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梅
(東明縣人民醫院腫瘤內科,山東菏澤 274500)
胃癌屬于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胃癌切除術進行治療,而胃癌切除術易導致患者產生較大創傷,并可能引起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的發生。若術后患者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過于持久或強烈,易引發全身瀑布式的炎癥反應,嚴重者甚至可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綜合征的發生。常規抗生素治療聯合腸外營養支持是消化系統相關疾病手術后常見的治療方式,但采用該方式治療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1]。烏司他丁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具有抑制溶酶體酶、炎性介質釋放及穩定溶酶體膜的作用,能減輕多種手術對器官的繼發性損傷[2]。基于此,本研究重點探討了烏司他丁對胃癌患者根治術后患者應激反應、炎性因子指標的影響及安全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東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1例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齡36~68歲,平均(61.78±4.56)歲;出血量287~412 mL,平均(358.41±51.24)mL;手術時間171~220 min,平均(196.28±22.23)min;病灶直徑3.4~4.6 cm,平均(4.05±0.52)cm。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8~72歲,平均(64.01±7.38)歲;出血量274~423 mL,平均(359.19±62.38)mL;手術時間165~235 min,平均(204.18±19.43)min,病灶直徑3.5~4.7 cm,平均(4.12±0.53)cm。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實施對比分析。診斷標準:參照《腫瘤臨床診療指南》[3]中關于胃癌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狀況者;治療前1周內未服用過抗感染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等。研究經東明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胃癌根治術后使用常規抗生素靜脈滴注,并依據患者生理特點對營養量進行計算給予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抗生素靜脈滴注方案:0.2 g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紫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337,規格:3 mL∶0.3 g)靜脈滴注(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2次/d;2 g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深圳華潤九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3038,規格:0.25 g/劑)靜脈滴注(溶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20萬U烏司他丁注射液(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506,規格:2 mL∶10萬U)靜脈滴注(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7 d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7 d皮質醇(COR)、C- 反應蛋白(CRP)、去甲腎上腺素(NE)應激反應指標,血樣采集、血清制備及檢測方法同①。③比較兩組患者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低氧血癥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應激反應指標、炎性因子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并發癥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炎性因子水平 術后1、7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與術前比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趨勢,術后1、7 d觀察組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1 d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 -6;IL-8:白細胞介素 -8;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
2.2 應激反應指標 術后1、7 d兩組患者血清COR、CRP、NE水平與術前比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趨勢,術后1、7 d觀察組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1 d比,#P<0.05。COR:皮質醇;CRP:C- 反應蛋白;NE:去甲腎上腺素。
?
2.3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胃癌切除術是胃癌患者的主要臨床治療方法,但采用該方法治療對患者的創傷較大,其術后產生的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會影響患者心、肺及消化系統功能,預后效果不佳。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本身是機體應對疼痛、創傷、失血及急性感染等外界刺激時產生的一種非特異性防御反應,若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過激反而會導致劇烈的免疫炎癥反應,進而加重患者的機體損傷。而胃癌切除術后采用常規抗生素靜脈滴注聯合腸外營養支持的治療方式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并增強營養支持,但其對術后應激反應和炎癥的控制效果欠佳[4]。
烏司他丁是從人體新鮮尿液中純化出來的一種糖蛋白,由143個氨基酸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約為67 000,可抑制多種蛋白酶活性,具有穩定溶酶體膜、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產生等作用,臨床多將其用于治療急性胰腺炎、慢性復發性胰腺炎,其還可對手術刺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蛋白代謝異常等有改善作用,可防止手術刺激引起的內臟器官與細胞損傷等[5-6]。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是反映機體炎癥的重要指標。有研究指出,IL-6、IL-8及TNF-α水平與器官損傷具有密切聯系,其水平高低與機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7]。血清IL-6不僅為急性期損傷的誘導物,同時也是患者炎癥反應的促發劑;IL-8釋放的增加能導致中性粒細胞等促炎細胞的趨化,從而損傷器官功能;而TNF-α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反映機體損傷的程度。本研究中,術后1、7 d觀察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烏司他丁應用于胃癌根治術后患者中,可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其原因在于,烏司他丁可抑制體內多種蛋白酶的活性,包括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勢細胞的過度活化,從而抑制血清IL-6、IL-8、TNF-α水平的表達,進而起到減輕炎癥反應的作用,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8]。
有研究指出,COR、CRP及NE是應激反應的重要指標,過激的應激反應會引起COR、CRP及NE水平的急劇升高,導致機體的損傷,因此,控制術后應激反應能減輕對機體的傷害[9]。本研究中,術后1、7 d觀察組患者血清COR、CRP、NE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將烏司他丁應用于胃癌根治術后,可有效減輕患者應激反應,其原因在于,烏司他丁可抑制溶酶體酶釋放、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抑制炎癥和創傷導致的應激反應,減輕組織器官受損[10]。
綜上,烏司他丁應用于胃癌根治術后患者中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應激反應,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