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六一幼兒園 李君玲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是一本解讀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書籍,書中通過采訪我國著名教育專家學者、陳鶴琴的親屬、幼教一線的園長、老師及幼兒家長,回眸陳鶴琴先生一生的教育成就,全面解讀陳鶴琴幼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通讀時我運用思維導圖(見附圖)來梳理整本書的整體脈絡,抓住重點,加深理解和增強記憶。
全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陳鶴琴與中國幼教”讓我們了解陳鶴琴先生教育思想的起源以及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第二部分“親歷與感受”中,通過陳鶴琴先生的親屬、學生、幼兒園園長及老師們回憶、講述的生動案例來解讀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第三部分“陳鶴琴與鼓樓幼兒園”講述了陳鶴琴先生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大眾化、科學化幼教道路的歷程。

附圖.《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思維導圖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此,我在通讀的基礎上帶著問題,通過細讀來讀懂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
我們把一些在教育領域有建樹的人稱為專家,對創造出重大教育業績的稱為教育家,但是我們稱陳鶴琴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奠基人、中國幼教之父。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真正理解了稱陳鶴琴先生為幼教之父的原因。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從兒童心理出發,引領了“兒童本位”,他指出:“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有他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的。”這種兒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是陳鶴琴先生區別于其他教育家的一個很大的區別,也是陳鶴琴先生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幼教之父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陳鶴琴先生正式提出“活教育”理論,它的最大特點是“活”,即“活教育”使用“活教材”培養“活學生”。陳鶴琴先生相信兒童本身具有“主體性”與“創造性”,強調“活教育”的核心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目的論);強調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課程論);強調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方法論)。他提出了五個條件,即:要有健全的身體、建設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服務的意識。
“活教育”培養目標和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幼兒培養核心素養是相呼應、相融通、相一致的。陳鶴琴先生的“兒童本位”教育思想極大地促進了兒童核心素養的良好奠基和發展。活教育以兒童發展為核心,兒童是活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活教育的歸宿。陳鶴琴在88歲時寫下一句題詞——“一切為兒童”,在他的眼里兒童就是一切,他是以一顆童心來研究兒童教育的。在陳鶴琴的心中,孩子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為兒童”,不僅體現的是陳鶴琴先生的情懷與精神,它更應該成為我們現代幼教人共同的責任。
當下大家讀書的速度很快,但是讀完真正體會和掌握的又有多少呢?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感悟和體會。精讀是感悟體會,是答疑解惑,是讀書的關鍵。通過精讀把作者的觀點和文中的實質內容“抓住并弄明白”,精讀如同跟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需要通過思維碰撞才能達成共識。
“兒童本位”是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推進“活教育”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實踐。教育兒童的前提是尊重兒童,在教育過程中堅定確立兒童的“中心地位”。兒童本位強調不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其他方面都要遵循幼兒身體發展、心理發展的特點,因此我們要學習兒童衛生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運用專業理論指導工作實踐,真正做到了解兒童。
每到自由活動時間,班中的男孩子總會以最快的速度離開座位,到處亂跑,許多老師以為是男孩子比較淘氣,殊不知這是男孩、女孩生理差異所致。男孩體內有睪丸素,受睪丸素的影響,男孩好動、喜歡打斗、冒險,因此對于老師的簡單制止和批評男孩子們并不買賬,甚至是“淘氣”愈演愈烈。實際上,老師要做的應該是想辦法幫助男孩子把過剩的精力都發泄出去,例如:到戶外進行運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男孩子可以盡情地喊叫,開心地玩耍;創設情境,為男孩子的冒險提供條件等,讓愈演愈烈的“淘氣”變成喜聞樂見的游戲。
陳鶴琴先生指出:只有充分了解兒童的心理、認識兒童,才能有效地教育兒童。先生的這種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每一位幼教人學習并踐行,這也是我們專業成長最有力的支撐。我們要從兒童的天性和實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需要出發,把兒童個性的自由發展當作教育目標,教育的實施和評價也應以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來進行。
游戲,是兒童認知環境、認識社會、表達體驗的基本途徑。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但在實際教育實踐中,有些幼兒園卻忽視了游戲的價值,沒有游戲材料、游戲場地,更沒有游戲精神,兒童被當成一個個的填鴨式容器,被動地接受一些自己并不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天性就此抹殺。陳鶴琴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他強調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游戲可以讓孩子們更加快樂、更加幸福。陳鶴琴在游戲理論中主張:以兒童特點為前提,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以游戲為主要方式,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佳節,每逢端午節我們都會組織孩子們開展主題活動,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濃濃的端午節文化內涵,結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游戲活動“玩轉端午”,包含三個開放性游戲:接粽寶寶回家、一鼓作氣、賽龍舟。這三個游戲從內容上融合玩具游戲、現代游戲及民間游戲;從形式上融合個人游戲、合作游戲及團隊游戲,充分體現游戲設計的開放性;游戲進行中幼兒自主選擇游戲,自主制定游戲規則,體現幼兒游戲的自主性。整個游戲設計以幼兒為本,激發了幼兒的游戲欲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各種高尚道德——自治、獨立、共同作業、理性服從、紀律等都可以從游戲中習得。”
陳鶴琴先生一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尤其是幼兒教育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的“活教育”理論必將引領中國幼教改革一路前行。我們通過讀書學習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論,更重要的是要把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教育觀運用到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使教育為兒童服務,為社會服務。“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讀書三步曲,閱的是知識、論的是感悟、增的是智慧、拓的是眼界。讀書將一路伴我而行,讓我們沿著“活教育”的道路繼續前行,努力成為“活教育”的分享者、實踐者、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