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莉
(徐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新生兒窒息(Asphyxia Neonatorum)是指受產前、產時或產后多種因素的影響使新生兒發生呼吸、循環障礙,導致其在出生后的1 min 內無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規律呼吸的一種新生兒疾病。臨床上應及時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復蘇治療,以降低其死亡率。在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復蘇治療后,必須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預后[1-2]。本文主要是研究對接受復蘇治療后的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接受復蘇治療的60 例新生兒窒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存在先天畸形、病歷資料缺失或中途轉院的患兒。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試驗組(n=30)與對比組(n=30)。在試驗組患兒中,有男15 例,女15 例;其胎齡為37 ~41 周,平均胎齡為(39.41±1.57)周;其中,輕度窒息患兒有20 例,重度窒息患兒有10 例。在對比組患兒中,有男16 例,女14 例;其胎齡為37 ~41 周,平均胎齡為(39.32±1.48)周;其中,輕度窒息患兒有21 例,重度窒息患兒有9 例。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納入對象的監護人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復蘇治療(治療步驟包括快速評估、初步復蘇、正壓通氣、胸外心臟按壓和藥物治療等)。在治療后,對對比組患兒進行病情觀察、氧療護理、喂養護理等常規護理。對試驗組患兒進行優質護理,方法是:1)吸氧護理。對患兒的血氧飽和度進行監測,然后根據監測結果為其選擇有針對性的吸氧方式(如頭罩吸氧、鼻導管吸氧等)。在對患兒進行氧療時,將氧濃度設為40% ~50%,將氧流量設為1 ~4 L/min。在患兒吸氧的過程中,持續監測其呼吸節律、呼吸深淺度、面色等,在其呼吸正常后應再持續為其吸氧1 h。2)保暖護理。將新生兒置于輻射保暖臺上,將保暖臺的溫度調至31℃左右。待患兒的病情基本穩定后,將其置于暖箱中,合理調節暖箱內的溫度,將其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對患兒的面部進行適當的遮擋,避免其受到光線直射。3)“鳥巢”式環境護理。在暖箱中用柔軟的棉布圍成一個“鳥巢”,模仿母體子宮的形狀。將患兒置于“鳥巢”的中央,使其四肢能觸碰到“鳥巢”的邊界,進而提高其安全感。4)呼吸道護理。協助患兒取側臥位,以促進其肺內分泌物的排出,并避免其胃內容物反流進入氣管而導致其發生吸入性肺炎。及時清除患兒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避免其呼吸道被分泌物堵塞而再次發生窒息。5)基礎護理。按時為患兒更換尿不濕,在其排便后用溫水對其臀部進行清洗,擦干后在其臀部的皮膚上涂抹護臀霜,以防其發生紅臀。每天用碘伏和過氧化氫溶液對患兒的臍帶進行消毒,保持其臍部的清潔、干燥。當其臍部出現分泌物時,用75%的酒精對其臍部進行消毒,避免其臍部發生感染。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喂養方式。對于有吸吮能力且未發生嘔吐和躁動的患兒,可直接讓其經口進食(母乳或配方奶)。對于吸吮能力較差的患兒,為其留置鼻飼管,對其進行鼻飼。
護理后,采用自制的“新生兒生命質量評分表”評估兩組患兒的生命質量。該評分表包括臨床癥狀(總分為60分)、活動受限(總分為40 分)和情緒障礙(總分為60 分)三項評分指標,患兒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命質量越佳。護理后,采用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NBNA)評分表評估兩組患兒的行為能力。NBNA 評分表包括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原始反應、一般評估等指標,總分為40 分,患兒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行為能力越佳。比較護理后兩組患兒發生并發癥的情況[3]。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試驗組患兒NBNA 評分表的評分及新生兒生命質量評分表中的臨床癥狀評分、活動受限評分和情緒障礙評分均高于對比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后兩組患兒新生兒生命質量評分表的評分及NBNA 評分表的評分(分,± s)

表1 對比護理后兩組患兒新生兒生命質量評分表的評分及NBNA 評分表的評分(分,± s)
組別 例數新生兒生命質量評分表 NBNA 評分表臨床癥狀評分 活動受限評分 情緒障礙評分對比組 30 35.67±6.52 20.13±3.59 35.64±6.75 33.69±1.26試驗組 30 41.29±7.16 27.56±4.86 48.64±7.23 38.13±1.27 t 值 3.179 6.762 7.199 3.040 P 值 <0.05 <0.05 <0.05 <0.05
護理后,試驗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比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護理后兩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
新生兒窒息的發生與胎兒因素、分娩因素、臍帶因素、母體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新生兒一旦發生窒息,可出現面部青紫、皮膚蒼白、自主呼吸障礙等臨床表現,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其發生酸中毒、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等[4]。目前,臨床上對新生兒窒息患兒主要是進行復蘇治療。在對此病患兒進行復蘇治療后應對其實施高質量的護理干預,以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5]。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復蘇治療后的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優質護理能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行為能力和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