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煜,黃曉莉,王 呈,王保珍△
(1.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2;2.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營養科,山東 濟南 250012;3.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山東 濟南 250012)
當疾病導致髖膝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且非手術治療無效時,需進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營養不良是一種體重減輕、肌肉量減少和皮下脂肪減少及功能狀態減弱的營養失衡狀態[1]。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如術前存在營養不良情況,會增加術后病死率和康復時間,同時增加感染風險和延遲傷口愈合[2-4]。研究發現,營養良好者的術后并發癥和病死率低于營養不良患者[5]。血清清蛋白(ALB)是與營養不良密切相關的因子[6-7]。研究顯示,血清ALB可能是年齡、并發癥和疾病嚴重程度的替代指標[8-10]。成年人的正常血清ALB水平在35~50 g/L間波動。血清ALB水平低于35 g/L時通常被定義為低ALB血癥[11]。臨床上,血清ALB檢測成本低且應用廣泛。目前,有關術前血清ALB水平與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臨床結局的相關性研究較少見。本研究探討了術前血清ALB水平與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臨床結局的相關性,旨在為術后臨床結局的預測評估提供思路。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76例,其中男67例,女109例;年齡21~85歲,平均(60.27±11.53)歲;體重(68.21±10.19)kg,體重指數(BMI)(25.47±3.30)kg/m2;身高(163.60±7.5)cm;總住院時間5~50 d,平均(12.86±5.09)d,其中術前住院時間(6.44±2.56)d,術后住院時間(6.43±4.12)d;全髖關節置換術(THA)73例,全膝關節置換術(TKA)103例。根據血清ALB診斷標準分為正常組(>35 g/L,153例)和異常組(≤35 g/L,23例)。納入標準:(1)經CT和(或)X線檢查確診,須進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2)具有手術指征并同意手術;(3)術前及術后3 d行血常規檢查。排除標準:(1)發熱;(2)合并造血系統疾病;(3)存在影響傷口愈合疾病。患者基本情況見表1。2組術前診斷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患者基本情況

表2 2組術前診斷情況比較[n(%)]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1)術前處理: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對合并有基礎疾病者進行針對性內科治療,確保有效控制病情;行髖膝關節CT和(或)X線檢查,明確病情情況并進行營養狀況評估。(2)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手術采用全身麻醉后放置假體,復位髖膝關節。徹底沖洗傷口切口并進行負壓引流,逐層縫合傷口。術后預防性抗菌藥物治療,早期進行髖膝功能鍛煉。
1.2.2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血清ALB水平、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總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

2.1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及死亡情況比較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術后死亡1例,異常組無死亡情況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2組血清ALB水平、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 2組除年齡、BMI、總住院時間外其余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血清ALB水平、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
2.3術后并發癥危險因素分析 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對混雜因素進行調整,結果顯示,血清ALB水平降低、住院時間長是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見表5。

表5 術后并發癥危險因素
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在入院治療期間受多種因素影響會存在營養狀況問題。外科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率可高達50%,是近年來值得重視的外科問題[12]。營養狀況差與普通外科手術患者發病和死亡的風險較高有關[13]。血清ALB可以被用來作為評價個體營養狀態的指標[14-15]。血清ALB水平低(≤35 g/L)與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相關。這些數據可能會影響術前決策,直接影響患者未來的生活質量及對高危患者的治療效果,從而影響圍手術期發病率和病死率[16]。相關研究顯示,血清ALB水平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17-20]。LEE等[21]研究發現,髖部骨折患者血清ALB水平小于或等于35 g/L時,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ALB水平與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臨床結局有關。患者血清ALB水平對于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起著關鍵作用,其可以通過影響傷口的愈合過程及機體的免疫系統,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住院費用無顯著差異。可能與2組患者采用的臨床治療方法基本一致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年齡、BMI水平有顯著差異。排除年齡這一不可更改的因素外,提示BMI水平影響血清ALB水平。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大多是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這可能是由于創傷性疾病本身應激,從而導致代謝旺盛、消耗增加及術后并發癥[22]。本研究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調整了年齡、BMI等混雜因素,結果顯示,血清ALB水平降低、住院時間長是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提示術前ALB水平小于或等于35 g/L時,可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3],使住院時間延長。血清ALB水平低的患者,因為免疫力下降、營養丟失會增加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可通過改善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營養狀況,從而有效縮短住院時間,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對于骨科患者營養狀態應予以足夠重視,通過檢測術前血清ALB水平,及早進行干預并嚴密監控[24]。外科醫生可評估患者營養狀況,優化圍手術期補充營養支持的策略[25]來改善患者術前營養概況,可通過改善患者血清ALB水平來增加營養儲備,促進傷口的愈合及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改善患者臨床結局。
綜上,血清ALB水平降低是影響人工髖膝關節置換的危險因素,該指標可以為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近期療效提供重要信息。術前,通過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給予營養支持,或許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結局。因此,臨床應在術前檢查患者血清ALB水平,積極調整患者術前營養狀況,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在收集資料時雖考慮其他疾病等的影響,但是無法排除其他與營養相關的混雜因素的干擾,如淋巴細胞等。后續可開展進一步研究,探索其機制,從而預測和篩選臨床結局不良的高危人群,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