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杰,趙 蓉
(重慶市中醫院超聲科,重慶 400011)
闌尾低級別黏液性腫瘤是一種臨床上罕見的闌尾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新版消化系統腫瘤分類將其歸類為闌尾黏液性腫瘤[1-2]。闌尾低級別黏液性腫瘤一般表現為闌尾遠端增粗或囊性擴張,病理表現為闌尾黏膜細胞被高柱狀腫瘤細胞取代,黏液突破闌尾壁層結構進入腹腔,在腹腔中產生黏液膠凍樣物質,形成腹膜假黏液瘤,部分甚至出現腹腔種植轉移,但極少出現血行及淋巴轉移,術后容易復發[3]。本文報道了1例于2018年入住本院,由超聲發現最終經手術病理確診的闌尾低級別黏液性腫瘤。
患者,女,25歲,因右下腹疼痛3 d就診。查體:右下腹麥氏點疼痛明顯,無反跳痛、肌緊張,余腹部無壓痛、反跳痛,未捫及包塊。既往史:1年前曾因右下腹持續性疼痛于某院就診,右下腹壓痛陽性,無明顯反跳痛,肌緊張,該院CT示右下腹囊腫,性質待定,考慮慢性闌尾炎,保守治療癥狀緩解,囊腫未予特殊處理。實驗室檢查:白細胞4.67×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比67.0%,癌胚抗原3.7 ng/mL,胸部X線片、心電圖及肝、腎功能等正常。超聲檢查:右下腹臍右側旁60 mm偏右下方腹腔內探及一無回聲區,呈橢圓形,范圍約21 mm×18 mm×27 mm,形態尚規則,邊界清晰,壁增厚毛糙,較厚處約5 mm,內透聲尚可,可見一線狀分隔。彩色多普勒超聲:壁上見短棒狀彩色血流信號,其周邊未探及液性暗區及腫大淋巴結。診斷:闌尾黏液性腫瘤?闌尾炎?(圖1)以闌尾黏液性腫瘤?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收入本院。手術方式選擇經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術中可見闌尾區域腸管、系膜、闌尾與腸壁粘連明顯,分離粘連后見闌尾尖端囊性腫大,囊液澄清,呈淡黃色,分離闌尾及囊腫與周圍粘連后,切除分離組織送病檢,術后病理診斷:闌尾低級別黏液性腫瘤,漿膜面見黏液及低級別腫瘤細胞(圖2)。術畢,患者恢復順利,術后5 d后出院。

圖1 聲像圖

圖2 病理圖(蘇木素-伊紅染色,100×)
闌尾黏液性腫瘤發病率低,占所有闌尾疾病切除術的0.2%~0.3%[4-6],常無特異性臨床表現。黏液性腫瘤占所有闌尾上皮來源性腫瘤的85%[7],缺少明顯的惡性征象[8],臨床上常以急性闌尾炎就診,或在手術中偶然被發現。超聲能夠很好地判斷闌尾黏液性腫瘤的發生部位、范圍、血供情況,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因此臨床超聲檢查對該疾病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闌尾黏液性腫瘤超聲表現為:右下腹闌尾區可見混合性或囊性占位,多以囊性為主,形態規則,多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不能顯示闌尾正常3層結構[9],囊壁回聲增強、增厚,毛糙,伴或不伴有鈣化,大多數內透聲差,可見點狀弱回聲密集或分隔。彩色多普勒超聲示內部一般無血流信號,少部分周邊或囊壁可見星點狀或短棒狀彩色血流信號;腫瘤周邊一般炎性反應較輕,無包裹,腸系膜淋巴結無腫大[10],觸摸多具有活動性。本案例的臨床超聲完全符合闌尾黏液性腫瘤的超聲表現。超聲診斷闌尾黏液性腫瘤可與急性闌尾炎相鑒別。急性闌尾炎主要超聲表現為:闌尾非均勻性增大,橫徑大于或等于6 mm,一般不會超過20 mm,壁增厚,3層結構均可見,以黏膜下層增厚明顯,腔內多顯示為液性的無回聲,部分可見糞石或蟲卵嵌頓的強回聲,闌尾周圍可見積液或腫大淋巴結。二者鑒別要點:(1)橫徑一般大于2 cm[10],可作為闌尾黏液性腫瘤和急性闌尾炎的鑒別點;(2)壁增厚、毛糙,實性回聲更明顯;(3)不能顯示闌尾正常3層結構;(4)壁上及腔內鈣化點也有助于闌尾黏液性腫瘤的診斷[11];(5)病變周圍炎性反應情況,有無腫大淋巴結等。
綜上所述,超聲對闌尾黏液性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臨床意義,只要加強對該病的認識,可提高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