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縣委機關幼兒園 張新娟
在幼兒園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他們常常腦洞大開,做出一些成人眼中“不可思議”的“搗蛋行為”。細心觀察、用心聆聽,這些“熊孩子”的“搗蛋”行為背后,往往蘊含著出人意料的教育契機!
教研活動時,聽小二班班主任童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怪”事:她們班的凡凡,近幾天只要老師稍不留意就往室外跑,到走廊的衣櫥前“瘋狂”地挨個開關櫥門。見老師跟過來,凡凡就笑咪咪若無其事地返回活動室,一次次樂此不疲。隨之,他周圍的小伙伴壯壯、皓皓、洋洋也陸續加入,形成了一支“開關櫥門大軍”,隊伍逐日壯大,讓老師們頭疼不已又無計可施。
這不,我去小二班找童老師時,正趕巧兒碰上凡凡和他的“櫥門開關大軍”又一次“瘋狂作案”。我悄悄走過去,在衣櫥前蹲下來,學著他們的樣子開關起櫥門來。見我加入了“櫥門開關大軍”,凡凡有點兒意外,磨蹭到我跟前,湊到我耳邊,悄悄地問:“園長媽媽,你聽到‘咔咔’聲了嗎?”“咔咔”聲?凡凡反復開關衣櫥門是為了聽碰珠卡扣的“咔咔”聲?我不緊不慢地又開關了幾個櫥門,點點頭,“聽到了,真的有‘咔咔’聲!”
仿佛找到了知音,凡凡馬上眉飛色舞起來,大聲問:“園長媽媽,你聽到聲音有什么不同嗎?”其他孩子也停下來,幾雙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我對凡凡能提出的這個問題感到吃驚,關閉櫥門時碰珠卡扣輕微的“咔咔”聲還有不同?我還真沒聽出來!見我茫然地搖頭,凡凡更得意了,指著其中的兩個衣櫥,故作神秘地說:“園長媽媽,聽聽這兩個,有沒有‘咔咔’聲?”
可不是嘛,最左端上方兩個衣櫥的卡槽在他們“瘋狂”的“摧殘”下已經變形了,卡扣卡不住,碰珠也就發不出“咔咔”聲了!“它們今天沒有‘咔咔’聲了!”我還沒來得及關上第二個櫥門,凡凡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了我他的最新發現,紅撲撲的小臉上溢滿了傲嬌的神色。這個“破壞”衣櫥碰珠卡扣的“罪魁禍首”在為自己的發現而自豪呢!
我被凡凡的細微發現震驚了!這次讓老師們頭疼的搗蛋行為,正是一次難得的教育契機啊!我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問凡凡:“為什么沒有‘咔咔’聲了?”小家伙一愣,顯然被問住了,不知所措,用一雙迷茫的大眼睛求助似的望著我。“園長媽媽,為什么呀?”壯壯也好奇起來。
我隨手打開一個衣櫥門,笑了笑,問:“你們聽到的‘咔咔’聲,是在哪個部位發出來的?”孩子們爭先恐后的用小手指向衣櫥內側邊緣的碰珠卡身。凡凡著急地指指櫥門上的碰珠卡頭,又指指衣櫥內側的碰珠卡身,著急的辯解:“這兩個碰一塊兒,咔——,咔——!”我摸摸他們的頭:“你們都發現了,真棒!”
“它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碰珠卡扣。”我邊用手勢引導孩子們觀察,邊慢慢地解釋:“這是碰珠卡扣的卡頭,這是卡身。卡頭插進卡身凹進去的卡槽里,就會發出聲音!”我又打開左上方碰珠卡扣壞了的衣櫥,“你們看,這個有什么不一樣?”“卡頭歪了!”“卡槽壞了!”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
看著興致盎然的孩子們,我笑著說:“碰珠卡扣有好多的小秘密,待會老師去王爺爺(維修師傅)那兒拿些來,放在探索區,我們再一起‘探秘’吧!”孩子們歡呼雀躍地跑回了活動室。
在這群“熊孩子”搗蛋行為的啟發下,我和小班組的老師們一起教研,生成了科學探究活動:碰珠卡扣“咔咔”響——從感知碰珠卡扣的“咔咔”聲,到認識碰珠卡扣的構造,再到碰珠卡扣的使用維護,從無到有的碰珠卡扣系列活動,各班開展得有聲有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活動結束后,凡凡等“櫥門開關大軍”每天煞有介事地監督著小朋友們輕開輕關櫥門,儼然成為了保護“咔咔”聲的“小衛士”。

教育感言
只有真誠地接納、支持和鼓勵孩子們的“破壞”,我們才會捕獲無處不在的教育契機。讓我們放下成人自以為是的邏輯,懷著敬畏之心對待孩子的所言所行,追隨童心,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