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青
電影作品是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動畫、聲音、文字等融為一體而呈現出來的動態化視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生活現實。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電影作品憑借自身的藝術特色而廣泛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當代大學生消遣休閑的重要方式。電影作品既是發展變化著的時間作品,又是空間作品,尤其是其通過將民族精神、愛國情懷、道德價值等思想理念以蒙太奇方法銜接和藝術語言處理每一幀色彩、圖像和鏡頭時,能夠有效表達和傳播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從而影響當代大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觀的養成。因此,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審美和電影作品趨于“娛樂化”的發展現狀,為充分發揮優秀電影作品對當代大學生審美觀的積極影響,從現代性分析角度深入研究電影作品對大學生審美觀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電影作品是指通過一定載體將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和多種藝術材料進行整合,并借助適當的裝置設備進行作品放映。電影藝術以娛樂大眾為發展宗旨,憑借自身視聽知覺性、高度綜合性、傳播的大眾性等獨特的表現手法以及力圖表達出人類獨特的審美選擇和審美意識而深受大眾喜愛。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當前電影作品有不同類型和流派之分,如有強調故事情節完整性、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紀實報告歷史或政治事件等在內的故事片、美術片、紀錄片等。
審美觀是審美情趣和體驗的總稱,是指人們根據自身的審美方式和態度來對多個領域進行審美活動,但其易受個人以往生活經歷、家庭教育背景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形成的審美觀也不盡相同,而時代性、民族性等審美特性存在于審美的現實維度中。當代大學生是重要的審美群體之一,其接受過的教育文化知識相對豐富,且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審美觀,但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活動不僅更具直觀性,其功利性和娛樂性也更加突出。
電影作品作為大眾日常精神消費而存在,其通常將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機制與社會文化相聯系,以凸顯人類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方式。審美觀是在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而電影作品在表達過程中使用了較強的藝術語言將電影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凝練重組,還能通過表現手段將藝術還原為現實生活,從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外加審美情境的特定設置以及富有邏輯的故事情節都很容易影響作為審美主體的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
新時期在信息科學技術的支撐下,電影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也逐漸豐富和完善,尤其是趨于完美的特技效果,使整部電影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電影作品具有藝術綜合性的特征,其不僅是在造型藝術、語言臺詞、空間表現、特技效果甚至動作手勢等的處理方面更具有動態美和意境美,還能將音樂、藝術、文化、舞蹈、戲劇等多元化的元素有機融合在其中,在呈現電影作品空間化的同時又將其賦予時間的展現力,因此,多元化的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大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在電影跌宕起伏的情節敘述過程中,場景的烘托、感人的對白以及動聽的音樂等都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發展。
優秀的電影作品能夠憑借自身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引起當代大學生與其的情感共鳴,使其深刻感受到電影作品想要表達和傳達的精神思想和價值文化,能夠在無形中感染當代大學生,引導其以美的標準和行為來約束自我,從而促使其產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行為方式的轉變。電影作品本身含有豐富的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美,通過引導當代大學生觀看優秀電影,不僅能夠使其沉醉在電影作品經典的藝術之中,還能通過畫面的意境之美來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辯證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重塑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并幫助其形成健康、完善的獨立人格,從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電影作品作為具有商品屬性的產物,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伴生物。部分電影制作方過度重視自身經濟效益,為有效吸引更多消費者觀看、點擊和轉發,常以媚俗的表現手法來迎合大眾口味,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尤其是部分過于暴力、惡意篡改歷史的影片,會給分辨能力尚有待提高的大學生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甚至直接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不良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審美趣味的媚俗性會使電影制作方采用理想化的方式來進行故事情節展示,其與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截然相反,而夢幻般的場景既會導致大學生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還會導致大學生分不清現實和理想,從而影響其正常生活。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敢于嘗試新鮮事物,且在各種奢侈品的使用下,導致其崇尚利用金錢來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也使得當代大學生形成了精致主義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注重自身的滿足感和獲得感,以凸顯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別。正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審美觀念的消費性影響,電影作品為進一步引起大學生產生情感愉悅和共鳴,就會使其過度放大自身的商業性,通過用世俗化的方式和手段來消解經典藝術和文化,期望能夠讓當代大學生在緊張、刺激、享樂的環境中釋放自身心理和需求,這就會導致電影制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暴力等能吸引大學生眼球的、直觀生動的故事情節,以此滿足大眾需求。
針對當前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擴大、知識層面不斷豐富的發展現狀,電影行業要通過組建專業、權威的電影評判機制和專業人士團隊,根據電影類型或者主線等內容來科學建設電影分級制度,將市場上現有的電影作品合理添加分類標簽,并嚴格設置年齡等級劃分,確保大學生在選擇影片時,可以選擇更加適合自身身心發展需求的觀影內容。這樣既能滿足新時期多元化學生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加充足、廣闊的影片選擇范圍,又能為其營造更加干凈、積極、向上的電影環境,從而引導當代大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電影作品作為具有一定引導性、宣傳性、教育性等性質的藝術產品,在電影制作過程中,要提高影片內容的審核性,自覺承擔起對社會歷史變遷以及先進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責任,通過制作播放優質的電影作品,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這一主力軍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一部優質的電影作品能夠在完美融合文化精髓和新文化的同時,以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和宣傳其蘊含的思想文化,可以高效傳遞正能量,從而引導當代大學生養成健全的審美意識和能力,豐富其人文素養。
當前電影市場發展迅速,已擴展到整個大眾文化和社會消費領域,大學生作為觀看電影作品的主力軍之一,其依舊存在辯證認知能力發展尚不成熟、極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的不足,這就需要高校加強美育教育力度,通過系統、科學地引導和教育來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和觀看電影作品。高校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樹人,在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激增的新時期,高校要充分運用校園環境、課堂講解等方式來加強美育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和鑒賞能力。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獲取影片資源的方式大多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和計算機網絡。這時高校要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督管理力度,減少不良信息和負能量在校園的傳播,同時科學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書籍,推薦大學生在校園網鏈接中觀看優質的電影作品,使其享受優質文化和藝術的熏陶。高校要結合網絡媒體平臺,鼓勵學生多元化地開展影視評論活動,并對優質評論進行獎勵和置頂,這既能喚醒大學生的求知心理,又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觀。
新時期電影作品不僅是人們消遣娛樂的工具,更承擔著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國家先進理念推廣與宣傳、大學生審美觀引導與教育等重要職能。因此,為高效發揮電影作品的價值優勢,電影行業要科學建設電影分級制度,并制作播放優質電影作品,來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高校要加強美育教育力度,并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多元化的影視評論活動,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