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靈
(廣東省揭西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 揭西 515400)
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與異常滋養層細胞侵襲子宮肌層、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炎性反應、胰島素抵抗、營養缺乏、免疫、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1]。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可進展為子癇前期,對妊娠結局、母體各組織器官血流灌注產生嚴重影響,同時可引發胎兒宮內生長發育受限。近年來研究發現,妊娠女性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有利于產后止血,是機體自我保護機制;妊娠期高血壓病人凝血功能、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功能均處于高水平狀態,如失去動態平衡,如不及時治療,可進展為子癇、胎盤早剝等并發癥[2]。本研究觀察妊娠期高血壓不同程度患者血小板參數及凝血功能指標變化,現報道如下。
臨床選擇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90例為觀察組,年齡23-36歲,平均(28.2±2.1)歲;孕次1-2次,平均孕次(2.4±0.2)次;產次0-3次,平均產次(1.6±0.3)次;孕周22-39周;平均孕周(33.4±2.3)周;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妊娠期高血壓的診斷標準[3];經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確診。排除標準:多胎妊娠者、既往史反復流產史者、既往慢性高血壓、糖尿病、內科疾病者;前置胎盤、胎膜早破等妊娠合并癥者。同期選擇無妊娠合并癥正常待產孕婦90例為研究對照,年齡23-36歲,平均(28.1±2.2)歲;孕次1-2次,平均孕次(2.5±0.3)次;產次0-3次,平均產次(1.5±0.4)次;孕周22-39周;平均孕周(33.3±2.2)周;妊娠期高血壓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組,分為妊娠高血壓組(n=44)、子癇前期組(n=46),觀察組與對照組、妊娠高血壓組與子癇前期組的平均年齡、孕產次、平均孕周等臨床資料大體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采集全部研究對象肘部靜脈血1.8mL,置于枸櫞酸鈉真空抗凝管內,震蕩充分混勻,標本采集2小時內即刻檢測。應用凝血分析系統、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嚴格根據操作使用說明書進行。血小板參數指標包括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凝血功能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等。比較觀察組、對照組的血小板參數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妊娠期高血壓組、子癇前期組血小板參數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
德國美創Coatron1800凝血分析系統及配套試劑盒,日本森美康X-18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
全部數據傳輸至SPSS 21.0軟件系統處理,計量資料為t檢驗,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PLT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PV、PDW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對照組血小板參數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觀察組、對照組血小板參數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 MPV(fl) PDW(%) PLT(×109/L)觀察組(n=90) 12.5±2.3 17.3±1.8 161.3±8.9對照組(n=90) 10.3±1.6 14.4±1.2 190.8±12.8 t 7.45 12.72 17.95 P<0.01 <0.01 <0.01
觀察組的PT、TT、APTT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IB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對照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表2 觀察組、對照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 PT(s) FIB(g/L) TT(s) APTT(s)觀察組(n=90) 9.3±1.7 5.4±0.6 14.3±2.4 29.4±3.2對照組(n=90) 12.9±2.6 4.1±0.2 18.6±2.9 34.7±3.8 t 10.99 19.5 10.84 10.12 P<0.01 <0.01 <0.01 <0.01
子癇前期組的PLT顯著低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癇前期組MPV、PDW指標顯著高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子癇前期組、妊娠高血壓組血小板參數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子癇前期組、妊娠高血壓組血小板參數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 MPV(fl) PDW(%) PLT(×109/L)子癇前期組(n=46) 16.5±3.4 18.4±2.8 143.5±6.3妊娠高血壓組(n=44)11.4±2.6 16.3±1.0 178.3±10.5 t 7.97 4.70 19.16 P<0.01 <0.01 <0.01
子癇前期組的PT、TT、APTT指標顯著低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癇前期組FIB指標顯著高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子癇前期組、妊娠高血壓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表4 子癇前期組、妊娠高血壓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 PT(s) FIB(g/L) TT(s) APTT(s)子癇前期組(n=46)10.3±2.7 6.5±0.8 12.5±2.1 24.6±3.1妊娠高血壓組(n=44)13.9±3.6 4.3±0.2 19.7±3.0 33.7±3.9 t 5.38 17.72 13.24 12.28 P<0.01 <0.01 <0.01 <0.01
妊娠高血壓是妊娠女性常見的、特有的并發癥之一,常出現在妊娠中晚期,如未及時處理可對妊娠女性及新生兒造成嚴重不良后果[4]。妊娠高血壓在發病期間胎盤處于缺氧缺血狀態,全身小動脈攣縮,破損絨毛大量浸潤母體循環,經肺循環溶解后,凝血活酶過量表達,引發凝血功能障礙,特別是重度子癇前期病人[5]。本研究觀察妊娠高血壓不同嚴重程度患者血小板參數及凝血功能指標變化,結果顯示:觀察組的PLT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PV、PDW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PT、TT、APTT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IB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癇前期組的PLT顯著低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癇前期組MPV、PDW指標顯著高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癇前期組的PT、TT、APTT指標顯著低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癇前期組FIB指標顯著高于妊娠高血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柳相珍等[6]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PT是反應外源性凝血系統的敏感指標,APTT是反應內源性凝血系統的銘感指標;而TT值主要反應FIB是否可滿足機體正常凝血要求,同時反應纖維蛋白原轉化過程中是否正常[7-8];FIB是一種糖蛋白,可與血小板形成血栓,可促進血小板集聚,增加血液粘度。本研究結果表明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出現廣泛性能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且凝血因子隨著血壓水平的增高而逐漸匱乏,機體出現血栓的風險增高。PDW是可用于評估血小板的再生率,反應了血小板體積的差異性[9-10];健康狀態下,隨著孕產周期的增加,血小板體積可逐漸增高;MPV是評估骨髓中巨核細胞增生、代謝的主要敏感指標,期粘附力、劇集力較強,當MPV逐漸下降,PDW指標增高時,時機體的正常代償功能;PLT是提示機體血小板生成、凋亡的敏感指標。妊娠高血壓病人可發生顯著的外周血小板受損,且出現更多大體積新生血小板,PLT指標呈下降趨勢,MPV、PDW呈升高趨勢,臨床增強監測血小板參數指標,可監測血小板活化狀態,評估血管痙攣狀態及血管損傷程度。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病人均存在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臨床需加強監測血小板參數及凝血功能指標,可預期評估妊娠期高血壓的病情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