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謝讓平,鄭勇鳳
(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對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心跳和呼吸驟停而采取的搶救措施,即應用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重建和促進心臟、呼吸功能恢復,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救命技術[1]。心臟驟?;颊咦罱K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在第一時間被實施有效心肺復蘇。然而由于目前我國心肺復蘇培訓機制尚不健全[2],同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公民急救知識培訓做出明確的規定及要求[3],國內心肺復蘇知識普及率遠低于國外。高等院校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在提升社會心肺復蘇認知水平的進程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4]。教育部于2020年5月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目前有普通高校2688所,在校大學生數量已達到4002萬人[5]。本研究希望通過調查在校大學生對心肺復蘇的認知度和態度,為普及大學生心肺復蘇急救知識與技能、提高“第一目擊者”現場施救能力提供客觀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成都市溫江區3所高校(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師范學院)作為目標調查院校,對各高校在讀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問卷851份,剔除不合格問卷4份,有效問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9.5%。其中醫學專業學生482名(56.9%),非醫學專業學生365名(43.1%);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482名(56.9%),西南財經大學121名(14.3%),成都師范學院244名(28.8%);參與過心肺復蘇培訓者284名(33.5%),未參與過心肺復蘇培訓者563名(66.5%)。
根據《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AHA)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及有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并請相關急救與ICU專家審核、修改,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資料;②獲取心肺復蘇知識的途徑;③心肺復蘇知識技能的學習意愿;④實施心肺復蘇的態度;⑤心肺復蘇知識(意識判斷、胸外胺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等)。開展正式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階段分別對各目標調查院校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前向研究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強調匿名和保密的原則。
使用SPSS 24.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用構成比描述,對相關數據進行χ2檢驗;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被調查的847名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渠道獲取心肺復蘇知識,占比達58.2%,其次分別是電視觀看(53.6%)、醫務人員講解(47.6%)、學校相關課程(45.1%)、健康教育講座(44.3%)、書籍和報刊雜志(34.9%)、其他途徑(2.0%)。
847名調查對象中,有91.5%(775/847)的同學認為呼吸和(或)心跳停止的傷病員有可能被救活;97.4%(825/847)的同學認為大學生有必要學習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93.6%(793/847)的同學有參與心肺復蘇培訓的意愿,詳見表1。
從心肺復蘇相關知識題回答是否合格來看,此次被調查的847名大學生中共有168名合格,合格率為19.8%。按照專業和有無培訓經歷分組后,結果均顯示各分組下的合格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6.303,P<0.01;χ2=171.125,P<0.01),詳見表2。
從心肺復蘇相關知識題回答的正確情況來看,此次被調查的847名大學生對心肺復蘇的總體認知率為40.3%。在意識判斷與復蘇實施順序、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以及復蘇效果評價3個知識部分,大學生的認知率分別為41.8%、39.8%、38.2%。調查對象心肺復蘇知識測評總分為(6.04±2.946)分(滿分15分),按照專業和有無培訓經歷分組后,結果均顯示各分組下的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3.093,P<0.01;t=15.078,P<0.01),見表3。
調查對象心肺復蘇相關知識題回答合格者僅168名,合格率為19.8%,高于李亞娟等[6]對北京市昌平區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對心肺復蘇的總體認知率為40.3%,高于楊艷等[7]對南京某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可見大學生對心肺復蘇知識的了解明顯欠缺。多數大學生對CPR的認識深度還比較表淺,不能正確掌握CPR相關理論知識,或存在未及時糾正的誤區。與此同時,調查發現大學生獲取心肺復蘇知識的主要來源為網絡渠道(58.2%),意味著有較大部分的學生是借助手機、電腦、電視等途徑進行學習,但此種學習方式往往是零散、碎片化且不夠規范的,而這可能也是導致大學生心肺復蘇認知度較低的原因之一。毫無疑問,合格的實踐技能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支撐,沒有牢固的基本理論知識很難保證能夠做出標準的技能操作。因此,在較低的心肺復蘇認知率之下,我們便不難推測大學生心肺復蘇相關技能的掌握情況又會是怎樣。

表1 調查對象心肺復蘇態度及意愿n(%)

表2 大學生心肺復蘇知識合格情況n(%)

表3 大學生心肺復蘇知識正確情況
具有醫學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在心肺復蘇認知度上與不具備醫學專業背景的大學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前者的認知度較后者更高,提示醫學教育中有涉及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教育,或者可能是部分醫學專業學生對心肺復蘇的興趣度較非醫學專業學生更高,能夠主動尋找機會學習CPR知識技能,從而使得醫學專業學生相較之下對心肺復蘇有更多的認識。不過,雖然調查顯示醫學生對心肺復蘇的認知度較非醫學生高,但從具體的數據來看,醫學生心肺復蘇知識回答的合格率與正確率顯然不盡如人意,其CPR 知識掌握現狀不容樂觀。高等醫學院校應當充分發揮其教育主體的作用,加強對該部分內容的教育力度。與此同時,提高非醫學專業大學生心肺復蘇認知與技能操作能力顯得同樣重要和緊迫。
結果表明,是否有CPR培訓經歷對心肺復蘇的認知存在明顯的影響,組織適當的培訓有利于普及心肺復蘇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由于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理論水平,接受知識能力強,具備了CPR要求的心理、體能素質,并且在危急狀態下更愿意執行心肺復蘇術,因此在高校推廣開展心肺復蘇教育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8]。但本次調查顯示,未參加過CPR培訓的比例達66.5%(563/847),且低于閔紅葉[9]等對上海市在校生的調查結果,意味著至少有2/3的大學生沒有CPR培訓經歷,反映出目前高校在大學生急救知識教育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本次調查中有高達97.4%(825/847)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學習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其中有79.3%(672/847)認為非常有必要,與王霞等[10]對長沙市高校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一致,并且有93.6%(793/847)的同學希望參加CPR培訓,可見多數大學生普遍認識到心肺復蘇的重要性并對學習心肺復蘇知識技能表現出強烈的愿望。在實施心肺復蘇方面,有63.4%(537/847)的同學認為自己有一定能力實施心肺復蘇,此結果與前述大學生較低的認知率相匹配,說明沒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專業實踐是難以建立起實施心肺復蘇的信心的。如果經培訓后掌握了心肺復蘇術,遇到心臟驟停時,有78.2%(666/847)的同學愿意為其做口對口人工呼吸,92.4%(782/847)的同學愿意為其做胸外心臟按壓,提示大學生更加傾向于對心臟驟停傷病員進行單純的胸外心臟按壓。
綜上所述,大學生對心肺復蘇認知度較低,但學習與實施心肺復蘇的意愿較高,建議高校應加強學生心肺復蘇教育,將心肺復蘇納入高校健康教育教學體系,普及心肺復蘇相關急救知識與技能,采取多種形式幫助提高大學生急救意識與急救能力,以增強學生實施心肺復蘇的信心和積極性,從而提高現場搶救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