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琴,徐景華
(東鄉(xiāng)區(qū)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西 撫州 331800)
糖尿病是目前臨床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均尚未完全清楚,臨床仍以降糖治療為主[1]。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認知程度低及其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差,均是影響臨床療效及預后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認知度,改善其治療依從性,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關鍵問題。目前,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疾病知識缺失及技能滯后[2]。近年來,基于達標理論的疾病認知與自我管理模式逐漸用于慢性疾病患者護理中。該模式強調護理人員與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鼓勵患者主動配合護理,為達到最佳健康狀態(tài)而努力,但能否進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仍存在廣泛爭議[3-4]。本研究探討了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4例。納入標準:(1)經實驗室指標檢查確診,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障礙;(2)精神系統(tǒng)疾病;(3)合并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4)惡性腫瘤;(5)全身感染性疾病;(6)中途失訪。對照組中,男39例,女25例;年齡40~78歲,平均(65.42±4.51)歲;病程1~10年,平均(3.16±1.47)年;體重指數(shù)(BMI)22~31 kg/m2,平均(25.62±1.14)kg/m2。觀察組中,男37例,女27例;年齡42~75歲,平均(66.12±4.24)歲;病程1~10年,平均(3.37±1.58)年;BMI 21~30 kg/m2,平均(25.17±1.05)kg/m2。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專科降糖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入院時環(huán)境介紹,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密切觀察患者的血糖變化,根據病情評估結果制訂飲食、運動方案,準確執(zhí)行醫(yī)囑,指導患者正確用藥。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具體如下:(1)成立基于達標理論的護理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責任護士及其他護理人員,經考核合格后入組。(2)在入院1~3 d進行護理評估,責任護士需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關系,營造融洽氛圍,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表達存在的護理問題,耐心傾聽患者內心感受,動態(tài)掌握患者病情狀況。(3)護理人員與患者一起溝通、討論和互動,綜合分析護理評估所采集的信息,以改善糖尿病認知及自我管理作為護理目標,制訂住院期間及出院后的護理計劃,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置適當目標值。(4)在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糖尿病認知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除一對一宣教及發(fā)放宣傳手冊外,建立宣傳糖尿病的公眾微信號,定期推送關于糖尿病認知和自我管理的相關文章、視頻等。邀請患者加入微信群,不定期地以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形式,推送健康管理知識至微信群,探討疑難問題。公布健康教育講座通知,定期集中解答問題,鼓勵患者及家屬微信留言,通過集體討論,及時回復。同時,定期電話隨訪或家庭訪視,要求患者定期回院復查。(5)以糖尿病認知、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情況作為評估目標,若未能如何完成目標,與患者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并再次實施互動干預。
1.2.2觀察指標 干預6個月,采用疾病認知度問卷、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和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測評,其中疾病認知度問卷包含合理飲食、運動鍛煉、情緒控制、血糖監(jiān)測及遵醫(yī)用藥5個維度。同時,比較干預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

2.12組干預前后疾病認知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疾病認知度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疾病認知度評分比較分)
2.22組干預后ESCA評分及服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ESCA評分、Morisky評分及服藥依從性較好的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后ESCA評分及服藥依從性比較
2.32組干預前后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FBG、2 h PBG、HbA1c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的FBG、2 h PBG、HbA1c水平比較
目前,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不斷攀升,盡管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不斷提高,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仍較低,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不高,影響血糖控制效果。目前,常規(guī)護理仍停留在“以疾病為中心”的基礎護理層面上,極少強調患者參與護理的意識[5]。綜合既往文獻報道[6]和臨床工作經驗,作者認為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識缺乏和自我管理效能差,均是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該護理模式強調患者的參與作用,以患者的參與能力作為調整和修訂護理目標的依據,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和改善治療依從性。在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中,通過組建專業(yè)護理小組,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提高護理人員專業(yè)水平,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動態(tài)掌握患者病情變化,與患者共同制定近期及遠期護理目標,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差異性干預方式。在護理過程中引導患者參與,通過不斷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認知,提高患者糖尿病認知度,增加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及治療依從性,從而增強自我管理能力[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疾病認知度各維度評分、ESCA評分、Morisky評分及服藥依從性較好的比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和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其治療依從性。
相關研究認為,糖尿病認知和自我管理較差是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9]。本研究也證實,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在這方面的改善力度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提示該護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護理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的順利實施,有賴于網絡交流平臺,其不僅可拓寬并暢通疾病知識渠道,消除信息傳播盲區(qū),而且為向患者長效傳播疾病知識奠定基礎,強化了護理團隊的作用,彰顯了“低成本、廣覆蓋”的健康宣教效果[10-12]。隨著糖尿病患者疾病認知度和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本研究中的觀察組干預后FBG、2 h PBG、HbA1c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有助于控制血糖,其原因在于該護理模式可提高疾病認知度和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實施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優(yōu)化了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知識結構,凸顯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但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缺乏長期隨訪數(shù)據。下一步將優(yōu)化研究設計,完善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護理管理模式,與常規(guī)護理相磨合,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達標理論的糖尿病認知與自我管理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疾病認知度和自我護理能力,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有利于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