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水美村位于深汕特別合作區海豐縣鵝埠鎮,下轄7個村民小組,13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308人,村總面積10平方公里,有山地8000多畝,農田1300多畝。村民們主要的經濟來源除外出務工外,大部分以種養業為主,村集體經濟及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2016年,深圳市龍崗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投控集團”)、龍崗區婦女聯合會與水美村結對幫扶,著力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慰問復建等三類工程,助力村民脫貧致富。此后,幫扶單位以“四不摘”鞏固脫貧成果,探索出一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的特色發展之路。
龍崗區投控集團黨委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強化責任擔當,嚴格按照有關工作要求,第一時間成立了精準幫扶領導小組,集團黨委書記陶紅春任組長。作為扶貧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他定期組織召開水美村扶貧專題工作會議,明確工作思路、措施和內容,部署有關扶貧具體工作,并多次帶隊赴水美村實地考察調研,通過產業基地考察、幫扶項目調研、走訪貧困戶、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深入了解水美村脫貧攻堅現狀和援建項目的落實進展及運行情況,指導工作人員跟進幫扶項目實施,及時掃清脫貧攻堅工作障礙。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來到水美村,看到田地里種滿了土豆,再等一個多月又可以上市出售了。村口新修的水泥道路寬敞干凈,一直延伸至村內。“這條路以前又窄又小,農忙時節村民們在路上曬稻谷、玉米,更是讓進出車輛難以通行。如今道路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寬了兩米,無論什么時候都能保證道路暢通無阻。”龍崗區對口幫扶水美村駐村第一書記曾思輝說。

深圳市龍崗區投控集團和龍崗婦聯為水美村援建的村民服務中心項目正式啟用。
走進村內,記者看到村道全部實現硬化,村子中央嶄新的紅色三層小樓很是顯眼,這是龍崗區援建的水美村村民服務中心,里面辦公室、會議室、多媒體展廳一應俱全。正值村“兩委”換屆,村干部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緊張籌備,這棟小樓的投入使用,結束了村里多年來村委辦公場所緊缺的尷尬現狀。
近年來,龍崗區幫扶單位對口幫扶水美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760多萬元,主要用于道路建設,以及修建排水渠,還有村民活動中心。其中,在村道建設上,共投入224萬元,建設了水美村西路、新開路等4條村道硬底化工程,大幅改善了村民出行、村容村貌和水利耕作便利,并為村民娛樂活動和黨群服務中心辦公提供了陣地。
此外,近年來,水美村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這得益于廣東省新農村建設資金1500多萬元,結合“三清”、“三拆”、“三整治”進行了垃圾收集、公園建設及綠化、修排水渠、道路和立面改造等項目建設。水美村落后的村容村貌、經濟狀況得到了根本性轉變。
投控集團和區婦聯歷屆單位領導來到水美村多次調研發現,這個村子有豐富的林地和耕地資源,適合發展種養業,只要能把企業引進來,村民的農作物銷出去,就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說干就干,在幫扶單位的推動下,投資近50萬元建了“水美村家禽養殖基地”。近萬羽蛋雞通過自動化投喂和科學養殖,為企業帶來可觀收入,同時也將每年3.5萬元的養殖場租金分發給村內貧困戶。
人之所需不過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但對村民李佛枚來說,這“一宿”實在是來之不易。李佛枚告訴記者,在危房改造之前,他們一家老小住的是低矮的泥瓦房,每到臺風天氣,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真的很感謝政府和駐村干部,房子建好了,大概5月份就能住進去,以后不用擔心打臺風了。”65歲的李佛枚難掩心中喜悅。
“老鄉,這是給你們申請的重大疾病救助金,你在這里簽個名……”同樣是貧困戶的李達園家因妻子罹患重癥致貧,每個月的治療和吃藥都要一筆不小的費用。曾思輝知其一家過得艱難,除了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外,還一直關注著李達園妻子的病情。據悉,投控集團和龍崗區婦聯對村內的貧困戶重點關注,2016年以來,共計為村內貧困戶發放慰問金33.25萬元。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致富之路的新起點。自2019年11月水美村脫貧摘帽以來,龍崗駐水美村扶貧工作隊員們絲毫不敢松懈,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四不摘”政策,把防止返貧致貧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幫扶工作的重要任務,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八有”主要指標為水美村制訂了《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確保高質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防止返貧,重在監測。曾思輝介紹,針對有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主要采取支持發展產業、轉移就業,通過勞動增收致富;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則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綜合性兜底保障。同時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鼓勵先富幫后富,形成防止返貧致貧的工作合力。
此外,根據“動態監測”原則,村干部定時入戶登記村民的家庭收支狀況,對經營企業面臨危機的、勞動力又失業風險的、收入過低的、“八有”指標中任意一項指標出現低于脫貧標準及不可控因素導致收入大幅度下降等家庭,及時申請返貧救助資金,以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方式,確保不返貧,實現了鄉村振興無縫對接。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