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露
(太原學院管理系 山西太原 030032)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為主題,就如何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制定了全面、系統的規劃;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就“三農”工作若干意見,提出為促進農村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應當開展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其中便包含完善縣鄉村物流基礎、農產品產地建設貯藏保鮮等設施,鼓勵企業在具備條件的縣鄉村建設物流配送網點;2020年1月初,我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了相關通知,為建立和完成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儲備銀行做準備;2020年2月10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相關通知,計劃在2020年建成農業冷鏈物流基地 100 個、區域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設施 300個、鄉鎮倉儲冷鏈設施2 000 個、村級倉儲保鮮設施10萬個,并正式啟動農產品貯藏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這些政策都可以體現我國對農業農村農產品流通的重視程度。因此,對生鮮農產品倉儲管理進行研究與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在鄉村振興戰略與大力發展農業背景下,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對生鮮農產品的新鮮程度與品種要求也逐漸增高,但目前許多地區的生鮮農產品冷庫建設與物流設施、倉儲管理水平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滯后或存在缺陷的倉儲管理模式在生鮮農產品的采集、物流與存儲環節損失率居高不下,傳統人工或半機械化操作效率低下,導致農產品出入庫耗費時間久,無形中增加了倉儲成本,也提升了生鮮農產品的變質風險[1]。文章充分考慮當前互聯網與倉儲管理技術發展的趨勢與應用優勢,對我國生鮮農產品倉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剖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倉儲系統是存在于生產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的環節,主要作用是緩沖和平衡供需矛盾,倉儲系統在產品供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生鮮農產品的倉儲指生產農產品在未進入商品流通過程的情況下離開生產區域后的滯留。生鮮農產品與其他農產品的區別在于易腐易損,產地集中,且季節時效性十分強,這些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根據不同的銷售區域進行一定的倉儲貯藏活動[2]。
生鮮農產品的倉儲管理活動是保障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從一定角度來講,倉儲管理活動不僅是對農業生產的延續,也可以減少生鮮農產品在倉儲管理過程中的異常流動,減少倉儲管理成本,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鮮農產品的新鮮程度與供應。生產經營農戶的不斷增加與人們對生鮮農產品食用要求的提升,提升了生鮮農產品的質量,是在保證相同優勢條件獲取更高收入的直接途徑。
生鮮農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在產品需求方面只增不減。然而,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收獲具有季節性,所以許多產地與中間流通環節的供應商會利用倉儲系統存儲生鮮農產品,在市場有需要時,也可以具有充足的供應能力,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生鮮農產品還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受生產者與消費者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制約,生鮮農產品倉庫必須靠近消費者居住地區,避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出現中斷的現象,以充分發揮倉儲系統的作用。
1.3.1 生鮮農產品存儲的專業性
由于生鮮農產品容易損壞和腐爛,所以生鮮農產品的貯藏方面具有較高的專業性,比如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裝卸、運輸、儲存等方面都需要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這樣才可以將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運輸與存儲貯藏環節中的損壞率降到最低。在生鮮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倉儲貯藏是必然途徑,高效存儲可以有較降低流通成本,加快流通效率,提升經濟效益。
1.3.2 生鮮農產品存儲的特殊性
生鮮農產品主要有各類水果、魚類等,在物流與存儲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處理、包裝與存儲都有特殊要求。由于不同生鮮農產品自身具備的種植或養殖特殊性,在價格和經濟上極易受到波動,使生鮮農產品供應商也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3]。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為了有效應對市場需求,生鮮農產品供應商需要保持一定的庫存,以應對因庫存短缺而造成的生鮮農產品無法供應或供應不足的損失。
農業生產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不斷進步,農業經濟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在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對果蔬等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促進了我國果蔬種植結構、種植面積、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年增長趨勢,具體數據見表1[4]。
表1 2016—2019年全國果蔬產量、產值和人均占有量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我國農業種植與養殖的規模得到了大幅擴張。生鮮農產品的流通對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促進與推動作用,截至目前,我國仍然缺乏農產品的采集、預冷卻、包裝、儲運等環節的相關標準和操作規范,導致生鮮農產品在流通、存儲等方面欠缺技術指導性。
生鮮農產品在采收后具有較高的呼吸作用,所以還屬于生命有機體,在倉儲管理期間,極易受到倉庫中環境與微生物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一系列物理或化學反應導致腐壞,進而影響生鮮農產品的新鮮程度。所以需要不同的倉儲技術對不同種類的生鮮農產品進行適當的儲存,比如氣調儲存技術,可以通過調節倉庫儲存環境中的氣體成分和溫度,降低生鮮農產品的呼吸強度,延長其儲存時效,但目前此類技術在我國農產品產地應用十分有限,一是缺乏適用于我國的氣調儲存技術參數,二是建設成本較高,導致此類倉儲技術還不夠全面。
產地倉儲系統是面向農村的一項基礎產業,以農民自身發展為目標,是推動農產品流通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供應鏈源頭生鮮農產品的倉儲系統建設標準與運行效率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應加強對生鮮農產品源頭的倉儲管理網絡構建,依托農村原產地倉儲系統建設,立足農村戰略價值發展,建設高科技智慧農村。生鮮農產品的貯藏與流通有利于實現產品本身的最終價值,鞏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還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實現農產品有效進入市場,促進農業主導產品的發展與支柱產業的基地化建設、專業化生產。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生鮮農產品源頭產地倉儲系統的建設極其重要。
在生鮮農產品倉儲管理中,根據溫度數據計算各類生鮮農產品的適宜貯藏溫度,并針對不同的農產品設置不同的溫度環境,改進倉儲冷藏技術,加深氣調儲存技術等此類存儲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不同的農產品在采摘、貯藏、運輸、加工、配送等環節保持適宜的貯藏溫度,避免生鮮農產品新鮮度降低導致的損失成本[5]。
生鮮農產品種類繁多,每種適宜的貯藏時間與貯藏環境都有所不同,倉儲管理人員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加強對生鮮農產品庫存與貯藏環境的管理,以及對生鮮農產品進出庫的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并消除變質生鮮農產品,以免對其他產品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倉儲管理人員也應根據經濟市場的需求預測生鮮農產品的市場,減輕倉儲壓力,借助GIS 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興現代科學技術構建倉儲庫存管理信息化系統,科學高效管理倉儲生鮮農產品的采摘日期、保質期等信息,以免因產品過期腐爛或時間過久新鮮程度受損而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加強了對“三農”發展的重視程度,生鮮農產品的存儲與流通在一定意義上代表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對生鮮農產品倉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加以改進,通過引入國內外優秀的倉儲貯藏技術、高科技倉儲設施,加強農村產地倉儲系統的建設、規范生鮮農產品倉儲庫存管理等措施,提升生鮮農產品倉儲管理效率與流通運輸,對農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