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穎,鄧 硯,3△,譚機永,寧苘媚,李博文,李賢賢,張 香,楊 鑫
(1.廣西醫科大學信息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3.右江民族醫學院校黨委,廣西 百色 533000; 4.右江民族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心理應激是指個體主觀感知到的環境壓力超過自身所具有的資源并對其健康造成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對個體的身心狀態及生存質量影響不同[1-2]。研究表明,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相當高的心理應激水平,且在近幾十年間呈逐步上升趨勢[3]。隨著社會的競爭及高等教育的發展,用人單位、學校對高校大學生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所面對的各種壓力、心理應激水平逐漸增高。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一旦增高,對其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都將帶來不良影響,甚至會加大大學生自殺風險[4]。心理彈性是反映個體對外界變化環境表現出適應能力的動態過程[5]。研究顯示,心理彈性對心理應激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6],改善家庭關系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7]。本文通過調查分析家庭關系與心理應激、心理彈性相互關系,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為其心理健康教育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廣西某醫科院校2019級25個班的1 250名醫學本科新生作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1)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專業、民族、家庭關系等,其中家庭關系分為3級,即和諧、一般、緊張。(2)學生生活應激問卷[8]:由應激源和應激反應2個維度組成,包括51個條目。各維度得分為其所對應的項目累積得分,其中應激反應中的認知因子為反向計分,總分越高表示所面臨的生活應激越強,產生的應激反應越大。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77,2個維度與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858~0.880。(3)心理彈性量表[9]:分為堅韌性、力量性和樂觀性3個維度,包括25個自評項目。每個項目采用里克特氏5點量表評定法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彈性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數為0.842,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787~0.956。
調查開始前,課題組對調查員進行培訓,準確指導調查對象填寫問卷。培訓內容包括調查目的與意義、指標含義、填寫要求等。問卷回收時,由調查員當場對所有問卷進行審核,不符合要求的問卷,返回給調查對象重新填寫。收回的問卷由4名研究人員雙錄入,并對其進行核對。對兩次錄入不一致的數據,查看原始問卷予以糾正。

2.1基本情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1 250份,回收有效問卷1 15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64%。調查對象心理應激總分為(112.21±19.56)分,以此作為界定高、中和低水平應激狀態的標準。部分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部分基本情況(n=1 158)
2.2不同家庭關系醫學新生心理應激評分比較 不同家庭關系醫學生心理應激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家庭關系和諧的醫學新生心理應激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顯著低于家庭關系一般或家庭關系緊張的醫學新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家庭關系醫學新生心理應激評分比較分)
2.3不同家庭關系醫學新生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不同家庭關系醫學生心理彈性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家庭關系和諧的醫學新生心理彈性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顯著高于家庭關系一般或家庭關系緊張的醫學新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不同家庭關系醫學新生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分)
2.4心理彈性與心理應激相關性分析 心理彈性及各維度分別與心理應激及各維度呈負相關(P<0.01)。見表4。

表4 心理彈性與心理應激相關性分析(r)
2.5心理彈性負性預測心理應激 以心理應激及各維度為因變量,心理彈性及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對心理應激、應激源有負向預測作用(P<0.01)。見表5。

表5 心理彈性與心理應激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續表5 心理彈性與心理應激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不同地區、年級醫學生心理應激水平不同 醫學生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人才,醫學生教育質量的好壞關系到醫學生畢業后能否以過硬的技術和心理素質勝任臨床一線救死扶傷、處理醫患關系的工作[10]。醫學生在本科階段課業繁重,且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11],心理健康狀況與醫學生培養質量息息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新生心理應激總分為(112.21±19.56)分,其中75.82%處于中水平應激狀態,24.18%處于高或低水平應激狀態。RAFIQUE等[12]對大學醫科一至五年級的468名醫學生進行研究時發現,67.9%的學生有心理應激,且一年級醫學新生的心理應激發生率最高。ZVAUYA等[13]對英國某醫學院一、二年級醫學研究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二年級醫學研究生的感知壓力和心理發病率均低于一年級醫學研究生。上述研究結果提示,醫學新生心理應激問題更為突出。劉琳琳等[14]研究發現,中國醫科大學二、三年級醫學本科生心理應激總分為(101.49±15.68)分。范引光等[15]對安徽某醫學院校醫學本科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該校醫學本科生心理應激總分為(118.99±18.50)分。由于學校、年級不同,對醫學生的具體要求不同,醫學生的學習壓力、社會認同度可能有所區別,因此醫學生心理應激總分存在差異。
3.2家庭關系和諧可減少醫學新生心理應激 家庭關系可影響大學新生心理適應[16]。大一新生剛從高中過渡到大學新環境,部分新生第一次來到陌生城市求學,容易受環境影響而心理波動大。人生地不熟時更需要家庭的鼓勵和支持。本研究結果顯示,和諧的家庭關系可以減少應激源和應激反應,提升家庭關系是應對心理應激的良好策略。
3.3家庭關系和諧可提高醫學新生心理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關系一般或緊張的醫學新生力量性和樂觀性評分顯著低于家庭關系和諧的醫學新生。其原因可能在于:醫學新生在和諧的家庭關系中通過與家人的交流溝通,得到了必要的精神及物質支持,使其在面對困難時更樂觀,從而有助于增強醫學新生力量。此外,和諧的家庭關系還可使醫學新生心理更具堅韌性,從而及時調整心態適應外界壓力。
3.4醫學新生心理彈性負向預測心理應激 有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對心理應激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具有緩沖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新生的心理應激各維度及總分與心理彈性各維度及總分呈顯著負相關,心理彈性可負向預測心理應激及應激源,這與文獻[6]相似。提示,心理彈性小容易導致心理應激過高,反之,心理彈性大可轉移和釋放壓力,降低心理應激水平。
綜上所述,和諧的家庭關系可以提高心理彈性,從而降低醫學新生的心理應激水平。家庭關系和諧能使醫學新生體會到家庭的關心、理解和情感溫暖,從而產生心理認同感,有利于健全人格心理的培養。在心理干預過程中,學校可從以下方面入手:(1)開展醫學新生入學教育,要求醫學新生在心理上及時轉變角色,盡快適應大學生活[17];(2)開設家庭人際溝通課程,大力普及相關的家庭人際溝通知識,著重強調和諧家庭關系構建的必要性;(3)介入社會工作,各二級學院輔導員提供需要社工介入的學生名單,通過小組介入法解決家庭問題;(4)提供定期心理輔導,每個班級的心理健康員在學院每期心理輔導前向輔導員說明近期班級同學出現的問題,以便輔導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5)完善心理健康課程,改變課堂上教師單一的教授方式,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互動[18],真正做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高校教育管理者可通過上述措施提高醫學新生心理彈性,降低醫學新生心理應激水平,促進醫學新生心理健康發展,進而提升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