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瓊
(江蘇省盱眙縣中醫院,江蘇 盱眙 211700)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是臨床上治療髖關節病(如髖關節骨折、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類風濕性髖關節炎)和股骨疾病(如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主要術式之一[1]。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THA 后,對其實施護理干預的質量可直接影響其療效及術后的康復進程[2]。本文主要是研究對接受THA 后的患者進行階梯式專業化康復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9 月在我院接受THA 的5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排除病歷資料不全、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術后住院的時間<14 d、合并有阿爾茨海默病或精神疾病、隨訪脫落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康復護理組(n=29)與常規護理組(n=29)。在29 例康復護理組患者中,有女性11 例,男性18 例;其年齡為54 ~80 歲,平均年齡為(64.88±3.83)歲;其中,股骨頸骨折、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骨折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分別有15 例、5 例、7 例和2例。在29 例常規護理組患者中,有女性13 例,男性16 例;其年齡為55 ~78 歲,平均年齡為(63.73±3.09)歲;其中,股骨頸骨折、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骨折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分別有17 例、4 例、6 例和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THA,術后對其均實施生命體征監測、健康宣教、切口護理、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康復護理組患者進行階梯式專業化康復護理,方法是:1)術后第1 天和第2 天,協助患者取平臥位,每隔2 h 左右協助其翻身一次。在患者取平臥位時,使其患肢保持外展15°~30°的中立位,避免其患側髖關節出現內收、外旋或屈曲等情況。按摩其患肢,以促進其患肢的血液循環。每隔4 h 左右按摩一次,每次按摩5 min 左右。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屈曲和環轉訓練,被動活動其患側的膝關節。指導其進行患肢股四頭肌和臀肌的收縮鍛煉,以防其發生肌力下降。2)術后第3 天至第5 天,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肌力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使其患側小腿在床邊自由垂下,指導其適度擺動小腿,左右擺動一個來回為一組,每次訓練15 組。初始時的訓練頻率為1 ~2次/d,之后逐漸增加訓練量,但每天的最大訓練量不得超過4 次。另外,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屈膝、伸髖、屈髖、髖關節外展等訓練及股四頭肌和臀肌的收縮鍛煉。3)術后第6 天至第10 天,指導患者進行抗阻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讓其適當抬高臀部,并維持此姿勢5 s,每抬高并放下一次為一組,每次訓練5 組。初始時的訓練頻率為每天早晚各訓練1 次,之后逐漸增加訓練量。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平臥位,使其雙腿伸直,指導其左右腿交替互換抬高。左右腿各抬放一個來回為一組,每次訓練10 組。初始時的訓練頻率為2 次/d,之后逐漸增加訓練量。指導患者進行側抬腿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將雙腿伸直,指導其緩慢抬高患肢,連續抬高并放下15 次后將體位變為患側臥位,指導其緩慢抬高健側下肢,連續抬高并放下15 次。每天早晚各訓練1次。指導患者進行后抬腿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將雙腿伸直,指導其將雙下肢適度向后抬高,左右腿各抬放一個來回為一組,每次訓練5 組。每天早晚各訓練1 次。另外,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屈膝、伸髖、屈髖、髖關節外展等訓練。4)術后第11 天至第14 天,指導患者進行空踩腳踏車訓練,方法是:協助患者平臥在床上,將雙腿向上伸直,讓其雙腳輪流做空踩腳踏車的動作,左右腳各踩踏一個來回為一組,每次訓練10 組。初始時的訓練頻率為每天早晚各訓練1 次,之后逐漸增加訓練量。指導患者進行耐力訓練,方法是:指導患者在器械的幫助下站立在床邊,讓其輪流將雙腿抬起(抬起的高度為30°左右),一條腿抬放20 次后換另一條腿,兩腿各抬放20 次為一組,每天訓練2 ~3 組。
護理前后,比較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DS)的評分及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患者的SDS 評分和SAS評分越高,表示其負性情緒越嚴重[3]。比較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評分。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包括疼痛、步態、行走距離、行走時輔助、畸形、活動度等評分指標,總分為10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患側髖關節的功能越好。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 評分及SAS 評分相比,P>0.05。護理后,康復護理組患者的SDS 評分和SAS 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DS 評分及SAS 評分(分,± 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DS 評分及SAS 評分(分,± s)
組別 SDS 評分 S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護理組(n=29)康復護理組(n=29)t 值P 值54.32±6.54 54.75±6.93 0.284>0.05 48.12±5.92 43.29±5.03 8.382<0.05 49.33±5.84 44.32±5.03 9.475<0.05 55.92±6.94 55.27±6.37 0.742>0.05
術后3 個月,康復護理組患者與常規護理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的平均評分分別為(90.14±5.43)分與(82.05±4.72)分,二者相比,P<0.05。
THA 是指利用人工假體(包括人工股骨頭和髖臼)取代患者發生病變的股骨頭和髖臼,以改善其髖關節功能的一種術式。目前,臨床上常采用THA 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髖關節骨折、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等疾病。在對患者進行THA 后,對其實施有效的康復護理至關重要。階梯式專業化康復護理是一種具有連續性、階段性和專業性等特點的護理模式。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THA 后的患者進行階梯式專業化康復護理能緩解其負性情緒,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