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山西省運城市眼科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眼外傷是眼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是指患者的眼部遭受物理性、機械性、化學性等刺激所致的眼部結構與功能損害。復雜性眼外傷是眼外傷中較為嚴重的類型。復雜性眼外傷患者常存在視網膜脫離、晶狀體挫傷等情況。復雜性眼外傷具有病情重、治療難度大等特點。臨床實踐證實,復雜性眼外傷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發生失明,從而降低其生活質量[1]。本主要是探討用玻璃體切割術治療復雜性眼外傷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山西省運城市眼科醫院收治的72 例復雜性眼外傷患者。在這72 例患者中,有男性51 例,女性21 例;其年齡為6 ~65 歲,平均年齡為(35.5±13.2)歲;其中,患眼為左眼的患者有34 例,為右眼的患者有38 例;其中,發病原因為銳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的患者有43 例,為鈍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的患者有29 例;其中,患眼損傷程度為中度的患者有44 例,為重度的患者有28 例;其中,術前患眼視力為無光感的患者有15 例,為有光感的患者有27 例,為眼前手動的患者有30 例。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復雜性眼外傷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患眼的前房存在不同程度的積血。3)患者的患眼存在虹膜損傷、視網膜脫離、晶狀體破碎(脫失)或出血性脈絡膜脫離。4)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患者不存在進行玻璃體切割術的禁忌證。2)患者的資料不完整。
對這72 例患者均進行玻璃體切割術。術前,對這些患者的患眼進行B 超檢查?;颊叩幕佳蹆热舸嬖诋愇?,要對其患眼進行眼內異物X 線定位檢查及眼眶CT 檢查。進行玻璃體切割術的方法是:1)對患者的患眼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后,在其患眼的眼角膜后緣2 mm 處環形切開球結膜。2)使用MVR 刀在患者患眼的眼球內層做一個長度為1 mm 的穿刺孔,穿刺孔的大小為MVR 刀口最大直徑的長度。3)經穿刺孔置入套管針,對患者患眼的傷口進行清創和縫合。在進行縫合的過程中,施術者要防止其發生視網膜脫離。4)縫合完畢后,對患者患眼的前房進行灌注。5)在導光纖維的引導下,施術者使用玻切頭對患者患眼帶有積血的玻璃體進行切除,然后采用鞏膜頂壓法切除其患眼的基底和基底周圍的玻璃體。6)摘除虹膜表面的機化膜,并離斷機化膜的根部。7)對虹膜進行復位后,取出手術器械及套管針,注入黏彈劑。8)關閉手術切口。根據患者患眼恢復的情況,選擇適宜的時機對其進行Ⅱ期玻璃體切割術。進行Ⅱ期玻璃體切割術的方法是:對患者的患眼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其患眼角鞏膜后緣的1 mm 處做一個“倒L 型”閉合式三通道手術切口。通過該手術切口徹底清除患者患眼創口內的積血及創口兩側增殖的玻璃體、炎性玻璃體等,并徹底切除其患眼基底周圍的玻璃體。對于合并有視網膜增生的患者,施術者應先切除其增生的視網膜,并對其視網膜進行松解,然后再根據其病情為其采用眼內光凝技術、鞏膜外冷凝技術或硅油填充技術等,對其視網膜進行復位。對于采用硅油填充技術進行視網膜進行復位的患者,施術者告知其在術后以俯臥位的體位休息2 ~3 周[2]。
觀察這72 例患者的臨床療效、不同年齡段患者的臨床療效、不同原因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同時間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三個等級:1)功能治愈:治療后,患者患眼的屈光間質透明,其患眼的視力恢復至0.3 以上。2)解剖治愈:治療后,患者患眼的屈光間質透明,其患眼的視網膜解剖復位,其眼球重建成功,但其視力未恢復至0.3 以上。3)無效:治療后,患者患眼的屈光間質渾濁,其視網膜脫離,其視力未恢復至0.3 以上。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在這72 例患者中,臨床療效為功能治愈的患者有46 例(占63.89%),為解剖治愈的患者有20 例(占27.78%),為無效的患者有6 例(占8.33%)。
治療后,與年齡<18 歲的患者和年齡>50 歲的患者相比,年齡為18 ~50 歲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 <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患者的臨床療效
其中,* 與年齡<18 歲的患者和年齡>50 歲的患者相比,P <0.05。
治療后,與鈍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相比,銳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 <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原因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后,與在受傷7 d 內接受手術和在受傷14 d 后接受手術相比,在受傷7 ~14 d 接受手術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 <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時間接受手術患者的臨床療效
復雜性眼外傷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角膜或鞏膜破裂、晶狀體脫位、視網膜脫離等。該病具有病情復雜、手術難度大等特點。復雜性眼外傷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眼球萎縮、失明等[3]。近年來,臨床上常對復雜性眼外傷患者進行玻璃體切割術。該術式具有創傷性小、安全性高的特點。玻璃體切割術的手術原理為通過切除渾濁的玻璃體,使屈光間質恢復透明,從而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對復雜性眼外傷患者進行玻璃體切割術,施術者不僅可以取出其患眼內的異物,還可對其視網膜裂孔進行處理,從而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年齡<18 歲的患者和年齡>50 歲的患者相比,年齡為18 ~50 歲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 <0.05。筆者認為,年齡<18 歲的患者對患眼的保護意識較差,導致其常用手部揉搓患眼,從而可影響其臨床療效。年齡>50 歲的患者常合并有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故可增加施術者對其患眼進行治療的難度。本次研究中,與鈍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相比,銳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 <0.05。臨床實踐證實,鈍器所致復雜性眼外傷患者較易發生角膜破裂、鞏膜破裂或視網膜脫離,從而可增加施術者對其患眼進行治療的難度。本次研究中,與在受傷7 d 內接受手術和在受傷14 d 后接受手術相比,在受傷7 ~14 d 接受手術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 <0.05。臨床實踐證實,過早地對復雜性眼外傷患者進行玻璃體切割術,可導致其發生視網膜脫離;而對其進行玻璃體切割術的時間過晚,可影響其視力的恢復。
綜上所述,用玻璃體切割術治療復雜性眼外傷的臨床效果確切。對復雜性眼外傷患者進行玻璃體切割術的臨床療效與其年齡、受傷類型及其接受手術的時間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