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祝
(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弋磯山醫(yī)院,安徽 蕪湖 241001)
進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子宮頸癌、子宮腺肌病、子宮脫垂、巨大子宮肌瘤、重癥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破裂等婦科疾病的主要方式[1-2]。與對患者進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相比,對其進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雖然能減輕其手術創(chuàng)傷,但仍可能導致其術后出現腹脹、感染等并發(fā)癥,因此需做好其術后的護理工作[3]。本文主要是研究用耳穴壓丸聯合穴位按摩法對接受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的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具有進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指征;認知功能正常;病歷資料完整;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有全身感染性疾病、嚴重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營養(yǎng)代謝障礙疾病或嚴重的皮膚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耳部存在凍瘡或炎癥反應。按照術后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試驗組(n=30)與比對組(n=30)。試驗組患者的年齡為43 ~55 歲,平均年齡為(48.97±2.79);其中,子宮腺肌病、巨大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其他婦科疾病患者分別有7 例、16 例、4例和3 例。比對組患者的年齡為40 ~56 歲,平均年齡為(49.04±3.03);其中,子宮腺肌病、巨大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其他婦科疾病患者分別有6 例、15 例、5 例和4 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術后對其均實施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jiān)測、切口護理、心理疏導及康復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采用耳穴壓丸聯合穴位按摩法對試驗組患者進行護理,方法是:1)耳穴壓丸。對患者進行耳穴壓丸護理的方法是:用75% 的酒精對患者的左耳進行消毒,用探針刺探、尋找其耳廓上的交感穴、神門穴、胃穴、大腸穴、小腸穴、內分泌穴、三焦穴等耳穴。取大小合適的醫(yī)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置于膠布中央。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醫(yī)用膠布粘貼在患者的左耳上,依次按壓上述耳穴處的王不留行籽,按壓的力度以其耳部出現酸、麻、脹、痛為宜。每個耳穴各按壓1 min 左右,每隔4 h 按壓一次,共按壓1 ~3 d(肛門排氣后停止按壓)。2)穴位按摩。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護理的方法是:術后待其意識清醒后對其足三里穴、上巨虛穴(或下巨虛穴)進行按摩。首先協(xié)助患者取屈膝平臥位,先對其雙側的足三里穴進行定位。定位完畢后在其足三里穴上墊軟布或毛巾(墊軟布或毛巾的目的是防止在按摩時導致其皮膚破損),用拇指的指腹按壓其足三里穴。人體足三里穴部位的肌肉較為豐富,因此需適量加大按壓的力度。按壓的頻率為60 次/min,每次按壓3 ~4 min。足三里穴按摩結束后,對患者的上巨虛穴或下巨虛穴進行按摩。在按摩時需在其按摩處墊軟布或毛巾,按摩的力度要由輕到重,以其上巨虛穴或下巨虛穴處出現熱、酸、麻、脹、痛感為宜[3]。在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的過程中要隨時詢問其感受,并觀察其反應。若患者出現不適反應,應及時調整按摩手法和力度,必要時需停止按摩[4]。在每天的上午和晚上入睡前各為患者按摩1 次,共按摩1 ~3 d(肛門排氣后停止按摩)。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腹脹的發(fā)生率、肛門排氣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總分為100 分)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根據此問卷的評分將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分為滿意(此問卷的評分≥90 分)、較滿意(此問卷的評分為70 ~89 分)和不滿意(此問卷的評分<70 分)。(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總滿意率。
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與比對組患者術后腹脹的發(fā)生率分別為6.67%(2/30)與26.67%(8/30),二者相比,P<0.05。
試驗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比對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 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 s)
組別 例數 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h)術后住院的時間(d)試驗組 30 27.27±8.20 8.97±0.85比對組 30 43.90±6.81 12.90±1.03 t 值 -8.550 -3.830 P 值 <0.05 <0.05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高于比對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
過去,臨床上常采用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子宮脫垂、巨大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用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此類婦科疾病雖然能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情,但對其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其術后恢復的時間較長,且易出現一些并發(fā)癥。近年來,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逐漸取代了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成為臨床上治療子宮腺肌病、子宮脫垂、巨大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的主要術式。腹脹是接受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是術中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及進行全身麻醉等)。有報道稱,在接受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中,有81% ~92% 的患者術后會發(fā)生腹脹[5]。因此,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其肛門排氣,降低其腹脹的發(fā)生率。周蓉[6]研究發(fā)現,對接受全麻手術后的患者進行耳穴壓丸能降低其腹脹的發(fā)生率,縮短其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中醫(yī)認為,術后腹脹的發(fā)生原因主要是手術損傷元氣,致使氣血兩虧,阻塞不通[7]。耳為人體經絡分布最密集處,人體各部位在耳上均有對應點。《黃帝內經》中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通過進行耳穴壓丸能起到平衡陰陽、溫經通絡、調理胃氣的作用[8]。穴位按摩是指對人體的特定穴位進行按摩,以激發(fā)人體的經絡之氣,達到通經活絡、祛邪扶正的目的[9]。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對足三里穴進行按摩能起到通經活絡、疏風化濕、調理氣血、健脾和胃的目的。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均位于足陽明胃經上。對這兩個穴位進行按摩可起到調理腸胃、理氣止痛、健脾袪濕的作用[10]。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腹脹的發(fā)生率低于比對組患者,其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比對組患者,其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高于比對組患者,P<0.05。這與劉小菊、李娟等[11-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用耳穴壓丸聯合穴位按摩法對接受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的患者進行護理能顯著降低其術后腹脹的發(fā)生率,縮短其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