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葉夕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慢性咽喉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疾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屬于上呼吸道炎癥.患者表現為淋巴組織以及咽部黏膜慢性炎癥,具有極高的發病率,隨著目前環境的污染,慢性咽喉炎患者人數越來越多[1-2]。由于慢性咽喉炎病程長、復發率高、病情反復等,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6 例慢性咽喉炎患者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研究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將我院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6 例慢性咽喉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3)與研究組(n=43)。對照組男性23 例,女20 例;年齡26~63 歲,平均(44.52±3.16)歲。研究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27~63歲,平均(44.58±3.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 >0.05),可作比較。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臨床常規檢查確診為慢性咽喉炎;此次研究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且86 例患者及患者家屬簽字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精神意識不清晰,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一般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常規宣教,簡單安撫患者的情緒,告知患者藥物治療方法。
研究組則行心理護理,具體措施為:(1)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尊重患者的隱私,主動與患者交談,在與患者交談的過程中注意態度親切,使用禮貌用語,主動詢問患者的病情,拉近與患者的關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予患者關心與關注,引導和鼓勵患者述說內心真實感受,讓患者宣泄內心不良情緒,做好心理疏導與安撫工作,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2)加強對患者的環境護理。由于慢性咽喉炎患者對環境極為敏感,應保證病房環境干凈整潔,每天定時通風30 分鐘,避免發生交叉感染。(3)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與飲食習慣為患者制定合適的飲食計劃,堅持營養均衡、葷素搭配原則,叮囑患者多食用富含維生素B 的食物,盡量少食用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判斷標準[2]:采用本院自制《治療依從性調查表》作為評估標準,總計100 分,完全依從(90 分以上),部分依從(70-89 分),不依從(70 分以下)。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
統計兩組患者的舒適度,判斷標準[3]:采用自制問卷的方式調查所有慢性咽喉炎患者的舒適度情況,總分共計10 分,舒適(8-10 分),比較舒適(4-7 分),不舒適(0-4 分)。舒適度=舒適+比較舒適。
采用SPSS21.0 分析,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 <0.05。
在治療依從性上,研究組97.67%明顯高于對照組86.05%(P <0.05),具體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差異[n(%)]
在治療舒適度上,研究組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83.72%(P <0.05),具體見表2。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舒適度的差異[n(%)]
慢性咽喉炎是臨床常見病,主要是由環境變化、咽部呼吸道病變、職業因素等原因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黏膜慢性充血、干燥、微痛等癥狀。由于慢性咽喉炎的病程較長,且在發病期間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與舒適度[3-4]。
臨床上針對慢性咽喉炎的治療方式較多,但是因為患者病程較長,容易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大部分患者容易出現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降低對治療等配合度[5-6]。心理護理是臨床上常見且廣泛使用的護理模式,其主要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撫,從而舒緩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患者的治療壓力[7-8]。對慢性咽喉炎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能夠穩定患者的情緒,減輕患者焦慮、抑郁嚴重程度,促使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配合度,鼓勵患者樹立自信心,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依從性與舒適度上,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心理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對慢性咽喉炎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可有效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與舒適度,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