演唱的,屬于作曲家們新創作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例如《敲起竹杠跳起來》,這個作品是武鳴作曲家何億玲作曲作詞的,根據壯族人民過三月三跳竹竿舞的時候歡快熱鬧的情景所做的歌曲,描寫了人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起竹竿舞。就像今年武鳴駱越文化節舉行的千人竹竿舞,來自武鳴各鄉鎮十六個演出方陣的農民們舉著簸箕、竹筒、五色糯米飯和糯米酒,在大大小小的竹竿陣和桃花繩中輕盈跳躍。
再如梁國琨老師的這首《三月情歌》也是充滿了壯族歌謠的味道。《三月情歌》與前面一首《敲起竹杠跳起來》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歌曲,前面一首歡快活潑,后面這首抒情悠揚。《三月情歌》屬于抒情的情歌類型,有男女齊唱,獨唱,輪唱三種演唱方式,這也是由壯族歌曲傳統的男女對唱的形式發展演變而來。歌曲里面裝飾音的運用非常多,這也是壯族歌曲很常見的一個特點。因為通常壯族歌手在演唱的時候會比較自由,在音調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他們會自由地加入前倚音或者后倚音,歌曲在歌詞上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借小鳥和魚兒擬人化含蓄地表達對戀人的情意。
在我國,節日作為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構成某一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歌圩節作為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傳承和壯大,也充分體現出它滿足了壯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壯族的歌圩節不僅體現了該節日的文化功能,同時也使廣西壯族的民族音樂和民俗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發展。特別是一些節日性歌圩,在特定的節期和地點舉行,帶有節慶、紀念和祭祀的性質。
現代的壯族歌圩節在傳承壯族歌圩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舉辦節慶活動,借助現代文化形式來展示當地特色文化,壯族人民還利用歌節民族大匯集的機會開展經濟貿易,在與異族的經濟、文化的比較之中,不僅得到了身心上的娛樂,也利于族人加深對本族文化的依附和認同。加強與外來民族優秀文化的交流,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既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壯族音樂是壯族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更是藝術的瑰寶。新一代壯族音樂的傳承更需要我們不懈的堅持和努力,在廣西本地,不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院校,都能夠積極地營造一個了解壯族文化,學唱壯族民歌的文化氛圍,積極樹立起學生對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意識,開設相關壯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課程。例如現在南寧大部分小學或者中學都開設有壯族歌曲學習的音樂課程,有些學習還成立了天琴隊,銅鼓隊,壯語合唱隊等,經常請到民間老藝人到課堂上跟學生面對面教學,在豐富音樂教學內容、掌握傳統民歌的演唱技巧的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老藝術家在藝術上的造詣。
學校作為專業教育機構之一,在文化傳承上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傳統民族文化的現狀,讓受教育者(一般是原文化所在地的人民)產生責任感,形成自己的使命感。其次是通過系統科學的方法,將民族文化的載體研究后加以升華,通過專業教育讓有使命感的受教育者掌握文化載體的特征,從而讓他們具備創作音樂的方法和能力。如在教學方面,可以就地取材,選取一些在民間流傳的原生態音樂作為教學例子。廣西某高校在2009年的時候成立了民族藝術系,教學中運用民族民間文化元素,再結合和當代先進民族藝術教學理念、現代教學手段與豐富的本土藝術資源。特別是對壯族音樂的研究與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壯族歌謠是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歌謠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受到外來經濟文化發展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而面臨了發展的窘境,但是在政府部門的大力調控、各民間團體合作交流的不斷深入,歌者、創作者和學者們的不斷努力研究和創作,學校教育的不斷影響下,壯族歌謠定會永久傳承和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