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俊,黃 勇,李彥曦,張雯雯
(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涼山 615000)
尿失禁是指患者膀胱內的尿液不受控制自行流出的一種情況。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 年全球范圍內尿失禁的發病率約為8.2%,其中女性尿失禁的發病率高于男性,且此病在中老年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雖然尿失禁不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近年來,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對尿失禁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可顯著緩解其病情,提高其生活質量,但此病患者的就醫率和求醫意向仍然不高。本文主要是調查及分析尿失禁女性的生活質量、對此病的認知水平及其求醫意向。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 年3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從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成年女性中隨機抽取的1256 名女性。這些女性在本地居住的時間均超過1 年,其年齡均≥18 歲,均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交流障礙、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有尿路感染或慢性婦科疾病及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女性。這1256 名女性的年齡為19 ~75 歲,平均年齡為(48.59±14.26)歲。
對這些女性均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其年齡、體質指數、生育史、疾病史、文化水平、婦科手術史、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對尿失禁的認知水平及求醫意向等),采用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I-QOL)評估其生活質量,并對影響尿失禁女性求醫意向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總結影響其求醫意向的主要因素。I-QOL 包括社交活動、心理影響、限制行為三個維度。I-QOL 的總分=(社交活動評分+ 心理影響評分+ 限制性行為評分-22)/88×100%。本研究中各調查表均由我院的研究人員自行設計。首先用設計好的調查表對30 名調查對象進行小樣本的預調查,確保調查對象易于接受調查表中提出的問題并能全面地理解調查表中的內容,之后再統一將調查表發放給調查對象,讓其自行填寫調查表。調查對象在填寫調查表的過程中若遇到不理解的選項或題目可讓研究人員進行解釋,研究人員在解釋時勿對調查對象進行引導或暗示。將調查表回收后,研究人員需對調查表中的內容進行逐條核對和檢查,若發現缺項應讓調查對象及時補充。
用SPSS 1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1256 名女性中,共有188 名女性發生尿失禁,其尿失禁的發病率為14.97%(188/1256)。
在這1256 名女性中,發生尿失禁的女性中有婦科手術史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未發生尿失禁的女性中此類女性所占的比例,P<0.05;其中,發生尿失禁的女性中對尿失禁了解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未發生尿失禁的女性中此類女性所占的比例,P<0.05。發生尿失禁的女性與未發生尿失禁女性的年齡及體質指數相比,P>0.05。在發生尿失禁的女性與未發生尿失禁的女性中,不同文化水平女性所占的比例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這1256 名女性中發生尿失禁的女性與未發生尿失禁女性的基本情況
在這1256 名女性中,發生尿失禁的女性I-QOL 的總評分低于未發生尿失禁的女性,P<0.05。詳見表2。
在這188 名發生尿失禁的女性中,有73 名女性有求醫意向,占38.83%;有115 名女性無求醫意向,占61.17%。
表2 這1256 名女性中發生尿失禁的女性與未發生尿失禁女性I-QOL 的評分(分,± s)

表2 這1256 名女性中發生尿失禁的女性與未發生尿失禁女性I-QOL 的評分(分,± s)
指標 發生尿失禁(n=188)未發生尿失禁(n=1068) t 值 P 值社會障礙 45.36±1.32 78.98±1.35 315.9087 0.0000心理影響 56.68±1.24 79.65±2.36 130.2942 0.0000限制行為 42.12±1.25 80.65±2.34 220.2533 0.0000總評分 45.68±1.21 81.35±2.36 202.5568 0.0000
在這188 名尿失禁女性中,無求醫意向的女性中年齡為45 ~59 歲女性所占的比例、文化水平為小學及小學以下女性所占的比例、尿失禁的類型為混合型女性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有求醫意向的女性中此類女性所占的比例,P<0.05 ;無求醫意向的女性中文化水平為高中及高中以上女性所占的比例、對尿失禁了解女性所占的比例及尿失禁的類型為急迫型女性所占的比例均低于有求醫意向的女性中此類女性所占的比例,P<0.05。詳見表3。

表3 對影響這188 名尿失禁女性求醫意向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的結果[n(%)]
對影響這188 名尿失禁女性求醫意向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尿失禁女性的文化水平為小學及小學以下、對尿失禁不了解及患有混合型尿失禁是影響其求醫意向的主要因素。詳見表4。

表4 對影響這188 名尿失禁女性求醫意向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的結果
尿失禁在中老年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文獻報道稱,近年來尿失禁的發病率已超過抑郁癥和糖尿病,成為影響中老年女性生活質量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2-3]。有研究表明,女性易發生尿失禁主要與其獨特的生理特征有關[4]。與男性相比,女性盆底支撐組織和尿道外括約肌的肌力較弱,加之其在經歷妊娠、分娩等生理過程后會不同程度地損傷其盆底的肌肉和神經,易導致其尿道的閉合壓減小,進而可減弱其控尿能力,增加其發生尿失禁的風險。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發生尿失禁女性I-QOL 的評分明顯低于未發生尿失禁的女性。這說明,女性在發生尿失禁后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胡潔蔓等[5]研究發現,女性對尿失禁的認知水平普遍偏低。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這1256 名女性中,僅有442 名女性對尿失禁有所了解。有些女性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尿失禁屬于正常狀況,無需過多關注,進而導致其在發病后不愿就醫。在本次研究中發生尿失禁的188 名女性中,僅有73 名(占38.83%)女性有求醫意向。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不僅是女性對尿失禁的認知水平較低,也與其思想保守、經濟能力不足、文化水平偏低等有關[6]。
綜上所述,女性尿失禁的發生率較高,其在發生尿失禁后的求醫意向偏低,其在發生尿失禁后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影響尿失禁女性求醫意向的主要因素是其文化水平偏低、對尿失禁不了解及患有混合型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